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

2012-01-28 06:31王九云
中国软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

刘 铁,王九云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国促进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减缓国际各种经济危机冲击,应对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等多种挑战,都有重要意义。为了摆脱后经济危机影响,走出经济衰退,有的专家认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创新能力[1]。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产业作为恢复经济发展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措施。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及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十二五”规划中,也都从各自的条件、优势和特点出发,提出本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产业选择、发展目标、发展措施,正在形成一个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气场。如何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够成熟,区域之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

一、提出问题

世界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美国学者认为,“每个国家应充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尤其是那些具有潜力、对国民生产有重大意义且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发展的产业”[2]。国外有学者认为,要根据产业的竞争状况来确定区域的产业选择,因为拥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其生命力也会更持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更大[3]。还有学者认为,“战略产业或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该产业的技术经济范式,以一个或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不同产业的技术基础”[4]。“20 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的汽车、电子、家电等产业的迅速崛起都是与特定时期的科技革命相联系的,可见,科技革命决定了新兴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发展和演变”[5]。“必须重新审视目前全球的技术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对一些新兴产业进行测度和评价,寻求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6]。

国家“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省市区的“十二五”规划中,也都选择了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部分省市拟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表1。

表1 中只列出了部分省市区域将要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各省市(区)区域也规划和设计了需要发展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重点领域、重要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项目。

对各省市产业选择区域从个体考察分析,多数区域在对这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要方面、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选择和确定上,有如下特点。一是结合自己的基础和优势;二是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三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预期;四是能有推动和引导本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五是有的担负着国家基地的重任。有的省市区域规划设计了国家没有列出的航空航天产业、海洋产业,把国家选择的生物产业拓展为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对各省市区域产业选择从总体考察分析,感到还需要注意研究和解决这样几个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要方面的选择不够成熟,还缺乏深入地分析论证和对比研究。二是所设计的产业领域、产业方向、产业项目的过度趋同,极易造成无序竞争、无效竞争、恶性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例如,有资料表明,全国曾有17 个省市把“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很多县级城市也提出打造物联网产业领域[7]。可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区域的产业、领域、项目选择趋同、雷同现象比较明显。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完成的《2011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提醒,各省、市、自治区在选择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风险,如除西藏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列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的布局极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不利于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其转型升级[8]。三是都想当产业的主角,不想当产业的配角,只想生产主体部分,不想生产配件,缺少有序的专业化分工,形不成产业的纵向链条和横向匹配。四是产业领域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物流、技术流的不合理流向和浪费。五是不少区域都抢抓机遇、争先恐后、大干快上,不注意发展时序、发展阶段和循序渐进,极易造成重复建设,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上马金,下马银。如果产业项目因选择不成熟和过度趋同而上马之后再下马,会造成双重损失浪费。

“十二五”期间国家及各省(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上述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侧面。从区域自身角度看,产业选择不够成熟,从区域之间角度看,产业选择过度趋同。这两个方面问题又是互相联系的,前一方面既是独立的问题,也是后一方面问题存在的前因;后一方面既是独立问题,也是前一个问题的后果。由此看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要项目如何进行科学选择评价,解决产业选择不够成熟问题,防止产业过度趋同和重复建设的风险,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实现科学、健康、有效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这里,需要对产业趋同作具体分析。趋同是指事物向同一方向发展的趋势。从产业经济学认识,产业趋同是指产业向同一方向发展的趋势。这里所说的产业趋同是指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时,各区域的产业、重点领域选择的雷同趋势。我们认为,对于产业趋同需要提出和区分为“过度趋同”和“适度趋同”两个不同概念和不同内涵。产业的“适度趋同”是指各个区域所选择、培育和发展的产业虽然相同,但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供需会比较平衡,各区域所选择的产业又在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合理性的产业趋同。对这样的产业趋同,应视为合理趋同,即适度趋同。产业的过度趋同,是指各区域所选择、培育和发展的产业相同,而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会在市场供给与需求上失去动态平衡,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而且其选择在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有不合理性的产业趋同。对这样的产业趋同,应视为不合理趋同,即过度趋同。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来说,由于国内外能源紧缺,我国又辐员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对电的需求量较大,新能源又是比较洁净的能源,因此,新能源产业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培育和发展应该受到鼓励。但也需具体区分,从新能源(电力)生产角度说,有如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项目、企业、产品和服务,如果数量较多,但只要不造成浪费,也不能视为过度趋同;而生产发电设备的项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即应视为“过度趋同”。

