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民培训模式和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案例

2012-01-28 06:31徐梓皓
中国软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计四川省农机

殷 瑾,马 倩,徐梓皓

(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使得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并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心工作,而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一直呈增长趋势,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国家对农产品的价格限定、拉动内需、补贴和免税等外部政策因素推动的[1-3]。短期来看,这些政策性增收对农民生计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显见的效果,但是在这些惠农政策保障的前提下,没有农民各类生计资本的完善与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要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民生计可持续发展,乃至解决“三农”问题是很难的。如何解决我国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是研究“三农”问题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4],如何将农民培训与可持续生计相结合,是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首先,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民培训模式。其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该农民培训模式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本文以四川省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实施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民培训模式的基本保障、重要手段和落脚点,并给出了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研究回顾

随着“三农”问题日益升温,农民培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学术界和实践者进行了很多关于农民培训模式的研究。曾增河(2008)提出了参与式培训模式,即农民在农村田间地头等现场参与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模式,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做了全面的分析。刘娟、孙素芬等(2007)对参与式培训模式进行了补充,认为以农民参与为核心,由培训内容设定、培训工作展开、农民能力建设、培训监测与评价、培训方能力建设组成的循环培训工作链是其主要内容。王德海、黄杰等(2007)则在参与式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农村培训师培训为先导、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关键、以培训评价来保证培训质量的农民多样化创收培训模式。张雨(2007)从培训主体角度,提出了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业110、农民经纪人等八种农民培训模式。可以看出,参与式培训模式和多样化创收培训模式等都充分考虑农民需求、调动其参训积极性,但却忽略了我国社会中占主导优势的政府力量的介入和发挥,缺乏对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的考虑。而农业作为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产业,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力量的参与。因此,本文把农民培训和可持续生计框架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角色的力量,通过构建培训基础,为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提供生计资本支持,以全面改善和保障农民的生计现状和长远发展。

图1 可持续生计框架图

作为“三农”问题最为有效的分析工具之一,可持续生计研究正在被诸多学者所接受。关于可持续生计的分析和研究有很多,以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最具代表性(如图1)。但是目前把可持续生计框架与农民培训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刘晓敏、苟天来等(2007)分析了农民工职业培训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发现职业培训对农户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该研究完全从外出务工的角度考虑农民的生计状况,缺乏对农民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整体性把握。关云龙、付少平(2010)则分析了农民教育对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成果等的影响;但该研究对生计资本、策略和成果之间的逻辑联系的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完整反映教育培训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可持续生计框架内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构建了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民培训模式。

三、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民培训模式

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民培训模式,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建议。鉴于我国农业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且由农民培训所带来的生计成果的显著效应主要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因此,本文在考虑脆弱性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以政府职能部门帮助构建培训基础、完善农民生计资本为基本保障,以生计技能培训和农民自我建设为重要手段,以丰富农民生计策略为落脚点,构建农民培训模式,如图2 所示。

(一)培训基础构建

拥有较多资本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选择权[5]。要取得积极的生计成果,必须拥有不同类型的资本,单靠某一种类型的资本是不可能产生生计多样化的[6]。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农民构建培训基础,为丰富农民生计策略积淀充分的生计资本。

1.农民健康和教育水平

健康和教育是农民人力资本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农民发展生产、获得其它资本的必要前提。政府部门应为农民健康状况和教育水平的改善提供必要的保障,首先,在中央的财经投入和政策号召下,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使农民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其次,加强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和师资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逐渐扩大补贴和全免范围。

2.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

图2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民培训模式框架图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产权无法明确确定,农户保护环境的收益难以内部化,环境激励微弱[7]。政府部门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理念,做好退耕还林、污染治理等生态建设和整治工作。同时,通过加强经济补偿或粮食补贴,引导农民扭转过去传统的、单一的种养习惯,加强农村环境的生态多样性建设,避免单一的种植养殖活动对当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为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充足的、稳定的自然资源基础。

