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生活之源助语文之树常青

2012-01-28 12:52欧少云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语文

■ 欧少云(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初级中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间还包含着丰富的人间真情……这些都是语文课堂鲜活的内容,因此,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一种单一性的枯燥课堂,而应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活水。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印证教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标。

一、答案源于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尽管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但它毕竟只是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一个个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将其定位为“例子”。也就是说,这一个个“例子”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不包括全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情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也只能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中领悟其中的内容、思想和方法。但这些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学生要真正学会思考,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文本中所蕴涵的“正确”答案。

语文教学的方式是多样性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生活为主要载体的情景化学习。不少人都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划一,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提醒学生用儿童的眼光看待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在一个儿童的眼中,那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和巨大。我还在课后让学生尽可能地模仿文中的场景,到现实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赶几只蚊子或苍蝇到蚊帐中,点上蚊香,观察蚊子或苍蝇在蚊帐中飞舞的情形;再做一回儿童,自己趴在学校或小区的花坛上感受一下眼前的丛草是否变成树林,虫蚁是否真的就是巨兽……或许这样的做法有点幼稚,但对于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新生来说,他们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真实,语文教师能够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兴趣来自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发挥主人的主体作用,学习兴趣的关键作用就更明显了。我问过三更半夜爬起来看“世界杯”的学生:“三更半夜爬起来看足球,你们有没有感觉累?”回答是“没有”。我也问过爱上网打游戏的学生:“你在周末没日没夜地打游戏,会不会感觉累?”回答是“不会”。因为对那些球赛和游戏有兴趣,学生肯定不会感觉到枯燥和累。其实,学生每天面对的也是不同的教育内容,当他们把一篇篇课文、一首首古诗、一个个综合性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变着花样地“玩”时,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什么理由不高呢?如果说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书本的答案,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用具体的实践、探究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综合性活动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走出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的做法,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实践证明,只有课内和课外融合、教学与活动组合、学校与社会沟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结合,才能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出来。我在教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发现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很高,原因是这个单元讲的都是各地的民风民俗:《云南的歌会》让人吊嗓子;《端午的鸭蛋》《春酒》令人垂涎三尺;《吆喝》让人几乎忍不住想卖弄几声。学生们在作者生动的描绘下,感受到各地不同特色的习俗、美食……因此,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我选取两个全班学生都可以参与的环节,就是腌制咸鸭蛋、做粽子和酿糯米酒。其实这三项做起来都不是很难:初二第一学期生物课学过酿糯米酒;很多家庭都有自己包粽子的习惯;咸鸭蛋的做法非常简单,学生可以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对于教师给出的三项任务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上的热情自然就高涨了。

三、能力基于探究

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开展综合性学习时,要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师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答案、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最好的结果。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的定位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获得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鉴于此,语文教师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文运用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注意教材和生活的结合,如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文本,让学生在大自然、社会中感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多观察、多积累的好习惯,并且将这些生活的点滴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所以,我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腌制咸鸭蛋、包粽子和酿糯米酒时,不由想到:不能只是让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完这三项工作就了事,还要注意让他们学会探究。因此,我将本单元的综合性活动课《到民间采风去》作了一定的调整:由于我们学校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一部分人从小就在这里生活,但由于很少回家乡,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因此,我结合本地比较有特色的生菜会、狮会、龙舟赛、观音诞、拜龙母等民间活动形式,要求学生进行一次更为深入的综合性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1.本土风俗列表

2.选择你最有兴趣或最熟悉,或你自己所在乡、街的某一风俗进行调查。

3.调查方法多样化:访问法、查阅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

4.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5.调查资料要做到图、文、声、视并茂。

6.用你最擅长的形式汇报或展示研究成果,可以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手抄报或PPT等。

在刚布置任务时,很多学生都觉得完成任务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一些“三步不出闺门”的学生。难归难,很多学生在尝试到腌制咸鸭蛋、包粽子和酿糯米酒的乐趣后,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任务。汇报展示课上,学生们的表现使我大吃一惊,有调查报告、手抄报、PPT、录像、简单舞台剧等。在历时两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上网、查阅书刊、调查、访问等多种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查阅一切可以查阅的资料,提高了自己的阅读量,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他们的调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所提供的知识,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也学会了如何有目的地进行信息筛选,学生们的倾听能力、发问技巧、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访谈技巧、调查方法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相关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结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从整个学习领域来看,语文课堂只是一个很小的天地,而现实生活却是一个广阔的空间。生活中处处见语文,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语文课堂,在广阔的生活中寻找答案,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兴趣,进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资料:

1.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2.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国言实出版社。

5.陈亮《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甘肃日报 》2009年9月25日。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