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群
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有至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对其的探讨不断,研究成果颇丰,不过,关于编辑学的性质的看法差异较大。为了实现编辑更加有序而有效的发展,我们需要完整而深入地探讨编辑学的性质,以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编辑学。笔者认为,这一问题需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要把握编辑的研究对象的性质,这是把握编辑学性质的关键;其次,要把握编辑学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即把握编辑学的逻辑定位;再次,要把握编辑学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范围。
一门学科的性质,是基于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因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构成本学科的基本特性。正如毛泽东所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地考察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编辑学的研究对象,虽然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从各种不同的看法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核心词——“编辑”,这里的“编辑”是作为一个动词,表示编辑活动。[2]编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就可聚焦于编辑的性质,而对编辑的性质的探讨,主要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
一种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是该现象的本质的体现,主要表述在该现象的定义之中。为了揭示编辑的质的规定性,这里列举关于编辑的几个代表性较强的定义。
●编辑是“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3]
●编辑是“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专业性精神生产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4]
●编辑是“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系统中对人类初级的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构、选择、优化与创造并形成一定载体形式的社会文化活动”,它具有中介性、导向性、创造性等本质特征。[5]
笔者认为,编辑的质的规定性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编辑是一种活动,因此,应该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来理解编辑;其二,编辑这种活动是针对已经初步形成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的,是对其进行加工从而提升其价值的过程;其三,编辑活动涵盖的范围很广,主要有策划、组织、收集、整理、审阅、选择、加工等环节;其四,编辑活动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导向、有理念作指导的。这样,可以将编辑的质的规定性概括为如下定义:编辑是在一定的理念和宗旨的导向之下,基于一定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对已经初步形成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收集、整理、审阅、选择、加工的一系列活动。编辑学正是研究这类活动的一门学问。
基于编辑的上述质的规定性,编辑有其一些相关的属性,其中重要的属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属性
编辑具有文化属性,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编辑活动本身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包含两个大的层次:一是文化精神层次,二是文化形式层次,文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行为形式、器物形式、制度形式、语言形式、文本形式、思想形式、社会心理气氛形式等。[6]编辑作为对已经初步形成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收集、整理、选择、加工的一系列过程构成的行为,它的活动内容是精神文化产品,显然,这种行为是一种文化形式。
第二,编辑活动受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但编辑活动本身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而且这种文化行为还是大文化的影响。文化包含很宽广的范围,尤其集中指精神性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它“被视为观念的、精神的、非物质的范畴”。[7]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的文化——至少包含精神的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影响着编辑活动,因此编辑活动总是深深地印着文化的痕迹。
第三,编辑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使命。人类许多活动都具有文化使命,因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的使命,而且这一使命需要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协同完成。编辑活动的使命尤其集中地表现为文化使命,因为编辑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就在于它的活动的中心内容乃是精神文化产品。
2.创造属性
