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是世界大同时代

2012-01-28 08:56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遗传基因孟德尔人类

高 放

基因时代是世界大同时代

高 放

一、1986年我论证未来社会将是“生物工程社会”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位中央领导人要求司局级以上干部都要通读新翻译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阿·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3年2月第一版),以增强对当代新科技革命首要性的认识,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好1984-1985年我招收了四名博士研究生,还指导一名外校送来的进修教师。于是我就决定与他们五位共同研读这一名著,逐章进行讨论和评析,并且分工分头撰写评论。由我主编的、由我们六人合写的《评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一书,约22万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1986年7月出版第一版,1988年11月重印,我还写了较长的重印跋语,对初版作了订正和补充。托夫勒的基本观点是: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他形象地称之为三次大的浪潮,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型。他认为:第一个浪潮大约是公元前八千年开始的农业技术革命,形成了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这大约延续了一万年左右;第二次浪潮是17-18世纪中期以后因发明蒸汽机而掀起了工业革命,形成了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这大约延续了二百年;第三次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几十年之内就形成了信息社会和现代文明。他强调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入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其他国家随后也都要进入信息社会。托夫勒重视科技革命对于社会形态变迁的首要作用,这是很有新意的。尤其是他强调当代信息革命的重大意义,这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我国因“文化大革命”延误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要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是很有启发的。然而他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看来是肤浅的、片面的。他只以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来划分人类社会形态,而忽视了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例如,他所说的长达一万年之久的农业社会,其间就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分;他所说的长达二百年之久的工业社会,又有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分。至于他所说的信息社会,我认为这只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信息社会只是采用电子技术的信息产业超过传统的非信息产业。他还忽视了19世纪电气化这次科技革命浪潮的独立意义。实际上近现代蒸汽化、电气化和信息化这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形成了工业社会的三个阶段,即蒸汽社会、电气社会和信息社会。他自以为信息社会已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所以他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还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语practopia,这是两个英文单词结合的缩写词,即practice与utopia,两词去尾掐头组成。有人把它直译为“实际的乌托邦”,这样译法不妥,理应简译为“实托邦”。《乌托邦》原是英国托·莫尔1516年写的第一部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名著,“乌托邦”意为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空想的子虚乌有的地方。托夫勒新创“实托邦”一词的本意是“实际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说,他认为信息社会已经把当年莫尔“乌托邦”的空想变成了现实,在信息社会中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可以在家里运用电脑工作,人人都生活得优哉游哉,美满幸福。他否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把当时美国西部的“硅谷”看作是信息社会“实托邦”的样板。实际上这是粉饰、美化美国资本主义在“硅谷”的阴暗面:残酷的剥削,使用童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我不同意托夫勒关于美国已经进入理想的“实托邦”信息社会的看法。我认为21世纪还会迎来生物学革命。1986年我就说过:“在实现生物学革命之后形成的社会,我们认为可以称之为生物工程社会。生物学革命涉及到农业、畜牧业、渔业等等,以及人类本身的变化。很多科学家说过,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人体科学的世纪。未来遗传基因工程的发展,将要培育出很多新的生物品种,包括人类本身也要发生大变化。”“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等。”“纵观人类的全部历史,如果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从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来看,可以说人类社会经历过这样三个形态”:第一个形态,以获取现成的自然物为主,如采集实物、渔猎,这是原始社会早中期;第二个形态,以增加自然物为主,使农牧渔业增产,即后期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所包括的农业社会;第三个形态,以加工自然物为主,使农业工业化,即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所包括的工业社会。“未来人类实现的生物学、生命科学革命,能够创造新的生命,新的生物品种。将来人类社会将要进入第四个形态——创造自然物为主的新形态。这个社会形态我们称之为生物工程形态,”[1]106-109这也就是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1986年4月26日我应聘为郑州大学教授并在郑大作学术报告时,曾经特别强调指出:“既然生物工程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远景和归宿,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制订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时就不仅要特别注意电子信息技术,而且要把战略重点放在生物工程上,以期社会主义国家更早更好地进入生物工程业社会,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赶上、超过并取代资本主义。”[1]109

二、迎接基因时代,促进世界大同

董崇山同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同我相识,在30年的交往中我们成为知心、同心的好友。我深感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思维敏锐,潜心治学。即使身处逆境,依然矢志追求真理,不懈思考众多重大问题,陆续撰写完成多部著作。像他这样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富有创见、硕果累累的民间平民学者是稀有罕见的。20多年来我为他的四本专著写过四篇有分量的序言。这四本专著的书名是《社会资本主义论》、《劳动社会主义论纲》、《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时代与幸福》。从这些论著的书名就可知他研究领域和理论视野的宽广。

