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英,李崇光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态演变过程,是不断采用当代最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改造与发展农业,用最现代的理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与经营农业的过程。[1]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理论,而且还包括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理论,后者甚至显得更加重要。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的农产品生产是“小而散”,农产品流通也是“小而散”,主要表现为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较低及农产品流通技术落后,不但导致“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问题的交替发生,而且影响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难以增加农民收入,难以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因此,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探讨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
1.流通现代化的内涵
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对流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流通现代化是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过程;[3]、[4]、[5]、[6]、[7]第二,流通现代化是由观念、管理、技术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8]、[9]、[10]、[11]、[12]第三,流通现代化分为前期的流通现代化与后期的流通现代化。[13]、[14]、[15]顾名思义,流通现代化就是在流通领域实现现代化,是现代化概念在流通领域的具体延伸。[16]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伴随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效组织商品流通,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与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对传统流通体系进行不断改造与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2.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就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实现现代化,是流通现代化概念在农产品领域的具体延伸,它是伴随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效组织农产品流通,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与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不断改造与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1)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产品流通产业的一种先进的发展状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意味着农产品从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的过渡,意味着农产品流通经营方式、手段与流通技术的急剧变革;(2)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农产品流通产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不断地适应生产、消费及农产品流通自身的发展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农产品流通自身发展的持续发展过程;(3)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目的是高效组织农产品流通以便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理解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概念时,既要考虑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还应兼顾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整个经济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主要包括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主体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以及流通信息化6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本文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面临问题与对策的分析框架。
3.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特色
(1)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是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过程也有其明显特征。随着流通部门作为现代经济部门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传统经济部门的人力与物力将逐步转移到流通经济部门,并推动传统经济部门所占比重的减少与现代经济部门所占比重的增加。[17]
(2)前期现代化与后期现代化并存。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前期现代化时,世界发达国家又开始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知识)社会转变”的后期现代化,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不能跳跃工业社会这一必经阶段,也不能等到完全实现工业社会之后再开始后期现代化的过程,这就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两期现代化相交织的特征,与工业化(机器生产力)相适应的前期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形式与知识化(信息生产力)相适应的后期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形式两种形式并存,且并存的时间更长,二者交织的程度更大。[18]
(3)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目前,仍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这必然影响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和内容。国家所有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占主导的状态将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流通业是竞争性的行业”的特征,国有中小农产品流通企业退出国有经济,并向公司化发展;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流通过程将转变为间接控制,通过金融、财政与税收等手段引导农产品流通发展的方向;通过行政指令来约束企业与市场行为将转变为依靠法律与法规来限制企业流通行为,通过法制来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政府直接管理行业与企业的部分职能将转移到相关的行业协会。与西方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过程是由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流通体制向市场经济流通体制的转化不同,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过程特有的内容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流通体制转型。[19]
1.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是单个或合伙经营的农民,规模较小,缺乏统一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导致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与不足。当农民以无组织的分散状态进入市场时,就难以抵御市场竞争风险,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被动地位。有关1万家农户的调查表明,有42%的农户自销农产品,有45%的农户将农产品卖给个体商贩,仅有2.7%的农户是通过订单来销售农产品。由于连接生产和市场间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成本高且效率低。同时,由于流通力的不足,有些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与水果等产品不能及时销售或冷藏而腐烂,最终造成大量经济损失。[20]
2.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主要是农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城镇职业零售商贩和季节性与临时性农民运销人员,他们缺乏足够知名度与可信度,收集、了解生产与销售信息的能力较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以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尽管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仍旧难以有效地将分散的农产品生产与不断增长的城市消费大市场衔接起来,无法有效解决产销环节中存在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21]另外,代表了农产品流通方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中介流通组织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还不规范,流通能力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3.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致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一是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农村道路等级低与路况差,使农产品在途运输时间长、损耗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设施与信息、检测等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单体规模偏小,功能不完善,服务和管理落后;二是现代化的冷藏储运基础设施滞后,农产品通常只能常温保存、流通与初加工,导致果蔬类农产品损失率高达25%~30%,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没形成。据有关统计,我国农产品公路冷藏运输运量占农产品运输总量比例只有25%,而生鲜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只有15%~20%;[22]三是农产品流通物流业滞后,专业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物流公司不但数量少,专业物流人才缺乏,而且设备陈旧,物流标准化水平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的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托盘标准化还没有推行,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间缺乏有效衔接,大大影响了物流效率,导致农产品流通运输耗损率高达总售价的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仅为2%~5%,尤其是美国的损失率只有1%~2%。[23]
