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琍(湖北省武汉市钢城一小)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经典文化教育,利用好这一传承的载体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谈几点认识。
其实,古诗诵读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入学前的孩子能背诵一些古诗文是很寻常的事。只是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古诗诵读的准确性遭到质疑。在“大量阅读经典”的倡导下,教师、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抓住所谓的记忆黄金期,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一味地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学生生活中的必修课。小小年纪就去接纳一些连成人都难以理解的东西,导致一些孩子对背诵诗词失去了兴趣,为背而背,苦不堪言。
对这种片面追求数量的做法我们不免感慨:孩子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我们应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诵读。传统的古诗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走着模式化的道路。“倾盆大雨式的题解,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一切似乎是那么的不假思索、合情合理。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盘索然无味的小菜,这不能不让人深深叹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难以理解。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困惑所在。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让学生从小就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从小与诗歌结下不解的情缘。让孩子去读一首古诗,就要求他对古诗中的意思、意境有充分的理解,这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等到有一天学生心中有“万水千壑”,自然也就“文思泉涌”了。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我只是让学生多方位地去感悟文本,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则因人而异。即使是一知半解,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可喜可贺的。“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习空间”,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优美的诗句成了教室里专栏的醒目标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赠言中。学生开始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用起来更加精彩。课堂上让学生时时感受惊喜、享受成功,是我一直所努力的目标。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孩子当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迟,疑是银河落九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景与诗被孩子们演绎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古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领孩子学习诗歌,发现、欣赏、演绎其中的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
引导孩子正确诵读,教师可以避开传统的串讲,转而创设情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注重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教授《赠汪伦》时,我见学生们兴趣盎然,首先让他们大声朗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以学定教,指导学生把握生词的读音。接着问:“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吗?”在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给他们讲“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接下来提问:“听了故事,再去读读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最后配乐诵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学生纷纷随乐而诵,沉浸其中。也许学生的感受还停留在“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阶段,但我相信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朦朦胧胧才是真。
诗歌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文画结合、由画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是“整合画面内涵”。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该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让学生由文入画、由画入境、由境入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教授古诗文时,可以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世间离别千万种,诗人心声各不同。当学生们学完李白的《赠汪伦》,教师适时引导:“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然后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不同的离别情、不同的表达方式。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随着学生品位的一步步提高,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被激发出来。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后,就定期举行背诗比赛,既能巩固他们的背诵成果,又可让他们体验到背诗的成就感、感受到背诗的快乐。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背诗热情,随着所记诗歌的增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大大增强。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自己的示范作用,在要求学生背诵每一首诗之前,我都先面向全体学生熟练地把诗背诵出来,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兴趣了。在我国的名著如同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失时机地推荐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读少儿版的“四大名著”,读《论语名句》《鲁滨孙漂流记》,读《格林童话》《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男生日记》等。学生走进了神奇美丽的传统文化世界,形成了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是每个语文教师应秉承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