最近他又把考虑了十几年,精心收集资料,悉心埋头写作,最后与杨玉峰、王涛同志共同完成的近30万字的《基因时代》书稿送来要我作序。我先睹为快,喜出望外。拜读之后我发现他的思路和见解与我完全一致,可以说我们俩是心心相印,志同道合,他比我又开拓创新,一路领先。我在1986年曾经提出未来取代工业社会的将是生物工程业社会,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等。他们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在科技工程、生物工程的众多技术工程中最核心的是基因工程。

生物学上的基因是指生物在生生不息繁衍中的遗传基本因子。自古以来人们都能观察到各种植物、动物和人类在代代繁殖中都存在外在形态和内含体质的遗传现象。生物代代遗传繁衍的奥秘何在呢?直到186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才根据他8年来对豌豆进行杂交试验的经验,提出了植物存在“遗传因子”的概念,他第一次认定“遗传因子”是独立存在的遗传单位,并且阐发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即遗传因子性别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被后人称为孟德尔定律,甚至迳称为孟德尔主义。事隔35年之后,1900年,有三位植物学家即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柯伦斯和奥地利的西马克,几乎同时经过试验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孟德尔定律。从20世纪初起,遗传基因理论发展很快。尤其是美国生物学家托·摩尔根(1866-1945年),他从1909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同其学生斯特蒂文、布里奇、马勒等人一起研究果蝇遗传,发现在染色体上存在多数基因的现象,其中有突变基因以及与其他突变基因发生连锁关系的情况。据我考证,基因(英文gene)这个生物学新名词最早是在1909年由丹麦植物学家沃·约翰森首创,随即于1911年在摩尔根的研究报告中作为英文采用。摩尔根于1915年与人合著的《孟德尔遗传机制》一书中进一步论述了基因。1926年摩尔根出版其代表作《基因论》,1933年他荣获诺贝尔奖。以后“基因”一词风靡生物学界,至今进而迎来了基因时代。①可以说正是从孟德尔到摩尔根一批生物学家创立了遗传基因说的科学遗传学。它认定生物的遗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通常作直线排列。所谓染色体就是生殖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细微物体,其成分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即英文缩写词DNA(全文是deoxyribonucleic acid)。染色体(DNA)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各种生物都有染色体,只是大小、形态和数目各不相同。在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论的主导下,美、英等国的基因工程发展很快。基因工程就是借助生物技术手段,从某种生物体的细胞中取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在实验室中进行切割和重新组合,然后把它注入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之内,以改变另一种生物的性质和状态,甚至会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物品种。例如,日本早在1985年就在筑波科学城的博览会上展出了已培植成功的“番茄马铃薯”新物种,即地上植株结番茄果实,地下块根结马铃薯。基因技术之所以能够成为所有科学技术中的核心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它能通过重组遗传基因创造出众多新的生物品种,并且提高其质量和产量,以满足人类的多种需求;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基因工程能优化人的体质,创造出新的人类。

本书写得最切题、最丰富、最有新意的是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六章。全书主题就是书名《基因时代》,副标题为“迎接第四次技术革命”。近现代前三次技术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与信息时代,形成了工业社会的三个阶段,即蒸汽社会、电气社会与信息社会,那么当代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就是开创基因时代,终将形成生物工程社会或基因社会。基因技术是以基因科学为前提。1900年英国皇家学会向全世界公布了上述荷、德、奥三位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所证实的孟德尔关于遗传因子的学说,所以1900年可称之为基因科学元年,即基因新纪元的开始,基因科学革命第一阶段的开端。20世纪上半叶经过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精心研究发展了开创于1865年的孟德尔遗传因子学说,形成了孟德尔—摩尔根基因科学,或称孟德尔—摩尔根主义。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论证了遗传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复制机制,这标志着基因科学革命进入第二阶段。随后又有一批科学家进而在基因的切割和重组等难题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2000年美、日、德、法、英、中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草图绘制成功,这标志着基因科学革命进入第三阶段。近十多年来对人类基因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基因科学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上升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这就开启了改造人类、提升人类、创造新人类的新纪元。

