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顶标(江苏省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课堂教学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但是现实和目标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苦恼,就是看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深知这个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少方法指导。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解决语文问题的勇气和方法,而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帮助。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兴趣,对问题敷衍了事。不少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并在课堂上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氛围。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语文逐步变为“边缘主科”,受重视程度日渐衰弱,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形成了学习时间与成绩落后的恶性循环。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参与课堂,基本的语文学习意识都未形成。
2.语文教学缺乏强烈的目标意识。比如,语文课伊始,不少教师喜欢介绍时代背景等知识,可有时这些知识与本节课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听了反而感觉“云山雾罩”的,干扰了下面的学习。有时,课刚开始时,我们喜欢让学生根据题目设疑。有些学生的问题提得很散,有些学生的问题在教师看来不值得提,于是课前提问成了一个摆设。学生提学生的,教师仍旧按着自己的预设目标上自己的课。这些现象说明教师唯教参至上,生搬硬套其中的教学步骤,对于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心中无底,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无法灵活地加以运用。一位青年教师在校内公开课《幽径悲剧》开始时,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季羡林的故事:一年,北大秋季开学,一位新生报名时,因行李太多,便请路过的季羡林帮他看了一个多小时的行李。等第二天开学典礼时,这位新生发现,昨天替他看行李的人居然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季羡林先生良好的人品修养以及平易近人的作风,但与本课的教学目的无关,教师完全可以不讲这个故事。
3.教师不能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当今信息时代,语文公开课课堂上不仅有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更增加了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语文公开课上,教师的讲台上常常摆满了各种设备,可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好。有的语文教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堂课很少说话,不像是教师,倒像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将其作为公开课比赛评奖的一项重要标准,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能力。
其实,语文课文多是文学名篇,学习它们是要让学生有所领悟,现代化手段往往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如果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是少用这些手段为好。例如一位教师讲《梵天寺木塔》,他就播放了好多幅扬州和宝应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照片,照片拍得非常优美,可与课文教学无关。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语言来感悟这种情境的,需要学生去想象,而想象比任何实际图像都更辽阔、更丰富。如果我们每次教学都给学生看图片和录像,这对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很可能是弊大于利。滥用、乱用多媒体,是导致语文教学低效的元凶。
4.无鲜明的文本意识。比如一位青年教师讲授《明天不封阳台》校内公开课,他带领学生匆匆讨论了课文的几个问题之后,就让学生用将近10分钟时间欣赏动画音乐《我是一只小小鸟》。这个作品是全国比赛获奖作品,设计优美、形式新颖,非常吸引人,与本课主题也有关系,但是,用这么多的时间欣赏动画,无疑占用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时间,学生对文本的内涵只有肤浅的理解,总体看是得不偿失的。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主体化交流网络,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互动。
(1)探讨方法,授之以渔。排序常见题型有:排序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照语境、要求排列成连贯的句子;嵌入题,已给定上下文,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嵌入一句话或一段话使上下文衔接、语意贯通;承接题,只给定上句,要求选择或补充与之衔接相连贯的下句。扬州市主要考察的题型是给出若干句子,按照语境和具体要求排列成连贯的句子。所以,以时间为序,应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技巧归纳,如明确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2)抓关键性的词语。如关联词、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3)统揽全局,善抓中心句,分析其他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4)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统一性,前后一致。(5)排列后要通读全文,斟酌个别难以分辨的语句的顺序,颠倒比较,最后确定。(6)注意上下文句式的协调。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慎重,用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课堂当然不可能离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这些教学设备,要尽可能扩大自身的人格影响。现代化教育手段是为了使教学工作更轻松,而不是教学目的本身。一位初三年级教师在校内公开课《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复习教学中,恰当运用课件,迅速而准确地展示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训练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上,学生应该充分感悟文本。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品读赏析,从中感受语言的美感。一位教师教授《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寻找并把握线索,概括课文内容,辨析“封”“不封”阳台的原因,品味描写鸽子的词句,如“伏”“惊恐”“蜷缩”“紧紧盯”“令人怜爱”等,朗读赏析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理解文章主旨,然后再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说说如何保护环境、爱护生灵,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样的设计虽然不像前者那样时尚新潮,但是阅读能力训练踏实有效。
语文有效课堂总的来说就是落实“生本”理念。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具体有三点:首先是目标明确度;二是发展性目标;其次是方法有效度;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度。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比较被动,学习方式也较单一。新教材的研究性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参与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栏目,以栏目为“路标”,给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坚持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语文教学肯定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1.语文有效课堂总是自主课堂。教师要能采取灵活的手段,将自己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努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2.语文有效课堂总是活动课堂。教师要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在活动中体验有效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能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水平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3.语文有效课堂总是情感课堂。教师要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多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并快乐着。在有效课堂里,师生之间心要相印、情要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