3.基础设施和农用机具

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其投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8]。对于道路、水利等具有纯公共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担全部责任;对于电力、通讯等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政府应及时发挥导向作用,鼓励农民、企业等力量的广泛参与。而对于农民必备的日常农机,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调动农民购置节能环保、先进适用的农机的主动性,同时,鼓励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等社会上其他力量的参与,为完善农民的生产资料提供保障。

4.经费投入和贷款融资

金融资本主要指农民可支配和可筹措的现金[7],能够转化为其它资本,牵制着其它资本的积累与利用[9]。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发动各方力量,建立起强大的投融资体系,为提升农民金融资本提供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应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将各项专项经费落到实处,减少农民支出;其次,政府应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投资,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最后,充分发挥政府担保对解决农民融资困难的重要作用[10],在银行给予农民的授信额度、利息和还款期限上帮助农民解决现实难题。

5.社会联系和交流范围

农民如今所处的生产环境已经全方位开放,政府部门必须协助农民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克服其自身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局限,积淀充分的社会资源。首先,政府部门应引导农村构建各种合作组织或协会,进行农业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加强农民之间的信任和联系;其次是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建立由科研人员、农技师、市场专员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利用信息网络,建立专家长期咨询服务平台,使农民可以随时进行咨询,加强农民与培训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沟通。

(二)生计技能培训

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比例达83.3%[11],且由于缺乏专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在科技成果推广和实用技术的掌握上显得非常滞后[12]。因此,开展针对性的种养技能和农机操作技能等实用技术培训,对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强其利用、驾驭其它四种生计资本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种养技能培训

技术培训是影响农民技术采用意愿的重要因素,可极大地激发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意愿[13]。培训机构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农事季节,对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等种养技术培训,提升其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促进农作物种类和品种的多样化,大力推进区域生态农业建设。

处在不同环境下的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也不同。培训机构应在充分了解农民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农事季节和地理特征,对农民进行药材、茶叶、鱼、鸭等针对性的特色经济动植物种养技术培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增加农民生计活动选择的多样性。例如:山东省乳山市农广校通过对部分农业特色村的走访调查,发现农民在自动卷帘大棚上存在技术难题,而且草莓炭疽病的发病率较高,农广校组织专业农户,对卷帘大棚设施建设和草莓炭疽病防治方法进行了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这种“对症下药”的培训方式受到当地农户的普遍认可,专业农户参训率高达98%左右,培训效果极为显著[14]。

对于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在政府部门的调节和引导下,加强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以及其他培训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培训师资队伍,采用农民比较喜闻乐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及时开展种植养殖等新兴农业技术培训,加快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反应和掌握速度,提高其利用生计资本来增收致富的能力。

此外,应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理念,加强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合理灌溉、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优化农作物种植比例等绿色技术的培训;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对有限的自然资本的应用能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例如:河北省涞水县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以农村能源再生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等为内容,对全县农民进行了生态农业科技培训。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满足了各村打造生态农业乡村的需要,还使得农产品进一步走向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15]。

2.农机技能培训

现代化的农机具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本,亦是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付诸实施、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只有不断对农民开展农机技能培训,才能增强农民对农机具等物质资本的应用能力,使农民在生产方式和农作物的选择上不再受传统农机具的局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机技能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权威的领导管理体系,坚持把农机技能培训工作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重要抓手,并纳入到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其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机技能培训应有专业化的培训服务体系作支撑,同时要有相应的实施载体。各省市应严格贯彻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2011年工作方案》(农办机[2011]5 号)中农机培训的总体要求,以农机培训学校、农机化主管部门、农机技术推广、鉴定、监理机构为主体,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示范性农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另外,建议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牵引和推动下,引导农机生产行业龙头企业加入,由企业为培训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并保持技术和设备更新。例如:2007年6月份,在福建省农机局的支持下,泉州市积极探索了由生产企业及经销商联合举办培训班的农机技术培训新途径,由久保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苏州)和泉州理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在泉州举办了“福建省第一次久保田产品用户技术培训班及购机用户座谈会”。此次培训不但开创了农机培训的新渠道,达到了农机管理部门、厂家、经销商、农民“四赢”的局面,而且拉近了厂家以及经销商与农民之间的距离,大大提升了福建省农民使用农机和增收致富的能力[16]。

