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彤(北京市灯市口小学)
如果我们把教授一篇课文比作爬山,那么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语文是重要的人文应用学科,我们应当科学把握阅读层次,努力提高阅读教学实效。阅读层次在不同课时应循序渐进、各有侧重。我想说,阅读就像是登山,不要以为只有山腰有迷人的风景,不要以为只有山顶才有胜利的喜悦。山脚是登山的开始,是腿脚最轻松的时刻,也是最充满期盼和向往的时刻。没有始自山脚的攀爬,怎能到达山腰?没有山脚的艰辛历程,怎能有登顶的快感?
1.找准学习起点,把握教学大势
第一课时总体上应围绕“识字、写字”和“把文章读正确、通顺”以及“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要表达的基本情感”等方面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习与探究兴趣;(2)带领学生感知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全文;(3)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就不同学段而言,预习目标应有不同侧重。
2.正确流利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崔峦先生曾说:“学生不把课文读通,就不转入重点理解。”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能够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这堂课就成功了大半。怎样才算读通课文呢?一是读正确,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二是读流利,做到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很显然,要把课文读通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钱正权先生所说:“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
3.重视词句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一靠自身的大量阅读和实践,二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下的有效的词语学习和语感分析。而有效的词句教学不是机械地读读认认写写的教学,是要能够根据不同词句的结构、表达及应用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点石成金,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例如:(1)抓住词语中的关键语素,形象感受词语的意义。(2)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捕捉词语中的灵气,读出词语、句子的感情色彩。(3)准确理解语素,拓展词汇,积累语言。(4)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形成丰富想象,仿写句子。
4.倡导质疑问难,搭建深入学习平台
教学的重点基本上是从学生自读自悟中来,从学生的质疑问难中,对教师了解学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很有价值。面对质疑,教师对问题的判断、驾驭与梳理是关键。有的问题直逼主题,正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不打乱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教师可请学生先把它们分别写在黑板上,然后整合提炼,留待讲读课上深入解决;有些问题是非主流问题,但却是阅读的情趣所在,教师可以引导讨论并顺势讲解新知,但不牵涉过多精力;有的问题看似无奈,一旦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就能迎刃而解;对那些零散细碎的词语理解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做小老师互帮互学;对涉及文章表达方式的问题,教师也不用回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渗透一点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为学生搭建深入品读的平台。
教好第一课时,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按照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一般来讲应该抓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审题能力。通过审题使学生抓题目的关键词语,抓词眼。2.认读能力。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生字新词,为学生读好课文打好基础。3.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每个自然段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了解文章结构,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4.质疑、评析能力。通过审题、认读,理清结构,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评议、分析能力。
1.审题(找题眼)—认读(了解大意,生字、新词)—了解(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质疑(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评议(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2.收集资料—定向(出自学思考题)—自学(读书,运用工具书)—汇报自学情况—释疑—互相测试—自我总结。
3.快速读课文—认读字词—了解课文概要—记住与课文相关的人、事、物—了解自然段的内容—理清结构—找中心句、关键词——重点画记、摘要。
不管用什么方法,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真的让学生质疑问难了,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别忘了,山脚也有好风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山脚仰视大山的巍峨,欣赏山上流下的清澈溪水,领略溪边的村居民风,在平缓的石径、小桥上漫步,听清风、闻鸟语、探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