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办刊模式探析

2012-01-28 11:08唐银辉
中国出版 2012年18期
关键词:办刊新建学报

文/唐银辉

一、办刊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大规模的高层次学历教育。为了适应形势,满足需求,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地方大力发展本科教育,一批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较高的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升本或单独升本,正式跨入本科院校行列,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与此同时,其学报也随着主办高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笔者统计,截至2011年5月,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占本科院校学报的35%,已成为高校学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类学报办刊水平、学术质量与老本科院校学报比相差甚远,以致被人戏称为学报中的“第三世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不存在生存竞争压力,这些“第三世界”的学报也基本按部就班,沿用老本科院校学报的学科大综合式的办刊模式。但是,随着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启动,这种安于现状的平静生活被打破。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社已经基本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随即提上议事日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2012年我国将继续稳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上半年完成列入首批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启动并开展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制定出台《关于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启动学术期刊、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1]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类,将纳入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这类学报如何找到适宜的办刊模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据笔者统计,有关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研究文章共17篇,但少有分析这些学报的竞争优势。虽然这些学报与老本科院校学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作为新生力量也存在一定的发展优势,这些优势正是此类学报在当前报刊体制改革浪潮中得以继续生存的资本。

(1)危机感强,变革阻力小

2009年10月31日,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中国经济时报》创刊50周年时指出,全国1943家报纸,9821家期刊,改制将在3年内完成,改革最终要做大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改革的浪潮已经冲击到了新建本科院校学报,这些学报的办刊人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意识到如果还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刊模式,被淘汰是必然的。如果想要继续从事学报出版工作,这类学报的办刊人必须联合起来,整合资源,找到适合自己学报生存的办刊之路。

(2)潜在的读者群巨大

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将自身定位为“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2]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一线的技术人才,并且这类技术人才队伍会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而同步扩大,他们需要以所学理论为依托,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批一线技术人才就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潜在读者群。

最近十几年,本科院校学报在急剧扩容,与此同时学术界却不断诟病大量学报千刊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所刊论文学术性、可读性差。不可否认,由于缺乏历史积淀,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学术质量确实令人堪忧,但是如果摒弃模仿之路,回归到本校的办学定位,将注意力集中在应用技术研究,一片偌大的“蓝海”将出现在面前。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办刊人应将目光集中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技术研究上,这样不仅可以稳定现有的读者队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还可以拓展新的读者群——大批身处单位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学报能够解决他们在一线遇到的问题,他们将会成为忠实的读者。当无力追求高学术品位时,不妨放下身段,转向应用技术研究领域,也许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将不再“曲高和寡”。

(3)地方性优势是有利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改变了一个省的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结构,本科院校不再局限于省会城市,高等教育重心的下移,基本实现了每一个地级市都有一所本科高校的目标。[3]新建本科院校基本都是省属高校,这种与生俱来的地方性,为学报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学报都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开设了众多的特色栏目,这些特色栏目或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或是立足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方特色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选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立足地方性的研究也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地缘关系使得这些兄弟学报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改革时,更容易打破校际壁垒,联合起来寻找出路。与此同时,他们与所在省的“血缘关系”也会使得省级有关政府部门不会轻易放弃这些学报,会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制定出适宜的改革措施。

2.劣势分析

在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17篇研究文章中,有11篇都涉及此类学报面临的生存困境,不同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它的竞争劣势。主要有:新建本科院校学报与专科学院学报相比专业性不强,与老本科院校学报相比,校内作者群研究力量不足,对外稿的吸引力也不强;[4]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定位不够科学,学术质量不高,缺乏个性特色,编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5];学报选题陈旧,差错率高,编辑不规范,特色不显著,引用率低,转载、索引率低等[6]。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都从普遍现象出发来展开研究、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有些结论值得商榷,如编辑不规范,差错率高等。鉴于此,笔者不再就此问题重复论述,试图挖掘造成这些劣势的根源。

笔者认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是办刊人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模式,在模仿老本科院校学报的同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作者为了科研和职称评定等需要,首先会选择将质量上乘、有研究深度的原创文章投向名刊、投向大学报。因此,如果新建本科院校学报依然模仿大学报,办学科拼盘似的大综合学报,在稿源质量远不如老本科院校学报时,只能是低水平重复办刊。为了改变在强刊林立下的生存劣势,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必须摒弃模仿老路,借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之力,以市场为导向来确定办刊定位、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

三、构建以学报联盟为主体的专业化办刊模式

分析我国商业性期刊改制的经典案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原有的杂志社在组建期刊集团以后,各种资源得以迅速整合,在这个系统中,各成员可以共享集团的品牌效应,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集团旗下的各杂志、各产品项目都可以在互利共生中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的竞争力。其实,在报刊体制改革浪潮冲击下,我国最优秀的一批学报办刊人已经联合起来,试图寻求一种专业期刊出版之路。2011年,《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一些教育部重点高校学报的社会科学版开始尝试一种联合出版专刊的形式,试图在不改变各高校现有学报出版模式的情况下,突出按学科出版的特色,以扩大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各加盟学报自愿提供学术论文,由优势学报组成的专业编辑分别编辑成为按学科分类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将分散在各家学报的论文集中起来再次发表。他们编辑出版的专刊依托中国知网提供的平台用数字期刊的形式出版。[8]但是,这种联合出版数字专刊只是方便了读者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章,并没有真正给各成员带来共生效应。各加盟学报之间的门户之见、学校与学报的利益纠葛、专业选择的困难以及转型后编辑的人事安排问题,都注定这种联合无法成为实质性的专业化转型。但是,在占尽天时(报刊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地利(地缘关系)的先机下,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可以尝试建立学报联盟,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办刊之路。