基因科学革命的成就促进了基因技术革命的发展。书中认为基因技术革命也有三个发展阶段。这就是自1983年第一种转基因烟草在美国出现以来所经历的转基因技术、抑基因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结合以及转基因技术、抑基因技术与制基因技术结合这样三个阶段。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外援基因转入作物的DNA中,替换该作物的基因。抑基因技术就是抑制某种基因,剔除不良基因。制基因技术就是制造某种新基因。生物基因在现代科学技术引导下可以通过转、抑、制的改组达到创新。基因技术革命要完成两个任务、达到两大目标:即大幅度提升人类生命质量和人类生存家园地球的生物质量,简而言之就是极大改善人类及其环境。作者认为,再过二三十年当基因技术革命进入高潮阶段,人类就将进入基因时代。基因时代将持续一个世纪以上,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追求人类高位健康,基因医疗技术和基因医疗产业、基因保健技术和基因保健产业的迅速发展,将能治愈人类各种疾病。第二阶段是追求人类高位长寿,基因技术将促进人类获得高位健康之后进而极大地延长人的寿命。2008年我剪辑的一篇报刊文章说:美国科学家研究成果表明基因重组或使人能够活上800岁。②第三阶段是追求人类高位靓丽,也就是基因美容技术与美容产业将逐步使人人都避丑趋美。第四阶段是追求人类聪慧。要达到人人聪慧这需要特别注重研究大脑基因技术以及如何开发脑能问题,如何增强记忆力与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我认为作者所说的基因时代四个阶段的追求目标将是大体上齐头并进,并驾齐驱,未必是依序分阶段进行。基因时代除了要达到人类高位健康、高位长寿、高位靓丽、高位聪慧四大目标外,还要追求基因环保、基因环美、基因食品、基因日用品等等。总而言之,基因时代将极大地增进人类的福祉。

本书还提出“大康阶段”、“大康时代”的新概念。我国当前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大康是对应于小康而言。作者认为大康阶段人类将达到的目标就是大幅度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也就是基因时代所要实现的高位健康、高位长寿、高位靓丽、高位聪慧。作者认为大康时代与基因时代是同时起步,两者密切联系,区别在于大康时代是指人类生活资源的充分满足和生命质量的大幅提高,基因时代是指基因技术的广泛运用和高度发展。两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那么大康阶段、大康时代再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将是什么阶段、什么时代呢?我认为基因技术、基因社会的更高度发展将是世界大同时代。“小康”与“大同”本身出自我国古书《礼记·礼运篇》,是古人依托孔子表达出来的社会理想。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我在这里还要补充说明:现在通行的“共产主义”一词原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后日本人首先把西方通行的,如:英文 communism、法文 communisme、德文Kommunismus等等,用繁体汉字译为“共产主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就把“共产主义”一词移植到了汉文中来。而中国人自己是用古书中的“大同”把西文译为大同主义。③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世界大同时代就是世界共产主义时代。七年前董崇山要出版研究太阳能的专著《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也曾请我为之作序。我在那篇序言中曾经响亮地提出:太阳能时代是世界大同时代,因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能为人类源源不绝地提供充足的能源。现在在这篇序言中我还要进一步高声呼唤:基因时代是世界大同时代。因为从基因工程全球化到全球基因工程化,将创造出高度健康、高度聪慧的新人类和丰富多彩的人类各种生活必需品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那就是进步人类世代追求的,毛泽东所精辟概括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2]1059共产主义社会。太阳和太阳能会给人类无限光明,基因工程的各种产品会使人类倍感无限美妙。如上所述,托夫勒曾新创“实托邦”一词,他认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就是“实托邦”,实际上那是不现实的。我在这里也要杜撰一个新词“谐托邦”(英文可写为harmontopia,即由harmony与utopia二词去尾掐头组成),我认为基因时代所形成的世界大同社会就是真正的“谐托邦”。那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遍布全球五大洲,人类和谐共处、寄托着自己美好理想的实实在在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好地方。也就是现在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的真正实现。

三、苏联、中国四次批判基因科学的历史教训

本书对基因科学、基因技术和基因时代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却没有联系我国实际讲到基因科学在我国的历史命运,这不免未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不揣冒昧,在这里简要述及,我想读者会饶有兴趣的。