在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上,建议以县、乡(镇)为基层培训单位,根据不同的区域和时令,加强示范性培训引导。各类农业机械的技能培训均可分成功用、构造、原理、使用调整、维护、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等六大模块来进行[17],并广泛采用“课堂上讲理论知识、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操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展开时效性、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农机技能培训,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淀农机技术人才。

(三)农民自我建设

政府力量的发挥为农民的生计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生计资本基础,生计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对生计资本的应用能力,但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1.增强投资观念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曾逐年上升趋势,农民在资金上的自我积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使农民至今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其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惧怕风险的心理仍比较严重,加之对子女教育以及未来养老的考虑,农民即使有资金剩余,也大都会选择相对保守的投资方式[18],缺乏长远的投资理念。而且农民对农业的投资主要用于农药、化肥、种子等经常性支出,对农田基本建设、大型农机具、水利基础设施等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较少[19],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民生计的可持续。

没有投资就没有经济增长,对农业的投资最终还要落脚在农民自己身上[19]。在政府部门对资金等各种生计资本的宏观保障的前提下,在生计技能培训所带来的技术支撑下,仍需要农民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参与培训、现代农机等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力度,才能为自身的增收和生计发展提供长远动力。

2.加强社会联系

农民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是农民获取技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超过60%的农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会找亲戚、邻居和朋友寻求帮助,向政府和农村组织协会求助的只占少数[4]。因此,在政府部门为农民搭建的农村合作组织、协会和专家咨询这两个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农民自身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相关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中去,主动与组织或协会内部的其他农民、专家进行接触交流,加强人际间的信任程度,推动农民组织的产生与发展[20],使农民的社会联系范围不再局限于邻里和亲朋之间;其次是充分利用政府这一桥梁纽带,及时进行反馈和交流,向政府寻求帮助,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以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政策的信息,使农民在生计活动的选择上更具理性。

(四)丰富生计策略

生计技能培训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普遍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丰富农民可以利用的机会和策略,使农民享受到生计资本的提升和农民的自我建设所带来的生计活动选择的多样性,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生计可持续发展。

1.农作物多样化

农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改进为农民提供了人力资本的基本保证,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加强为农业生产奠定了稳定的自然资本基础。农民通过接受特色经济动植物等种养技能培训,会逐步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习惯,合理灌溉、施肥,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量,有效节约和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积极建设生态农业,提升对人力、自然等生计资本的应用能力。

农民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是农民获取技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联系和交流范围的扩大以及农民社会联系主动性的发挥,增加了农民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农民应有效地利用这些社会资本,及时获取新技术和新信息,在种植养殖活动的选择上更具理性,有效避免同一地域内农业生产经营的同质性,增加农作物种类和品种,避免对某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

2.转变生产方式

在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生产工具等物质资本和经费、贷款等金融资本的宏观调控的保障下,通过对农民进行农机技能培训以及农民的自我积累和投资,将有效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现代高科技农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化肥定位深施、节水灌溉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机具为载体,借助其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活动也需要依靠农机作业,才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农民将逐渐扭转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用现代农机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提升农民对自然、物质、金融等生计资本的应用能力,变过去经验型、体力型的传统生产方式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3.其它生计策略

我国农村普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性生产,各户农民拥有的土地有限。随着现代农机的普及,农业生产效率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将必然存在一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除了农业生产这一基本的生计策略以外,农民应该积极转向其它生计策略,比如可以具体结合农事季节等实际情况,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利用率。