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存在产业选择不够成熟、产业过度趋同和重复建设的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国家规划贯性跟进,对区域产业选择论证研究、比较分析不够充分

我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就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方面的研究论证,根据国内外经验、技术经济背景、条件和战略需要,选择确定了我国需培育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这些产业的选择确定的科学性还需实践验证,但应该说是经过上下左右的比较和充分研究论证的。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多数也是经过比较充分的论证研究,但也存在研究论证不够充分的问题。

(1)对区域产业基础研究不够,缺乏全面、充分的可行性分析。一般说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在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根据本地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要素禀赋、经济特色、比较优势等因素,选择集中在几个部门行业、领域、项目作为本地优先发展、重点投资的产业。而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中,确有两种非理性、非正常的情况。一种是凭良好的愿望、甚至主观臆断来确定本地的战略性新兴;另一种是追求“时尚”、“新潮”,认为不尽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会失去发展机遇,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2)对市场因素考虑不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项目、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外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市场供给的结构和数量缺少预测、认知和分析,这实际上是表现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发展目标的盲目性。

(3)对技术因素考虑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兴产业与新技术的高度融合。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时,往往由于对新产业和新技术认知不足,而对技术动力、技术研究、技术发展、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人才、技术环境、技术层级、技术管理体制等技术因素考虑不足,致使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站”不住,也“兴”不起来。

(4)对经济效益预测期望值过高,偏差过大。对产业及其重点领域以致项目的选择,经济效益的状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中,往往存在对所选择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比率、费用与收益比率、经济效益、经济效率的预测期望值过高、偏差过大问题。这也会使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会出现偏差和不成熟的问题。

2.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缺乏全面认知、辩证思维,对其风险性认知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独具特征的产业群体,它既有正向价值效应特征,例如,战略性、先导性、支柱性;也有负向价值效应特征,例如风险性。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中,往往容易关注和分析其正向价值效应的特征,而容易忽视对其负向价值效应特性的关注和分析,特别是容易忽视对风险性的关注和分析。这种风险性有多个方面、多种类型。

(1)事故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如果发生事故,可能给项目自身及周边带来人员伤亡、物质损失和环境生态的破坏等多种危害,甚至毁灭性的损失。核电事故就是突出的例证。一般认为,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小,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为了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不少国家已经建有核电站。但是核电事故也是发展核电的首要风险。事实上,世界历史上至少发生过10 次核事故[9]。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和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福岛发生的核电事故都是7 级,为“最严重意外事故”。事故造成的核污染面积广、危害大、时间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污染事故已有25年,但至今后遗症仍未消除[9]。有专家预测,这次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核泄漏对太平洋的污染能持续30年[10]。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其他产业、领域里的项目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表现形式的风险。以往人们对核电风险关注不够,很多地区都争抢上核电项目,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发生之后,人们有了新的认识。但对其他产业、重点领域的风险仍然关注不够。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在项目实施中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技术应用及在产品生产、产品经营、产品使用过程中因技术因素而出现的风险。一般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理应处于高新技术前沿,大多是前所未有的新技术,从技术原理的构思到技术开发组织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如试验、转化、产品开发过程中有如工艺、设备、材料等多方面的困难[11]。有些相关的技术未必可用,可用的技术未必成熟,在新技术开发中存在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12]。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有资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失败率高达80%[13]。然而,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中,由于对技术风险的认识和评估不足,也会出现产业及重点领域的不成熟和过度趋同问题。

(3)市场风险。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波动大、变化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未定型产品、新产品的市场可变因素多,在产品供销上,可能出现不对称、不协调,在市场接受能力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例如,在著名的录像带格式竞争中索尼公司的BRTE 格式在性能上远远强于VHS 格式,但是VHS 格式却在民用市场中获得成功[14]。这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产品不仅其技术应是先进的,而且还要受到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成本、市场规模以及企业的市场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领域选择时,对于市场预测和预期过于乐观,缺少市场风险意识和分析,也会造成产业选择不成熟和产业过度趋同。