4.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
在我国,无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还是零售商和便利店,现货交易仍旧是农产品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在全国4千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中,98%以上都是以传统的现货与对手交易,竞价拍卖、会员制与远期合约交易方式还处于萌芽阶段,代理、电子结算和网上交易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尚不普遍,其中采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农村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只占9.23%,加入农业部信息网的批发市场中仅有三十多家实行了电子收费与电子结算。[24]尽管在一些产品购销契约中产品交换和货款结算间普遍存在着时间差,但仍以现金结算为主,[25]这是因为中国当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产品的分等、分类与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的产品档次较低,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摘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到18%,加工比例不足25%;[26]农产品的分等分级、半成品的加工与规格化的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比较弱,标准化程度很低,与安全卫生和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27]
5.农产品流通技术落后
首先,在农产品的运输中,农产品加工、冷藏与保鲜等先进技术运用较少,大部分农产品是在非冷藏、裸露与散装状态下流通,且大多农产品加工都处在初级阶段,工艺比较粗糙与不规范;其次,包装技术运用较少,流通中的大部分鲜活农产品都没有品牌,包装比较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包装,没有分级,保鲜措施尤其缺乏,产品品质的监督检查无有效的保障,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是以散装原产品为主;最后,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的程度不高,当前大多农产品还是以初始自然形态进入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指导,没有统一的产品包装材料与包装管理的标准,难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无法进行公开、公正与公平的拍卖交易,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溯源制度也无法建立。
6.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较滞后,明显落后于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全国有约1/4的县未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约1/2的乡镇没有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网络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延伸速度缓慢。政府有关部门信息服务不到位,因为缺乏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与发布体系,生产和消费之间、区域间的信息衔接主要是由市场来完成,而由于市场自身的松散性导致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能力低下,生产与流通都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与盲目性。[28]虽然农业部加快了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已经使全国大中型商业企业普遍实现了联网或建立了企业网站,但仍旧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发布与更新不及时、信息质量低、信息查找及获取不方便等问题。由于缺乏一个有效连接政府、农产品供应者、农产品消费者及销售市场的信息网络,同时又由于小生产者的“追随效应”与市场价格信号的“滞后效应”,拉大了供给与需求的时间差距,导致市场供求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经常造成农产品流通盲目性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后果。
1.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流通组织作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要参与者,其发育程度、规模以及结构等深刻影响着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与效益,因此,加快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构建小农生产供给和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组织载体,克服分散化的经营弊端是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这些国家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高且市场竞争力强,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高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大力发展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谈判能力。首先,应加快对传统合作组织的改造与升级,不断提高其综合功能,在改造与升级合作经济组织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切实让合作社代表弱势小生产者的利益,鼓励合作社拓展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其次,积极发展各种类型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将业务范围延伸到农产品流通领域,鼓励农民合作社进行农产品集中采购与销售,提高农民的交易水平,降低农民单独交易成本,鼓励农民合作社代表农民和其他市场(或利益主体)进行竞争与谈判,从而改善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2.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水平
首先,应加强农民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根据农民从事的不同职业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使其对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所掌握,从而有助于其专业化地从事所属职业,如对于农村主体劳动力,可结合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示范为主,帮助其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而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骨干,应加强对其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其树立合作与协作的理念,带领社员健康地经营运作。其次,应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型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应想方设法为其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使其数量不断增加与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动更多的基地与创建更多的品牌及销售更多的产品。最后,应加强对农产品运销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企业、进出口企业及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组建农产品运销协会,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公司+农户”、“生产基地+农户”与“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的发展,培育与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整体水平。
3.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纳入公共投资的范畴。一是要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道路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保证农村道路的畅通;重点扶持农产品市场的供电、供水、场地硬化、交易与冷藏设施、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信贷与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市场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把农产品市场基础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加强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关键流通载体的冷藏储运设施,也可优先考虑在大中城市的周边规划一批蔬菜低温配送与冷藏中心。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物流业现代化水平建设,扶持与发展一批专业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物流公司,加强专业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在物流标准化方面进行试点;各种运输方式间推行统一标准的装备、物流器具与托盘,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间进行有效衔接,根据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开发包装技术、改装运输车辆与装卸及搬运设备。