四、四川省农民培训案例

(一)背景介绍

四川是农业大省,以占全国4.7%的耕地,养活着占全国6.8%的人口,农业发展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09年末,全省总人口898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98.4 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4.55%,但是农村居民的收益水平普遍较低(如表1 所示)。

表1 四川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外出务工人员收入情况比较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也逐渐认识到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是增收致富不可或缺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受训意愿较强。近年来,四川农民培训主要以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及各地分校和四川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开展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等内容的培训,培训形式则主要采取业余、脱产和短期培训。

调查显示,在农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新技术(占29%),其次是缺乏资金(占27%),缺乏信息(占22%)和文化低、理解接受能力差(占12%)[21],这说明现有农民培训仍然不能满足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需要,还有待完善。因此,我们在2010年4月到2011年7月间对四川省部分市(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机构进行了调研。

(二)案例分析

1.培训基础构建

近年来,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始终将“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力量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农民的生计资本。

(1)医疗和教育投资力度加大。四川省各地政府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的建立,使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基本医疗设备短缺的现象得到改善,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更是加快了医疗设施建设。而且,目前新农村合作医疗已基本覆盖四川省农村,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此外,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在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基础上,由中央和省政府承担大部分经费,加大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相对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水平。

(2)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效益。农民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农民技能来增加收入,但一味地追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容易忽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效益的损失。从四川农民教育培训网的培训动态可以看出,省内各地区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一般性农业实用技术上,对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合理灌溉、农业废物循环利用等内容的培训较少。

(3)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四川省委和省政府近年来在推进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更加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还使各地掀起了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而且,由四川省2010年和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对比可以看出,政府加大了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补贴资金规模、种类数目都有所上升。

(4)经费投入不足,来源渠道单一。近年来中央对农民培训的重视程度增加,但因省政府财政经费受限,加之大多数农民不愿意为培训投入成本,农民培训经费相当缺乏,与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差距甚大[22]。此外,四川省农民培训在资金投入上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对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资源利用较少。但是,政府已大大降低农民小额短期贷款的门槛,大多数农户的一般性农业生产的贷款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

(5)加大组织力度和社会联系范围。四川省农民目前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单干,各顾各的,其交流范围大都集中在邻里和亲朋之间,参与农业合作组织或协会较少。然而,自四川省科技厅开展农民专合组织“万人帮扶行动”以来,农民专合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2010年6月份,四川省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到22666 个,共带动1096.7 万户农民,占全省总农户数的50%左右[23]。此外,四川农民教育培训网开通了“农民呼声”栏目,由技术专家组建农民科技咨询专家顾问团,及时在线为农民解答难题,加大了四川省农民的社会联系范围。

由上可见,四川省政府在医疗、教育、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上的投入力度大大增加,使广大农民深受其惠。但各级政府部门还需要继续调动社会上其他力量的积极参与,才能完善农民可支配的金融资本。更重要的是,政府还需加强对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的扶持力度,保证农民生计真正可持续。

2.生计技能培训

(1)种养技能培训

就培训主体来看,四川省现有的培训体系比较分散,农技推广机构、农广校、科研机构都有涉及,但他们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实现资源和优势的整合互补,不仅增加了培训成本,还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下,四川省各个分散的农民培训机构应该“聚散沙成铁塔”,紧紧围绕在四川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农广校周围,确立明确的培训实施主体和职责范围。

表2 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和农技推广速度,一部分培训机构已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培训体系中,如表2 所示。农民培训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加快了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的传播速度,还扩大了农民的社会联系范围,加强了农民与培训专家的交流,如通江县科技110 电话交流平台实现了农民与专家的对接,农民可以直接就各种技术难题向专家寻求咨询。

在培训内容上,四川省农民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粮食、蔬菜、猪、鸡等常规的种养技术上[22]。为了帮助农民破除传统的种植养殖观念,开阔视野,各地培训机构已着手开展生态农业技术、特色经济动植物种养技术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生计活动。此外,尽管各地培训机构对于培训地点、方式等做法不一,但都是在尽量切合广大农民的特征和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的,如表3 所示。