(4)效益风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目的是以新技术、高投入为比较优势取得有力市场竞争地位,并争取获得高额利润。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并不一定会获得高额利润,也可能是利润一般,还可能是负利率。例如摩托罗拉1998年发射完毕的总投资为57 亿美元拥有66 颗依星低轨道卫星的依星系统,技术先进,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进行通话。但由于用户使用时价格过高,用户规模过小,规模效益过低,无法持续经营运行,依星系统的公司被迫在1999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14]。

(5)融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新技术与新产业特点,在融资过程中有与一般产业项目不同的融资风险因素[15]。一是前期高投入低收益带来的融资风险。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融资风险。三是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带来的融资风险。对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

(6)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因管理体制缺陷和管理经验不足和管理失误带来的风险。体制机制是促进和制约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也会制约发展而带来风险。然而,对这方面的风险是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发展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对风险的认知不足,就容易造成对产业选择的无风险意识、无风险顾忌,而只考虑有利因素,却较少分析风险不利因素,出现产业、重点领域的区域选择不成熟、区域间过度趋同问题。

3.区域自我选择、区域之间互不衔接,难以进行区域分工和区域统筹

(1)区域规划惯性因素。我国每五年制定一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优势。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和长远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按照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区就是一层实质性的经济区。国家的五年规划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省市(区)区域五年规划则由各区域在国家规划指导下,根据区域特点各自制定。这对于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重要意义。但是必然出现各自定调、各自吹号的不协调问题。

(2)区域利益趋动因素。省区域的经济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区域城乡居民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水平。积极选择、培育、发展本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区域管理者期望得到中央政府和本地百姓更多支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好时机。为了百姓生活得更好和更富裕,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论其他区域如何发展,本区域只管走自己的路,发展其产业。这必然会使区域间的统筹协调被淡化、弱化和消化。

(3)区域联系缺乏因素。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十分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各区域间的联系本应十分密切。在实践中,各省区完全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也可以互相借鉴经验。但仅此而已,省区间级别平等,利益各有所求,即使是现代的信息设施手段,也难以解决区域之间产业选择、培育、发展方面的分工协作和统筹协调机制缺乏的问题。当然,这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主观行为的问题。如果有的区域主动出手,相关区域积极响应,多方努力,协同互动,是可以减少或消除问题的发生。

三、理论建模

这里,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选择模型的建立作理论分析。这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和产业重点领域是比较抽象的,而产业项目却是很具体的。二是因为在产业、领域选择中出现的不够成熟和过度趋同等问题,可以在产业项目选择时得到纠正和完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确选择和评价,是科学培育发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区域局部层面考虑,还是从国家整体层面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正确选择和评价都有重要意义。

2009年3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讲指出,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这些精深论述不仅对选择评价、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项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这里拟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模型作一研讨。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层面的选择与评价与国家层面上的选择评价,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从技术经济角度,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选择评价可采用“分层次多指标综合法”。具体分为三个层次:总体层、方面层(8 个方面)、指标层(35 个指标),如图1。

第一,设计了八个方面35 个指标。八个方面是战略意义、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技术条件、资源环境、调控能力、风险分析和区域条件。

第二,设计了综合评价因素分析模型。按照图1 的选择评价因素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确定了高层、中层、低层的指标。高层指标为Z。中层次指标为Z1、Z2……Zn,表示有几个中层指标,按图共有八个方面,即八个中层指标。低层指标为Z11、Z12……Znn,前一个n 表示几个中层指标,后一个n 表示有几个低层指标,按照图1 共有35 个低层次指标。因此

其评价指标矩阵应该是: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因素指标体系

第三,是确定各因素指标的权重。由于各项因素指标对于评价中层(方面)和顶层(总体)的影响力不同,所以需要根据因素指标影响力的大小来确定其权重,可定量表示为加权系数。拟将权重用影响力大、较大、一般三类表示,并分别赋予2.0;1.5;1.0 的定量系数,如表2。

表2 因素权重指标(K)

因素权重相关矩阵为:

在选择时,对以上的Κ1-Κ3 任选其一。

第四,是确定了因素实际的挡次及其数据指标。设置最强、较强、一般、较弱、最弱五个档次,分别用d1、d2、d3、d4、d5 表示,分别赋予1.5;1.25;1.0;0.75;0.5 数据指标,如表3。

表3 因素挡次确定指标(D)

这里的强弱档次分别表示区域在培育发展该种产业、领域项目时,本因素所具有的强势的大或小,多或少,好或差等等。

因素档次指标矩阵为:

在选择时,对以上的d1-d5 任选其一。

第五,是设计了单个产业(领域、项目)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

(1)选择因素档次相关並给出相应的档次分值D,将d1、d2、d3、d4、d5任选其一。

(2)确定因素的权重并给出相应的加权系数K,将Κ1、Κ2、Κ3任定其一。

(3)分别计算最低层次35 个因素指标的影响数值,即Znn=K·D。

先由几个评价者选择档次数值,再计算出专家评审选择的档次数值的均值先求出全部预测值的和:

再求出多位专家评审选择的档次数值的均值

(4)分别计算出中间层次(共8 个)的影响数值,即Zn=Zn1+Zn2+……Znn

(5)计算出最高层次的总数值,即Z =Z1+Z2+…Zn

第六,作比较分析评价。同样运用上述计算方法,可以把本区域不同产业(领域、项目)及不同区域(省市)的相同产业(领域、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对于已经发现和可能出现的产业过度趋同项目,选优弃劣,决定取舍。这样,可以从技术经济层面防范和解决产业选择不成熟和产业过度趋同、重复建设的风险。

四、实证分析

这里,分别以一个产业和东北三省为实例,实证分析相关问题

(一)以云计算建设为例,运用现实情况来说明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和发展上存在明显的过度趋同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云计算这种模式实现了更高程度的集中——将发布在世界范围的计算资源整合一个虚拟的统一资源体,并且按需服务、按量计费,这使得计算资源的利用就像使用电力和自来水一样方便[16]。云计算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16]。

2011年有媒体报道,近期,我国的云计算风生水起,在各地发展势头迅猛。但有关专业人士认为,云计算建设偏热,政府应该统筹规划[17]。

在国家一系列规划、政策的引导鼓励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下,我国的云计算产业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重要表现:一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不断取得新突破;二是重点行业应用开始起步,一大批重点区域平台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三是一大批重点区域云计算基地正在加速成熟;四是我国云计算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形成;五是微软等跨国公司已将云计算在我国积极布局。

但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一些问题。

一是盲目上马。从各个区域和各家云计算建设自身看,有盲目规划、盲目上马的问题。赛迪顾问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云计算发展热潮中,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对云计算产业反应积极,但缺乏对云计算的客观认识和对需求的深入调研,也出现匆忙上马建设云计算建设中心的问题,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盲目规划,重复建设与无序发展[17]。

二是重复建设。从多个区域、多家云计算建设来看,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是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 个城市作为云计算示范城市。目前,北京推出了“祥云计划”,上海推出了“云海计划”。但是事实上,除了5 个云计算示范城市,其他发达地区也开始建立云计算基地。目前,正如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赵波所指出,有的地方的云计算中心重复建设比较多[17]。

三是重硬轻软。即存在着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而轻视软件投入特别是漠视服务的问题。

四是无序发展。在区域布局、产业链接、软硬件匹配等方面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措施。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三缺”。一是缺少充分论证。对云计算建设成效预期过高,过于乐观,想抢抓机遇而争先恐后上马。但缺乏充分调查研究、评估论证,而盲目进入。二是缺少风险意识。我国云计算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标准规范,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合力机制等仍在探索中,面临很大不确定性[17]。在现实中,对信息安全程度重视不够,对云计算可能发生的环境、技术、市场、融资、效益、机制等多种风险缺少认知和防范意识。三是缺少统筹。由于各地区自我设计、自我规划,对区域间的合理布局、分工协作、统筹协调不够。

有关专家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其他产业领域,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区域间过度趋同问题,需要统筹规划。例如,在我国软件业发展上,也需要加强区域统筹规划[18]。我国在风电设备生产方面,也缺乏全盘规划[19]。

科学合理的云计算的建设发展,有利于各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过度趋同和重复建设会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无论是云计算建设,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其他产业、领域、项目的培育发展都需要统筹协调。

(二)以东北三省为例,运用相关模型分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统筹协调。

据我们考察分析,在“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辽宁省选择了5 个产业、吉林省选择了8 个产业,黑龙江省选择了5 个产业。东北三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同点需要发挥各自优势,相同点需要优势比较,分工协作,统筹协调。三省相同和相近的产业选择有:(1)高新装备制造业;(2)生物、生物技术产业;(3)新材料。这里,运用本文第三部分设计的模型对三省的这三个产业进行定量比较分析。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已经对设计的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分析和说明。这里,运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表述和运算过程就较为简明了。