编辑活动过程,虽然对于文化产品的形成来说,是一个辅助的过程,但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首先,在编辑过程中,不是重现或传送已有的精神文化产品,而是对初步形成的文化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创造,这种创造活动包括策划、整理、选择、加工等活动,通过编辑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加完善、更加美好。虽然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创造者是其作者,但编辑者(编辑)也是相关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是一种协同性、辅助性的创造者。
其次,编辑活动并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编辑活动,那他(她)在新的时期的编辑活动并不是重复过去的编辑活动,而总是在从事新的编辑活动,因为每次面对的编辑任务和对象、要达到的编辑目标、遇到的编辑问题、使用的编辑策略都是新的。
3.传播属性
编辑不仅仅是创造文化价值,而且是传播文化的一个核心环节,具有传播属性。精神文化产品通过作者的原初创造和编辑的协同创造而形成之后,就需要得到传播,以成为相关人员的消费品,为相关人员所学习和接受,从而实现这种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编辑具有传播属性,因为:
其一,编辑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传播精神文化产品。虽然编辑具有创造文化价值的目的,但其目的不止于此,它还要致力于传播精神文化产品,即通过编辑活动,使精神文化产品适合于传播并实现传播,从而实现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真正实现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化。
其二,编辑要采取一系列的传播措施。为了便于传播、实现有效传播,在编辑过程中,采取的传播措施主要有:形成有助于传播对象接受的文本形式,如从文本的逻辑结构、认识过程、读者心理、审美情趣加以精心的设计;从传播的视野构建有效的主体间情境,即认为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主体间关系,为了实现主体间的交流构建情境,包括显性的主体间情境(如作者与读者沟通渠道)、隐性的主体间情境(主要是利于主体间进行交流的文本性情境);使用和加工适当的传播媒介,这些媒体最重视的方面是传播效果和传播条件,常见的传播媒体如纸质印刷品、音像制品、加工过的实物、普通电子产品、多媒体等。
总之,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到传播过程中的一个以中介性为主的环节,它兼具文化生产性和传播性,并具有创造性。
人们认识一门学科时要把握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这门学科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逻辑位置。只有把握了各门学科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逻辑位置,才能准确地把握各门学科的性质、任务和范围,才能构建一个有序的人类知识体系,理顺这个体系中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领域。那么,如何把握编辑学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所处的逻辑位置呢?
采取学科分类的思路是基本的途径。关于学科分类,人类已经进行过较多的探索,但这一任务远未完成,因为学科分类本来就很复杂,而且学科体系越来越复杂。现在看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学科分类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这种新探索的一个方面是明确学科分类的思路,在此,特别需要考虑如下两点:
其一是学科分类的依据。在关于学科分类的新探索中,有一点是比较稳定的,那就是学科分类的依据。关于学科分类的依据,有代表性的主张有两种:一种是主张以研究对象为分类依据;一种是主张以研究方法为分类依据。其中最常见的是以研究对象为依据,恩格斯就是一个代表。他说:“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彼此相属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固有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科学分类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8]笔者也认为,由于学科的性质基于其研究对象的性质,之所以产生各门不同的学科,主要是因为需要专门系统地研究各种不同的研究对象,各门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因此,学科分类应该以研究对象为依据。
其二是学科分类的层次性。学科体现着人们对世界的系统化的认识,这种认识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在已有的各种学科分类体系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学科的层次性,需要进一步凸显这一层次性。
人类知识可以划分为五个学科部类:第一个部类是研究超越于自然、社会、人类、文化之划分的普遍现象的学科部类,即哲学与数学(注意:数学并不属于自然科学,因为它贯穿于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第二个部类是研究自然现象的学科部类,通常称为“自然科学”,我们最好将之称为“自然学科”,因为这不仅包括科学,而且包括技术。第三个部类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部类,通常称为“社会科学”,当然,这个称谓应该调整,因为这类学科不仅仅是科学,还包括艺术、道德等,因此最好将之称为“社会学科”。第四个部类是研究人现象的学科部类,可以称为“人类学科”(比目前的人类学要更广)。第五个部类是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部类,即“文化学科”,与目前流行的“人文学科”接近,但不完全相同。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人类知识中有一个大的部类是文化学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现象是整个自然“人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大的现象,因此研究文化现象的文化学科应该成为一个大的学科部类。文化学科大于经济学、政治学等。尤其是在人类正致力于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在人类生存空间与方式转向以文化为重点的今天,应当将文化学科置于一个大的学科部类的地位。
