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出版集团资产运营水平的几点思考

2012-01-28 10:39蔡葵周彤
中国出版 2012年17期
关键词:出版业资源文化

文/蔡葵 周彤

我国目前已经组建的若干新闻、出版、广电等传媒集团在一定范围、一定区域内都发挥着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但不可否认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多为行政式推动组建而缺乏市场内生的聚合力与调控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配置缺乏效率,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方面进展迟缓,出版业整体的生态链不平衡、产业格局畸轻畸重等弊端。这一方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出版集团自身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加强调控力度,建立集团统一的版权交易谈判平台,从集团的层面与角度去考虑探索数字出版、建立数字版权资源库等,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集团资产运营水平创造条件。

在我国出版集团包括发行集团、印刷集团以及报刊传媒类集团的纷纷建立、几乎遍地开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当时面临的外部压力,当然也可以称之为机遇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入世”,一个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与对传统出版业形成的冲击。出版业的上下游各环节无不深感单打独斗之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特别是创意性地阐释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首次提出了“文化竞争力”与“文化产业”的概念,对文化体制的改革起到直接的加速与推进作用。而之前2001年8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即“17号文件”)已提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把集团做大做强”,“实行多媒体兼营”与“实行跨地区经营”等。通过近10年的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我国出版业在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调整、出版体制的改革与出版生产力的提高等方面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经济实力都不断增强。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十七届六中全会更进一步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对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站在今天的角度,对于我国已经组建的若干新闻、出版、广电等传媒集团,应当说在一定范围、一定区域内都发挥着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但不可否认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多为行政式推动组建,缺乏市场内生的聚合力与调控力,使得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配置缺乏效率,即使是一些所谓内涵式发展的出版集团,即以某一经济实力与品牌影响较突出的出版企业为核心组建的集团,也难免存在着成员单位之间产业关联度不高、调控机制缺乏效率等弊端。二是囿于政策及体制限制,现有集团大多属于地域性、产品相对单一的集团,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方面进展迟缓,产业集中度与国外大的传媒集团相比差距明显。三是出版业整体的生态链不平衡,产业格局畸轻畸重,使得出版业无论在集团内还是在集团外都没有形成一个大中小各得其所、上中下相互配套的产业平衡生态圈,以至于同质化竞争、跟风炒作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当然与我们的出版体制改革不够彻底、集团化进程仍然先天不足有关,尚需花大力气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解决,但在目前条件下,我们需要优先考虑的是在现有的集团架构与组织基础上如何提高集团的资产运营水平,在机制与平台环境上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经营效率创造条件。如果我们的各出版集团切实在提高自身资产运营效率、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那么在将来不太长的时间里出现几个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品牌影响都非常突出的集团是可以期待的,对于有效提高我国出版业的产业集中度无疑也大有帮助。

首先,是如何认识国内出版集团普遍存在的小而全、产品线不够突出、产品结构趋同的问题。这与我国对出版集团的定位与分工多少有一定关联,即大多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为主要的出版范畴,虽然政、经、史、哲、文、艺术、音乐等亦无所不包,但也因为局限于人文社科领域而无法在更广阔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拓展。如果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不断冲击,缺少了教材教辅支撑的大多数出版集团势必要加剧产品结构的趋同、同质化的竞争以及对一些有影响力作者与优质出版资源的过度竞争与索取。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从集团自身做起,即一方面转变原有的对教材教辅的过于依赖、对所谓“畅销书”的过度迷信等,改“畅销书”为“常销书”,克服出版业中的浮躁与浮夸倾向,踏踏实实为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迪作出贡献;另一方面需要各出版集团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加强调控力度,扬己之长,克己之短。现在我们的出版集团似乎都是以图书出版为主业,大家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笔者认为,如果某个出版集团以科技类、科普类图书见长,就应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力争占领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相当的份额;如果某个集团在期刊发展方面有积累、有成效,也可组成自己的刊群,形成聚合力量;如果某个集团非常适合做出版方面的版权贸易,又拥有一支专业队伍,那么完全可以集中资源在这方面努力,并开展向全行业的服务,等等。

其次,从目前一些集团的运行情况来看,即使在主业即图书出版方面也缺乏能够有效进行资源整合的平台,这当然要影响到集团形象在社会的彰显与知名度的提升。因此,各出版集团目前还有几项亟待着手进行的工作:一是建立集团统一的版权交易谈判平台,以降低各下属单位分散处理、单兵作战的风险,对内统一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对外则提高谈判的筹码与能力。二是着眼长远,从集团的层面与角度去考虑探索数字出版、建立自身数字版权资源库的问题。虽然关于数字出版的前景以及具体的市场赢利模式方面目前尚无定论,但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的冲击,其影响已经是毋庸置疑,不在这方面及早付出成本,我们将会付出更为难以想象的代价。而我们的各出版集团无疑是最有资格、最有能力也最应该率先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因为各出版集团掌握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语权。三是要着重从集团的层面宏观考虑集团资源的整合与资产的运营问题,比如对于集团所属成员单位在人力资源、书号资源、版权资源、发行资源、重大工程项目资源以及地产资源等方面都可以在集团的层面实现共享、共担、共建,在不妨碍积极性的提高的前提下相对打破人为的藩篱,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更为畅通,使得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有实现的途径。

再次,出版集团应当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方面取得大的进展,从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为资源优化重组、提高资产经营效率提供条件。这里既有对各种“保护主义”与地方割据的否定,也有对传统的管理办法与条例的突破。非如此则无以解决出版业整体小而散、同质化竞争的格局。目前一些出版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探索实践,比如中国出版集团兼并了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并在上海蓝桥文化创意产业园开辟4家分支机构;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改制重组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和海南新华发行集团联合组建的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在海口成立,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突破。在跨媒体方面中国出版集团近两年曾与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文化产业集团联合投拍过电视剧《决战南京》。但出版集团还应考虑在网络传媒、电视频道的主办或买断上要有作为,在全社会形成立体的传播渠道。因为我们并不缺少内容资源,重要的是要把它们以更贴近读者、贴近市场的形式传播出去。

关于集团与所属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集团,在集团与下属单位之间应当在“放”与“收”之间把握好艺术的平衡,一方面鼓励下属单位特别是品牌出版单位做强做大,另一方面要确立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的总体调控机制,以便对集团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与把握。同时在集团层面应当有能够凝聚起全集团力量的项目与平台,通过产品的影响力彰显集团的品牌知名度。

[1]邓元宏.中外出版集团经营管理比较研究[J].新华文摘,2002,(5)

[2]周丹.我国出版发行集团资本运营问题述要[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6)

猜你喜欢
出版业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