计算的简化公式为:

Z总=Z1+Z2……+Z8

其中:Z1=K·Z1档

Zn=K.Zn档

用同样方法,可以将Z2-Z8算出。

公式和表中,K 表示权重系数,Zn档表示档次数值,Zn表示测算得分。

其中,权重系数K 的选定,在2.0、1.5、1.0 中选其一。这里,Z1的K 为2;Z2的K 为1.5;Z3的K 为1.5;Z4的K 为1;Z5的K 为1.5;Z6的K 为1;Z7的K 为-2;Z8的K 为2。

档次数值Zn档的确定,根据对各个要素Znn的综合分析,在1.5、1.25、1、0.75、0.5 中选其一。

按照模型中的计算方法,根据三省的年鉴、统计年鉴和可采集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分别测算出战略意义Z1、市场需求Z2、经济效益Z3、技术条件Z4、资源环境Z5、调控能力Z6、风险分析Z7、区域条件Z8这8 个方面的数据以及他们的和数Z总。见表4、表5、表6。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在相同、相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三省的分工协作、统筹协调非常必要。例如:高新装备制造业,三省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制定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虽然提法表述各不相同,但实质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例如,吉林省提出先进装备制造业,黑龙江省提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辽宁省虽然没有“装备制造业”的表述,但在其新能源发展规划中却提出要研发核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等。这些都与国家提出的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业要求相符,也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要求相符,而又有各自的特色、各自的角色,各自的基础、各自的优势。因此,在这个产业领域三省的分工协作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表4 东北三省高新装备制造业选择比较

表5 东北三省生物、生物技术产业选择比较

表6 东北三省新材料产业选择比较

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协调发展的基础。一是文化传承相同。三省处于相同的历史文化区域,曾有厚重的“关东文化”积淀。二是经济联系紧密。三省资源禀赋优势互补、交通网络地域相连,产业分工协作清晰。三是肩负共同使命,共同肩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

东北三省区域协调,应该遵循一个指导、五个结合的原则,即:第一,区域协调要以国家规划为指导;第二,产业发展与区域振兴相结合;第三,产业协调与要素合作相结合;第四,资源互补与利益共享相结合;第五,三省协调与全国协调相结合;第六,政府统筹与市场调控相结合。

东北三省统筹协调的对策:第一,顶层设计,高位协调。各省区不仅要自我规划,还要在国家总体规划指导下,考虑专业分工和区域分工,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第二,完善机制,建立平台。(1)建立省际间的高位协调组织。(2)建立日常协调工作机制。(3)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第三,市场调控,企业主体。充分运用市场调控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第四,创新体制,完善政策。从体制政策多方面支持鼓励区域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五、对策建议

为解决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不成熟,区域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和产业项目的确定过度趋同和重复建设的风险,在从技术经济层面运用模型进行分析论证和比较研究的同时,还需要从政策对策层面解决相关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若干机制,以利于实现区域产业选择成熟、区域统筹协调、区域合理竞争、资源有效配置、产业科学发展。

1.搞好顶层设计,优化立体资源配置,完善区域统筹协调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培育、发展,应该是纵向与横向结合的立体优化配置。从纵向分析是指国家与区域之间在产业、领域、项目(企业)的统筹协调。从横向分析,是指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产业、领域、项目(企业)的统筹协调、优选、链接。广义的顶层配置和区域配置,还应包括国家和区域与境外、国外的优化配置。区域的局部发展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区域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区域发展了才能使国家发展落到实处。区域与区域之间发展协调,国家的发展才能不至于失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也是这样。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区域的产业、领域、项目选择趋同、雷同现象比较明显,需要区域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各个区域在进行产业领域和产业项目评估分析、优化选择时,应考虑国家需求、本区域优势和特点,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分析,再择优弃劣;不仅要考虑本区域自身的产业发展,而且要考虑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区域间的产业、产业领域、产业项目的链接。这不仅需要区域的自我设计、自我配置,更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区域间的统筹、协调、优化配置。这既需要国家和区域运用行政、法规、规划等手段优化配置,也需要国家和区域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运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区域间的产业、领域、项目过度趋同、过度雷同,无序竞争、无效竞争,实现区域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统筹协调、优化配置,高效发展。我们建议:(1)搞好国家和区域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门规划,国家和有的省区正在制定的这类规划。要特别注重从国家与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统筹协调,为实现资源的立体优化配置,解决区域产业、领域、项目选择不成熟、过度趋同问题,从规划指导层面进行调控。(2)建立和完善重大产业项目选择评价的专家评审论证机制。(3)建立健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间的沟通协调组织和信息交流平台。