基于文化学科内部的研究对象分类,可以在文化学科内部进行进一步的学科分类,即划分为如下四个一级学科:一是文化学原理,研究文化的一般现象、问题和规律;二是文化活动学,研究各种文化活动;三是文化空间学,研究特定群体、区域的文化现象,如其中的区域文化学;四是文化史学,研究文化的历史变迁。
文化活动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文化生产活动;编辑活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消费活动。其中,编辑活动是一种兼具文化生产性质和文化传播性质的中介性的活动。由此,文化活动学这个学科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二级学科:文化生产学,编辑学,传播学,文化消费学。
编辑学是人类知识中的一个具体领域,那么,这个领域包含怎样的内容范围?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算把握了什么是真正的编辑学。从编辑学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来看,对编辑学基本内容范围的把握,包括如下两个层面: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基本价值要素有三:真、善、美。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也蕴涵真、善、美三种基本的价值要素,从知识内容的角度来讲,它包含科学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这三大类知识要素。首先,编辑学包括对编辑现象、问题和规律本身的基本认识,这些基本认识就构成编辑学中的科学知识。其次,编辑学包括对编辑过程有关的各种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把握,如编辑伦理等,这些就构成编辑学中的道德知识。再次,编辑学中包括对相关现象和问题的审美维度的把握,而审美维度的把握集中表现为艺术。
尤其是第三个维度,即审美维度,是编辑学知识的最高范畴,是编辑学研究与实践应该特别关注的一个维度,因为:第一,审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永恒现象。第二,编辑是对精神文化产品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精神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根本宗旨在于提升人类生活的层次和境界,而人类生活的最高层次莫过于审美精神,编辑的最高价值也正在于此。
编辑学本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具体学科,而这个领域又包括若干个更具体的领域,或者说,若干个具体的分支学科。也就是说,编辑学本身是一门学科,它又包括多个子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群。因此,我们在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编辑学时,一方面要把编辑学理解成为一门学科,另一方面又不能将之理解为一门简单的学科,而应该将理解为包含多个子学科的一门复杂的学科。
关于编辑学所包含的具体分支,人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讨。例如,《辞海》中就做了如下阐述:“按编辑工作对象可分为图书编辑学、刊物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电子出版物编辑学、广播编辑学、音像制品编辑学、因特网出版物编辑学、影视编辑学等。”[9]又如,王振铎、龙玉明认为,编辑学包括如下子学科:古籍编纂学、编辑史(传媒史)、辞书编辑学、教材编辑学、史志编辑学、文字编辑学(加工编辑学)、目录编辑学、策划编辑学(选题编辑学)、地图编辑学、报纸编辑学、期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广告编辑学、电影编辑学、电视编辑学、网络编辑学、文艺编辑学、科技编辑学、美术编辑学、戏剧编辑学。[10]
笔者认为,编辑学中的具体分支学科的划分思路,应该特别注重两点:第一,仍然以具体的研究对象为分类的依据;第二,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因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的分类有多个维度。编辑活动中的具体的研究对象可做如下分类(共约20个分支学科)。
其一,从编辑活动的层面来看,主要有编辑主体、编辑过程、编辑媒介等,据此,可划分出编辑主体学、编辑过程学、编辑媒介学等分支学科。
其二,从编辑工作的内容领域来看,主要有图书、报纸、刊物、电子出版物、广播、音像制品、网络、影视等,据此,可划分为古籍编辑学、图书编辑学、报纸编辑学、刊物编辑学、电子出版物编辑学、广播编辑学、音像制品编辑学、网络编辑学、影视编辑学等分支学科。
其三,从编辑工作的性质来看,有文字编辑、策划编辑、编辑管理,据此,可划分出文字编辑学、策划编辑学、编辑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其四,从编辑学关注对象的层次来看,主要是编辑的一般现象、编辑的某个侧面的现象(如审美侧面、心理侧面、伦理侧面等)、编辑实务等,据此,可划分出编辑学原理、编辑审美学、编辑心理学、编辑伦理学、编辑实务等分支学科。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2]丛林.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1983—2003)[M].济南:齐鲁书社,2004:24-26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新闻出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36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17
[5]周国清.编辑学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42
[6]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8-10
[7][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9-150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17
[10]王振铎,龙玉明.编辑学学科体系已臻成熟——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编辑学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