由表3 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技术的培训已引起了德阳、广安等地培训机构的重视,对提高当地农民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实现零污染、净化环境、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德阳市科技信息研究所还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农民开展了建筑、烹饪、汽车修理等职业培训,拓宽了农民的生计策略选择渠道。

(2)农机技能培训

随着中央和省政府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四川省农机已经加速发展,但是培训工作却未跟上,不能有效引导农民正确、安全地使用新农机,不利于四川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技能培训的迫切性日渐显露。

近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又好又快地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农民农机技能水平,四川省各地农机校及其它具有农机培训资格的培训机构面对农村和广大农民、围绕社会需求开展了各类农机技能培训,如表4 所示。另外,四川省农机局利用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的开展,由加方出资进行了10 多期农机化管理、技术干部的培训,并输送了10 余位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到加拿大学习。

部分发展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县级农机化学校还承担了数控机床操作、拖拉机驾驶等农机技能培训工作,如凉山州部分学校积极向扶贫办、农办等部门争取培训经费,强化拖拉机驾驶培训质量,从源头上保证了拖拉机道路驾驶和田间作业安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要实现农机的大范围推广普及,还需及时扭转农民传统的体力型和经验型农业生产习惯,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现代农机的积极性。

然而,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基本上都是各顾各的,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为了改变目前农机作业高度分散、规模小的发展格局,建议由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并制订规模农机作业组织制度,快速有效地引导农机作业组织向规模集中,改变农民过去一家一户单干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机具的利用率。

表3 各地区具体培训状况

表4 农机技能培训概况

可以看出,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如广安、资阳、凉州等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农民需求和生态特征的种养技能、农机技能等实用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民的人力资本及应用其它四种生计资本的能力,促进了农民生计的发展。但是,还需要省政府在政策、法律上的宏观支持,统筹规划省内的培训资源,才能使四川省农民培训工作得以健康和长效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和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农民自我建设

如表1 所示,四川省农民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受过去传统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还比较缺乏长远的投资思考。虽然近年来四川省农民的培训意愿有所增加,但是大多数农民不愿意为培训出钱,42%的农户只愿出10 元以下的费用参加培训[22]。另外,四川省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支出为6330.5 元,其中家庭经营支出和生产性投资共1741.3 元[11],仅占总支出的27.5%,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由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税费、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激励农民进行农业投资,为自身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远推动力。

由于四川省农民多处于丘陵和山区,居住较为分散,相互之间沟通很少,不利于农村之间各种合作组织或协会的组建。但资阳市农民专合组织“万人帮扶行动”试点工作的成功为四川省其它地区做出了示范,也为农民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构建了良好的平台。然而,在政府不放松引导力度的前提下,还需要农民主动与组织内其他农民、专家进行交流,并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向四川省农民培训网上的技术专家寻求咨询帮助。

4.生计策略

四川省政府对培训基础构建的力量支持丰富了农民的生计资本,种养和农机技能培训提高了四川省农民应用各种生计资本的能力。随着四川省农民生计资本及应用能力的提升,农民生计策略选择的机会必然会增加[5](如表5 所示),但总的来说,还需农民发挥自我建设的主动性,才能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农民生计策略的多样化发展。

由于地形特点,四川省气候的垂直性和地带性变化很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多样化。然而在四川省2009年农林牧渔业3689.81 亿元的总产值中,农业和牧业总和达3402.78 亿元,占总产值的92.2%,林业和渔业却发展不足[24]。因此,在政府提高对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的保障下,各地培训机构还需加强并普及生态农业、林渔等特色经济动植物的种养技能培训,才能为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积淀充足的、稳定的自然资本。