1.以省为单位,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报联盟

新建本科院校基本都是省属高校,省新闻出版局可以牵头整合省内各家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组成联盟,在科学分析各学报栏目特色及其所在学校学科建设优势和重点后,由各成员编辑部出版其优势学科的专业学报。为了整合各种资源,在学报联盟的框架下,可以成立联合编委会,建立审稿专家库,并由这个群体中有号召力的学报担任联盟主席一职,负责协调各学报之间的出版工作。各家学报在这个联盟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相互之间是支持与协作的关系。在这个联盟内,要打破校际壁垒,各刊资源向联盟内的全体教师开放。避免各校之间的门户之见,并将校方和教师群体的改革阻力降到最低。

同时可以建立省级专业学报网络传播平台,实现学报联盟旗下各学报、各专业栏目内容的开放获取。

开放存取(open access)运动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发源于美国和欧洲,继而扩展到全世界的许多国家,其目的是为了打破由于出版集团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垄断所导致的学术期刊价格畸高局面。开放存取基于学术信息自由共享理念,其宗旨在于利用网络条件将科学研究成果共享。国外有调查研究发现,开放存取论文的被引频次是非开放存取论文的2.5~5.6倍[9]。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建立OA网络平台的必要性。

2.在学报联盟旗下设立各学科专业学报

据笔者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291所,这些高校的学报大多都是文理综合的学科拼盘学报。在学报联盟内由各家学报办自己优势学科的专业期刊,可以成为一种打破传统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战略选择。具体每个学报涵盖多少学科,应视学报联盟旗下的刊号资源多少而定。在各专业学报的命名上,建议不再以各高校冠名,可以称为××省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工学研究/理学研究等。在这个联盟内,各种资源都可以共享,各高校的科研成果、审稿专家资源、作者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相互取长补短,打破封闭的办刊模式。积累了品牌优势以后,笔者相信,联盟内外的专家学者会逐渐愿意将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投向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学报。

3.集结优质稿源,着力传播应用技术研究

早在教育部启动“名刊”工程时,就提出了走专业化的办刊之路,但时隔9年,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一大阻力就是如果学报由综合期刊转型为某学科的专业期刊,那原来非此学科的编辑该何去何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报联盟框架下,可以建立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各编辑在收到或组到稿件时,可以联系学报联盟专家库中相应的学科专家评审稿件,在完成相应程序以后进行编辑校对工作,最后由学报联盟主席单位组织联合编委会审定所有文章,并将各篇文章划归相应学科的专业学报刊发。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既可以利用各高校的优质资源,也可以解决办专业学报后非此类学科编辑的人事安排问题,从而降低了变革的阻力。

解决了工作模式问题后,各专业学报就需要确定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定位。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老本科院校学报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同时应用技术研究更有实用价值,这类研究成果更有市场空间。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应开辟应用技术研究的办刊之路,将各栏目选题思路集中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以解决某一问题为中心,集结相应的研究文章,全方位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选择。在这些专业学报中,各栏目由围绕一中心论题展开的多角度、全方位研究的相关论文组成。什么样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行业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那这种问题便是专业学报有关栏目的中心论题。在这样的栏目选题定位下,这些专业学报才会有可读性,才会有存在的价值,才会有忠实的读者群,而这个读者群将不再局限于学术共同体的范围,各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将会成为这类专业学报的又一大类读者群。

在我国由于学术期刊的电子出版权被清华同方知网技术产业集团、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等垄断,读者想要获取其中一篇学术论文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一般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人员由于所在单位会统一包库订购有关数据库,他们可以方便获取各类研究论文,但是广大的企事业单位一线人员想要下载这些文章就必须自己付费,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各类学术成果的有效传播,使得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通过建立OA网络平台,各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上免费查阅各专业学报中的有关研究论文,各专业学报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扩大了影响力。当点击率不断提升以后,基于这个网络平台还可以发布广告以实现经济效益。

报刊体制改革浪潮已席卷学报界,新建本科院校学报面对的冲击会更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办刊人必须行动起来,组建学报联盟,整合各种资源,办专业学术期刊,并依托这个母体,使旗下的各专业学报协同发展、互利共生。借此改变原有的办刊模式,摒弃模仿老本科院校学报的综合办刊之路,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术期刊发展道路。

[1]刘声.我国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N].中国青年报, 2012-02-16(06)

[2]王基林,唐银辉,汤澍等.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9-72

[3]张立群.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2):44-47

[4]周林海.论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定位[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4):46-50

[5]文汝,米盛.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科学定位与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47-149

[6]黄维宪,米丽娟.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学术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23-226

[7]张泽青.2011年中国期刊新现象[J].编辑之友,2012(2):14-15

猜你喜欢
办刊新建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致敬学报40年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