教师课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2-01-28 12:52:49周文雅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意识课程教师

■ 周文雅(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学)

“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对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感知性和选择性、课程意义的反思性和敏感性、课程实施的个性和自觉性、课程生成的创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即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考虑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内容最值得探索等。笔者在与中学教师的深入接触中,深刻地感受到当前中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淡漠与缺失,有些教师甚至采用了本末倒置的做法,只顾自己,不顾学生;只顾章节,不顾整个课程,断章取义。教师在课程意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将成为影响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当前,中学教师在课程意识上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教师在课程上缺乏选择意识

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个意识,你给我什么,我就教什么。其实,教师在这方面与学生一样,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可以什么都装的容器,不管这些内容是否是当下学生最需要的,或者是暂时不需要的,都一股脑地传授出去。课程内容的编写只是尊重了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学习要求,学生是个体,个体有其特殊性,面对特殊性的问题就要特殊对待,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普遍性”看成了特殊性。那么,教师在这种无选择性的课程意识下,把课程全传授给学生,学生有时也就囫囵吞枣,哪里谈得上理解和运用?课程的作用于是大大削弱。

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缺乏敏感的参与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几乎都充满着“奴性”,一种对课程、尤其是国家课程的膜拜心理,致使他们把这些课程奉为金科玉律,自始至终都“臣服”于课程,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精神,有的只是课程的标准、内容和实施手段。教师在课程面前成了隐身人,却异常自觉地充当课程的“幕后英雄”,这种过分的谦虚恰恰暴露了教师在课程认知上的缺失。教师只是认为自己是课程的实施者,是“传声筒”,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弄丢了。当然,这样一来,课程就真的变成了僵化的知识,最终受影响的仍是学生。

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缺乏批判意识

既然教师已经将课程奉为金科玉律、不再参与其中了,自然,他就不能运用自身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理论去批判吸收课程,更谈不上对课程进行有建设性的改进了。这样一来,教师自身的资源就不能转化为新的课程内容与经验,就这样轻易地把这些资源给浪费掉。这是很令人痛惜的,这时的教师也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学生,一点创新精神也没有,解读课程和实施教学中拥有的创造性思维也消失殆尽,根源都在于这种批判意识的缺失。

四、教师对课程的主体意识缺失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把自己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载体等同,认为自己最多是一只渡船,把“知识”渡过岸去。在这种主体意识缺失的环境中,课堂呈现的是冷冰冰的压抑氛围,缺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相结合的有机对话,课堂核心主要还是教师给学生分享知识与经验,而不是让学生去建构知识。

教师在课程意识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阻碍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突破这个“瓶颈”,让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树立真正的课程意识,深入课程,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主体。

1.教师在课程上要有决定意识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而课程只是一个载体,教师利用这个载体来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厘清了这层关系后,即可在课程的实施中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了。

当教师在课程实施上的决定意识苏醒后,教师和学生就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方面,教师会自觉进行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会在理解课程目标、预设教学情境、熟知学生学业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基础上进行。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教师不知不觉深化了课程意识,提高了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后,其教学行为势必要转向关注每个学生每个方面的发展,以及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来适应这种发展。显然,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靠单一的、固定的课程是实现不了的,教师必须对课程进行选择与融合。

2.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有生成意识

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这就表明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学的变化、学生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是动态的。教师要自始至终确立课程动态生成的意识。

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也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在课程实施中对预设的内容进行批判改进。第二,课程实施中动态生成的意识。我们都知道,在一堂课中,优秀教师会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情况等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课程亦是如此,它不是静止的,完全预设的、不可变化的,而是开放的、可变的。”

3.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有主体意识

“我的课程我做主!”当然,这种做主不是随意删改,扭曲课程,而是指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周围可利用的资源,及时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更重要的是,教师课程的主体意识是指教师不能“跳出学科外,不在课程中”,要把自己当做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和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可见,教师在课程中起着一个重要的勾连作用,“学生一样也是课程的一部分,缺少了教师这个课程资源,课程将是不完整的”。

因而,教师有了较好的课程意识,就可以高屋建瓴地看待教学目的、内容、结构、技巧,不再是盲人摸象,只见一斑。教师可以在较高的层面上去观照教学、观照学生,这样的教师,走出了小小课堂,走向了广阔的教育教学的大天地,成为一个大气的教师,对自己、对学生,功莫大焉。

参考资料:

1.姜勇《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9期。

2.肖川《教师的课程意识》,《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9日。

3.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意识课程教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