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春萍
即使没看过关于穆青的纪录片,很多人也会对这个老记者的名字如雷贯耳。一个在岗位上坚持了60年的老记者,一个身后无限光荣的老党员,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篇经典的著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时代的责任感。
走过那个特殊的年代,穆青的经历让人佩服,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那锋利的笔杆以及一个个被他刻画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穆青作为一名老记者,绝对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又红又专。很多人也许会认为,穆青身上的品格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这个社会了。但真正重新审视穆青这一生之后发现,其实这是一位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大师。至少在新闻界,他是一个标杆,一座后人应该永远学习和景仰的丰碑。他身上有很多优点,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扎实还是新闻业务的熟练,这些都是他成功的保证。但笔者觉得真正属于穆青自己的还是那份对社会前进的责任。
现在有些记者似乎只是寻找能够报道的、新鲜的、不寻常的事情,似乎只是关心自己的报道能否发出去,稿子一旦发表,记者和这些事情就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了。
记者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记者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为掌握着难得的话语权,同样对社会履行着一份重要的职责。然而,社会转型期,浮躁也同样影响着新闻界。越来越多的人把记者看成是一份同车工、铣工一样的工作,挣到工分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报道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报道是否会给被采访者带来伤害则很少关心。更多的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把被采访者看成是获得利益的途径。于是大量炒作、哗众取宠,甚至有些是不顾被采访者感受的报道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这不是对业务的不熟练,而是在工作和责任面前,有些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能够挣钱作为记者的第一“职责”。
但穆青——却是一个真正的记者。一个真正的记者就是需要永远拥有良好的责任感,需要对这个社会负责。他的文章永远都是站得高看得远,他从不流于对事件表面的报道,更多的是深入人物的内心,真正挖掘深层次的社会本质和人物个性,从而写出的报道感人至深。穆青是个记者,是个大记者,但他深入基层,与百姓促膝交谈,这动力不仅仅来源于他对工作的热爱,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责任。在他的肩上,不仅仅扛着要发稿子的压力,更多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的反应以及报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在他看来,发稿子事小,真正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更多的人学习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
穆青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宣传类的。现在对“宣传”二字,很多人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总认为宣传的东西就是不好的,因为那样的文章没有冲击力,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声誉。很显然,他们想到的全都是报道对自己的影响,而穆青写文章更多的是考虑对社会的作用。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大量报道人民群众,特别是他们当中的先进人物活动,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责。我们要通过典型人物通讯,表现时代精神,多揭示表现美的东西,对我们民族有好处。”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记者所思考的问题,只有有这种为国家、为百姓写报道的思想,才能真正把自己沉入基层,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把文章写得每个字都流露着感情,才能受到如此多的人的尊敬。
这就是穆青,一个普通的记者,也许他拥有着和别人一样的才华,也许他拥有着和别人一样的采访技巧,甚至他拥有着和别人一样的工作经验,但他拥有的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对群众诚挚的热爱,对国家绝对的忠诚,对记者这个称号无限的虔诚是许多人所不具备的。
一个记者应该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己任,而不仅仅是关注眼前稿件的前程。穆青告诉我们,记者这个行业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为它需要我们倾注无限的热情以及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无限的热爱。因此,穆青的精神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他的工作态度会成为我们的指示灯,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