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春余博英
霉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表现
李华春1余博英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特征及CT对霉菌性鼻窦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全部采用GE H-speed 16螺旋CT扫描机进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结果45例患者中,CT表现上颌窦鼻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伴有砂粒状钙化、环形钙化、团块状钙化影39例;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和/或侵蚀破坏30例。7例可见患侧上颌窦软组织呈膨胀性改变。病理检查,其中曲霉菌34例,毛霉菌11例。结论鼻窦CT显示窦腔内结节状团块样软组织影及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霉菌性鼻窦炎的窦壁骨质破坏多为内壁破坏也有一定特征性。因此,CT应作为霉菌性鼻窦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霉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
霉菌球鼻窦炎(Mycetoma fungal sinusitis)在鼻窦内会产生一团团的孢子,也就是霉菌球,常见于上颌窦。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但被侵犯的鼻窦往往曾经受伤。这类霉菌感染不会有明显的发炎反应,但是鼻窦会有些不舒服,治疗时只要将受感染的鼻窦刮除干净即可,并不需要使用抗霉菌药物。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霉菌病日趋增多,CT能准确估计鼻窦炎性病变范围和程度,已成为手术治疗和功能性鼻内镜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1]。本文就霉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特征及CT对霉菌性鼻窦炎诊断价值作分析探讨。
1.1一般资料收集近期来我院就诊的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19~67岁。单侧鼻窦发病38例,右侧20例,左侧18例;临床表现涕血41例,鼻塞34例,流脓涕21例,头痛20例,面部压迫36例,鼻腔有异味11例;鼻甲肿大23例,鼻中隔偏曲19例,鼻腔新生物9例。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GE H-speed 16螺旋CT扫描机。①轴位。以听眶线(OM线)为基线,扫描范围包括额窦顶至上颌窦底部,层厚 2~3mm,层距4~5mm;②冠状位。扫描基线与硬腭垂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前缘至蝶窦后缘,层厚2~3mm,层距4~5mm。软组织窗窗宽300HU,窗位40HU;骨窗窗宽2400HU,窗位400HU。
2.1影像学表现45例患者中,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密度增高,全组病例均累及上颌窦,其中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39例,两侧上颌窦6例,一侧上颌窦及筛窦24例,伴有砂粒状钙化、环形钙化、团块状钙化影39例;窦腔高密度影内可见气泡影16例;病变呈肿块状突入鼻腔10例;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或侵蚀破坏30例,21例骨质吸收残骨端均伴有骨质硬化;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3例;其中7例可见患侧上颌窦软组织呈膨胀性改变,其内CT值48~250Hu。
2.2病理表现病理检查示褐色干痂或紫红色、灰白色软组织块。镜下见黏膜水肿、充血,息肉,有干酪样坏死物,脓肿出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找到真菌丝或孢子等。其中曲霉菌34例,毛霉菌11例。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有以下特点:①单侧窦腔受累。该病多见于单侧发病,上颌窦最为常见,同时累及筛窦,蝶窦少见,而额窦罕见,可能与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鼻窦的生理解剖结构有关。本研究显示,累及一侧上颌窦39例,两侧上颌窦6例,一侧上颌窦及筛窦24例。②软组织块影及积液征。窦腔内均见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块影,伴有低密度的积液征,其病理基础为病变窦腔炎性细胞浸润、炎性肉芽组织及大量菌丝增殖、黏膜炎症水肿和真菌团块周围的粘液样分泌物所致,窦腔扩大不明显[2]。本组16例窦腔软组织影内见残存气泡影。③常见钙化影。副鼻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有斑点状、团块状或条状钙化是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本组病例钙化率为87%(39/45)。④上颌窦窦壁改变。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和骨质破坏又是霉菌性鼻窦炎的重要特征。本组28例上颌窦外侧壁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增厚,内侧壁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吸收,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本组见21例(47%),窦壁骨质增生硬化与局限性骨质破坏常同时存在。总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再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明确诊断,而且根据其病变窦腔内钙化影的形态和位置以及病变窦壁骨质改变对于鉴别真菌性及非真菌性慢性鼻窦炎、上颌窦癌亦有帮助。因此CT在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本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王正敏,陆书昌.现代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43-745.
[2]古庆家,梁传余.真菌性鼻窦炎 54例临床分析[J].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3,10(2):110-111.
1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卫生管理部,广东广州 510405
2 四会市人民医院,广东四会 5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