2.发挥市场作用,改革完善市场调控机制。为国内外市场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选择和发展,需要对市场进行预测,需要对市场进行培育,也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需要市场的选择取舍。这不仅需要在规划设计时对市场需求进行系统的调研,而且需要在规划设计实施后对市场需求的精心培育,以求产品和服务有稳定和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新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后,市场需求者都有一个认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名牌产品更是如此。国内外经验证明,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经常变化,这种市场培育和拓展将伴随产业培育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发挥好市场调节作用,不仅是调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区域之间产业、领域、项目选择不成熟和过度趋同问题的重要手段。

3.确立辩证思维,建立风险分析评估机制。风险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一大特征,风险和失败也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类风险有事故风险、技术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等。因此,规避风险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发展中的一大问题。第一,要注重风险评估,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项目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取舍的重要依据,有的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特别是事故风险和环境风险评估的结果,达到一定程度,应该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第二,是建立健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第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和企业的风险的预防、救助机制。第四,是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险的保险机制,包括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险赔偿机制。建议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规划中,对其风险性给予重视;在专家评估评审时,要对其风险性进行专门分析、论证。辩证的思考问题,就会避免只看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向价值而忽视其负向价值;重视和强化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评估,就会减少某些盲目性。这样,既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问题,也有利于解决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选择不成熟和过度趋同的问题。

4.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支持与调控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一般说来,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和要求有鼓励发展的体制的诉求,以致有人提出“先发展、后规范”。这对于竞争性较小规模的产业经济实体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来说,却不应完全如此,特别是针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项目选择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过度趋同的问题,也应从体制改革和完善的视觉,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其大的方向还应该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有效结合,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的有效结合。这既需要有适度“放开”的体制机制,也需要有适度“调控”的体制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熟选择、适度趋同和科学发展,也需要适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

5.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实施鼓励与控制相结合的政策调控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有国家和社会的政策支持。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国家和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体制尚不健全,力度不够、投入分散、支持方式、政策体系、使用与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对于不同领域、不同项目,要区别对待,分类导向。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也要有控制和限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项目选择不成熟和过度趋同的问题的政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对于论证评估不充分、风险分析不到位,存在产业、领域、重要项目过度趋同等问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要实施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政策上的限制措施。

[1]黄军英.美国的创新战略[N].学习时报,2011-05-02.

[2]Trajtenberg M.Product Innovations,Price Indice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J].NBER Working Paper,NBER,1990:261.

[3]Kremer M.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One Million B.C.to 199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681.

[4]Freeman C,C Perez.Structural Crises of Adjustment,Business Cycles and lnvestment Behaviour[A].G Dosi et al 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C].Francis Pinter:London,1988.38.

[5]Krugman Paul.A Model of l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fer,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l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87(2):253.

[6]Carlota Perez.The Double Bubb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Technological Roots and Structural lmplication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779.

[7]沈 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理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10,(5):35.

[8]郭锦辉.战略性新兴产业极待需要理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10,(5):35.

[9]l 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核电事故[N].环球时报,2011-03-29.

[10]中 新.岁月留痕[N].老年日报,2011-04-09.

[11]刘 铁,张麒麟,张瑞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及规避[J].学术交流,2009,(11):91.

[12]姜大鹏,顾 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65-66.

[13]赵志凌.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新华日报,2010-07-06.

[14]李晓华、吕 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23.

[15]金效亭,王 满.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现代商业,2011-02-03.

[16]朱广清.云计算,我们具有后发优势[N].科学时报,2011-09-20.

[17]王晓萍.云计算建设偏热,政府应统筹规划[N].中国经济导报,2011-09-08.

[18]何丹妮.中国风电不能只有速度[N].科学时报,2011-06-21.

[19]刘宝亮.中国软件业:从扎堆京粤到遍地开花[N].中国经济导报,2011-09-20.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分割区域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区域发展篇
区域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