我国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因此首先要了解基因科学在苏联的历史命运。这使我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前苏联因长期固步自封,四次盲目批判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基因科学,而导致科学落后,停滞不前,终于到1991年苏联分崩离析的结局。我国从50年代起深受苏联模式影响,长期也四次批判过遗传基因科学,因而我国的遗传学也走了大弯路。对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现在鲜为人知,所以我在这里要稍加补充说明。我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创办中国人民大学起就在这里教政治理论课。当时照搬苏联大学课程,在全校各系科都开设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名为“马列主义基础”,其内容是讲授苏联共产党历史。苏联自认为苏共党的历史实践是行动中的马列主义,苏共党的历史经验是马列主义的中心内容,所以这门课程称为“马列主义基础”。当时苏联派来对我们讲课的专家以及翻译为中文的苏联书刊都强调:苏共执政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要对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谬论不断进行批判,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独创的新的科学理论。讲到生物学领域两种思潮、两种理论的斗争时,苏联专家和苏联书刊文章都这样说: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独创了米丘林(1855-1935)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生物科学,米丘林长期在苗圃培养植物新品种的实验中创造了人工杂交和人工选择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通过有性杂交、无性杂交、种内杂交、远缘杂交的定向培育都能够创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而西方的孟德尔—摩尔根学说所论证的遗传基因决定生物本性的说法是“反动的唯心论”、“荒谬的形而上学的遗传学说”,是“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法西斯主义”,是“否定、攻击社会主义科学遗传学的恶毒工具”等等。我当时年轻无知,误信了苏联专家和苏联书刊言论,在课堂上也批判过孟德尔—摩尔根学说,真是悔不当初。当今据我查阅历史资料得知,在苏联历史上曾经有过四次展开对孟德尔—摩尔根学说的批判。由于苏联也有一批生物学家拥护并坚持摩尔根学说,所以这种批判不是单纯批判西方理论,而是成为苏联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一部分。第一次批判是1930-1932年在反对德波林派时对摩尔根理论大加挞伐,国内靶子是对准苏联优生学家谢列布罗夫斯基院士等人,摩尔根理论被戴上“生物学中的孟什维克的唯心主义”政治帽子,瓦维洛夫院士领导的苏联农业科学院植物育种研究所被认为是“异己阶级的充满敌意的彻底反革命的研究所”。第二次批判是在1935-1940年。李森科(1894-1976)1935年刚当选农科院院士就提出“我们年轻的社会主义农业科学正在超过、在有些部门已经超过资产阶级科学。”他又给摩尔根学派戴上“资产阶级”等帽子。1938年李森科就取代被批判为“人民敌人的帮凶”的瓦维洛夫院士出任农科院院长,还有一些摩尔根的信徒被捕。1940年瓦维洛夫也以间谍罪被捕(1943年冤死狱中),同年李森科反对在学校中讲授孟德尔—摩尔根主义。第三次批判是在1946-1948年。1946年李森科发表《自然选择与种内竞争》一文,连达尔文所肯定的自然选择会造成繁殖过剩,他都加以否定。他认为:自然界从未有过繁殖过剩现象,当然也就不存在种内竞争;种内竞争是从人口过剩说的马尔萨斯主义出发的,是摩尔根式的资产阶级残余。李森科的观点遭到不少科学家质疑和反对,然而却得到党中央和斯大林的大力支持。在1948年8月苏联科学院大会上,李森科抛出了经斯大林审阅认可的《论生物科学现状》(至今我还保存有此书中译文),猛烈批判遗传基因论。会后立即撤销了一批支持孟德尔—摩尔根主义的院士的行政领导职务,这被视为米丘林路线对孟德尔—摩尔根路线的全面胜利。第四次批判是在1952-1955年。1950年李森科发表《科学中关于生物种的新见解》一文,认为种与种之间不互相交配,一个种由另一个种在一二代中产生,如小麦产生黑麦等。李森科的新见解遭到很多人反对之后(包括以往他的支持者),他又重演乱扣政治帽子的故伎,说别人是摩尔根主义者,代表西方反动垄断资产阶级,以此压制批评。1953年斯大林过世后,苏联科学界敢讲真话的人终于出头。从1954年起出面批评李森科的科学家逐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事实说明:自从30年代禁止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学派工作以来,导致苏联农业落后。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发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错误之后,李森科才被迫辞去苏联农科院院长职务。但是到1958年李森科又投靠赫鲁晓夫为他平反。赫氏重犯斯大林以政治干预科学争论的错误,1961年重新任命李森科为农科院院长。到1964年赫氏下台后,李森科才彻底失去政治保护伞,在科学上再也无法整人了。苏联在长达30多年时间内对遗传基因理论的批判,使苏联生物科学的发展遭到重大损失,其历史教训是深刻的。