4.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现代化
(1)大力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以物流合作社、连锁经营、自助会为代表的现代化的流通方式与服务方式,并使其带动农超对接的建设与改造,创新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除大型连锁超市模式外,还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专卖连锁店与连锁便利店等模式;(2)大胆创新农产品的交易方式,鼓励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拍卖与期货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的发展,在具备基本条件的地方,如销地批发市场可尝试拍卖交易与合约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拍卖设施不完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可暂时采取手势等传统的叫价方式;档次较高、规格化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可进行电脑拍卖的试点;除此之外,在农村还可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设,构建在线农超对接平台,鼓励上网卖(买)农产品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3)支持农产品“直销市场”发展,农产品生产者通过自家人力与物力把农产品销往周边地区,这种流通方式实现了农产品产销的直接见面,减少了流通环节与降低了交易成本,将市场与信息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可以提高农民市场意识,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各地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来支持“直销市场”模式的发展,引导农民走基地化的生产路线,提高农产品种植的规模效应,提高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市场地位与话语权,增加农民的收入。
5.提高农产品流通技术水平
农产品流通中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流通加工技术、保鲜技术、标准化的包装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商家可追溯技术等,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技术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提高流通加工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远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许多科研成果与技术却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应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新产品研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设备就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保鲜技术等进行科研攻关,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推广经费的扶持力度,以便实现流通加工技术现代化。(2)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要加快各地农业数字化工程建设与农网的衔接,充分利用计算机、因特网、通信设施与社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的网络化、规模化与社会化为重点,搭建一个以市场为中心面向全球的信息平台,最终实现指导生产、促进流通和规范市场的目的。(3)提高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程度。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现代化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前提与基础。一是加强对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引导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推动农产品质量的等级化、农产品重量的标准化、农产品包装的规格化与农产品的品牌化,规范农产品流通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进一步推动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尽快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的、以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与工作格局。
6.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
首先,应该在政府的带领下,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的建设,建立一个有效连接政府、农产品供应者、农产品消费者与销售市场的信息体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与网络等媒体,使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间的信息、区域间的信息有效衔接。其次,应加强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除了政府部门外,各种中介组织、农业专业协会与科研推广机构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可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网络、媒体和公告牌等方式建立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的平台,有条件的还可建立信息大屏幕与电子触摸屏,做到市场信息的“一点通”,以进一步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与发布工作,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再次,还可成立专门农产品信息的中介组织,专门从事有关农村农副产品短期、中期与长期的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工作,并且适时向农民发布准确而又实用的信息。最后,还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以便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
*本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项目编号:08AJY020)的资助。
[1]唐启国.浅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1):56-5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3]晏维龙.流通革命与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动[J].财贸经济,2002(10):12-18.
[4]吴建国.流通现代化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8-10.
[5]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1-9.
[6]张得银.流通创新与流通现代化述评[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31-32.
[7]王晓东,吴东宝.中国流通改革理论回顾与述评[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3.
[8]黄国雄,曹厚昌.现代商学通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381-391.
[9]丁俊发,张绪昌.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流通体制与流通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0.
[10]贾履让,张志中.中国流通产业及其运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591-592.
[11]金桂英.对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34):6-7.
[12]刘建凤.流通现代化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分析[J].现代商业,2008(15):18-19.
[13]李薇辉,茆训诚.流通经济理论与政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49.
[14]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3-73.
[15]、[17]、[18]、[19]唐国芬.重庆市流通现代化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7.
[16]王先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流通业的发展研究———基于流通市场化和流通现代化的文献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11(8):16-20.
[20]苏日娜.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1):31-33.
[21]张爱民,郭岚.民生视野下的农产品流通问题及对策探究[J].商业时代,2011(12):12-13.
[22]胡书金.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578-5580.
[23]李丽.我国流通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0(2):23-26.
[24]、[25]罗二芳.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5.
[26]、[27]王晓红.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9(11):99-101.
[28]张艳秋.农产品流通模式信息化浅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1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