中央和省政府的农机购置补贴提高了四川省农民农机具的配置率,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87.55 万千瓦,拥有主要农业机械如拖拉机16.98 万台、稻麦联合收割机0.85 万台、耕整机21.855 万台、农用运输车10.917 万台等,农业机械装备总值达到171.93 亿元。但对于大部分地处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如凉山州、甘孜州等(如表5 所示),由于长期生活在较封闭的环境中,交通不便,社会联系较少,依然延续着过去传统的体力型耕作习惯,生产方式相对单一。因此,必须及时向山区农民补贴适合山区农耕特征的农机,向农民提供物质资本的支持,加快过去经验型、体力型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四川是我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之一,外出务工已成为包括农民在内的众多劳动力的偏好性选择。从四川省社科院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80、90 后等新生农村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工作,而且农村现有的劳动力在农闲时节大都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这一生计策略。所以,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各地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及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在岗培训。

表5 生计策略状况

五、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民培训模式,并在对四川省农民生计和培训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培训基础构建、生计技能培训、农民自我建设和生计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四川省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出了实施该培训模式的基本保障和主要手段等关键点,以期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相关建议。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影响“三农”问题顺利解决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在政府力量的保障下,全方位提升农民的生计资本,做好农民培训工作,丰富和完善其生计策略,积极培养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人才,才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优势人力资源,为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刘鸿渊.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农民收入增加长效机制问题[J].农村经济,2005,(12):58-6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9年上半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09,(8):4-11.

[3]尹成杰.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结合[J].中国农村经济,2006,(1):4-10.

[4]关云龙.农民教育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苏 芳,蒲欣冬,徐中民,王立安.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19-125.

[6]苏 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61-68.

[7]苏 磊,付少平.农户生计方式对农村生态的影响及其协调策略——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个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7-54.

[8]孙 开,田 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18):11-18.

[9]韦惠兰,冯 茹,范文安.生态补偿与林缘社区的可持续生计——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农村经济,2008,(4):62-65.

[10]钱 龙,张桥云.构建政府担保机制解决农民融资困难——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8,(12):46-54.

[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0.

[12]吴小凤.如何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培训体系[J].农业经济,2006,(10):63-64.

[13]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60-66.

[14]乳山市开展农民培训活动需求大走访[EB].www.weihai.gov.cn/xxgk,2011.6.21.

[15]生态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得实惠[EB].www.laishuidv.com/show.aspx?id=457&cid=3,2011.6.10.

[16]福建泉州市探索农机化技术培训新模式——首次由生产企业及经销商联合举办培训班[EB].http://nc.mofcom.gov.cn/news/2111847.html,2007.6.19.

[17]徐梓皓.四川农机作业高技能人才兴机战略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王宇露,刘 芳.粮食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93-4994.

[19]丁华.新农村背景下农民投资农业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9,(1):32-35.

[20]徐志刚,张 森,邓衡山,黄季焜.社会信任: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来自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J].中国软科学,2011,(1):47-58.

[21]四川种田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厅长课题)[EB].www.scnmjy.com.cn,2005,12.

[22]四川留地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报告[EB].www.scnmjy.com.cn,2006.9.26.

[23]四川农民专合组织万人帮扶行动启动[EB].www.sczgz.gov.cn/zh-CN/displaynews.html,2010.7.16.

[24]四川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7.

[25]曾增河.参与式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14.

[26]刘 娟,孙素芬,郭强.现代农业背景下参与式农民培训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313-316.

[27]王德海,黄 杰,高翠玲.农民多样化创收培训模式的建立与运行[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1):26-29.

[28]张 雨.农民科技培训的培训模式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581-584.

[29]关云龙,付少平.可持续生计视野下的农民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0,30(4):13-14.

[30]刘晓敏,苟天来,左 停.农民工职业培训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青海林业资源管理项目职业培训子项目为例[J].成人教育,2007,(7):19-20.

猜你喜欢
生计四川省农机
沃得农机
BY THE SEA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不一样的农机展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