苏联对遗传基因科学的错误批判也使我国深受其害,我国从1952年到1977年也有四次对基因科学的批判。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薛攀皋是我1943-1946年在福州英华中学读高中时的同班老同学、老朋友。去年7月他赠送我一本科学出版社新出版的名为《科苑前尘往事》的文集。他于1951年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生物学部一直工作到1991年退休。他平时勤于积累资料,又敏于思考问题,在退休后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畏权威、秉笔直书的原则写出一系列追忆科苑往事的佳作,其中有不少是科苑的错事、坏事、丑事、怪事。收入本书的32篇文章中就有7篇涉及遗传基因问题的论战。我稍作归纳,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也开展过四次对摩尔根学说的批判。第一次是在1950-1951年。出面批判者是当时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乐天宇(1901-1984)。这位老同志1918年在长沙第一中学上学时就同毛泽东有交往,1924年参加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41年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学系主任时就宣扬米丘林学说,贬斥摩尔根理论,1949年初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米丘林学会。1950-1951年他主持北京农大工作期间用行政手段停开遗传学课程,迫使原遗传学教师改行甚至出走国外,硬说摩尔根学说是“唯心的”、“反动的”、“法西斯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由于他违背党的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无视组织纪律、有学阀作风,1951年3月被解除了农大领导职务,后调任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馆长。可是他的恶习不改,照样以不同学术观点整人,1952年5月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又被撤销馆长职务,后调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任一级研究员。第二次批判摩尔根学说是在1952-1955年。1952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为坚持生物科学的米丘林方向而斗争》长文,表明官方支持米丘林学说,否定摩尔根学说。从1952年秋季各大学就奉命停授摩尔根理论。解放前留学欧美深受摩尔根理论影响的科学家纷纷被迫发表自我检讨,表明要清除自己思想中的摩尔根遗毒,悔悟自己在全国解放后曾经错误地对待“先进的、无产阶级的”米丘林生物科学。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因其《植物分类学简编》(高教出版社1955年3月出版)不同意李森科观点,当即被批判为“诋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孟德尔—摩尔根主义者”。其专著未售出的被全部销毁。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时救了胡先骕,科学院领导人登门向他表示道歉。同年8月在青岛召开遗传学座谈会,群贤毕至,各家争鸣。胡先骕在会上发言十次之多,他依然反对李森科专横独断,认为摩尔根派与米丘林派都有可取之处。④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左”潮又上升,1958-1960年许多大学又第三次掀起大批摩尔根派的高潮。有人认为米丘林派与摩尔根派可以合作,取长补短。这也被批判为“取消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生物学研究中的现代修正主义”。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又第四次开展对遗传基因论的大批判,孟德尔—摩尔根学派更横遭践踏。胡先骕于1968年7月18日以74岁高龄被迫害致死。这时又出现一个怪现象:“四人帮”遥控的上海写作组出版的大批判书,既重点批摩尔根派,又稍带批米丘林派,斥责两者都代表资产阶级。由于60年代中苏两党大论战,苏共被认为是现代修正主义中心,苏联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已经复辟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于是米丘林派也被批为“走上了外因论的极端”的现代修正主义。极左思潮竟达到这样名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实为横扫一切文明成果的荒唐至极、荒谬绝伦的地步。现在想起来真是既可笑又可悲!还有一件可悲可笑的事,1950年因第一次批判摩尔根学说而被撤职的乐天宇老同志,他在1976年3月听说科学院要召开有关遗传工程的会议时,又出面大放厥词,硬说:“从林奈的‘杂种基因’起,到目前的分子遗传学,所谓‘基因工程’,都是资本家(如诺贝尔财团等)的御用学者们为了抬捧其主子,所设立的一套套的为愚民政策服务的所谓‘遗传学’。其实这种‘遗传学’永远不会,也不能与生产实践产生任何联系。”他还把基因论者贬斥为“资产阶级的卒子”。[3]103,153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后,还是这位思想保守的老干部科学家乐天宇(如前所述,他从1918年在长沙上中学时同毛泽东就有交往,在延安时期他对开发南泥湾有功。1961年毛泽东写《七律·答友人》一诗就是寄给周世钊兼寄李达、乐天宇三友),他自己不便再亲自出面,却暗中向江西南城县一所中学的青年美术教师王欣如提供有关“炮弹”资料,策动他于1977年2月向党中央写信,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遗传基因科学的批判。这封告状信还得到好几个中国科学院米丘林派生物学家的支持,直接分别寄给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和中央宣传部领导人耿飙,信中斥责摩尔根理论是“唯心的”、“资产阶级的”反动理论。科学院的这些米丘林派科学家实际上是借批判“四人帮”谬论之机,想掀起批判摩尔根遗传基因科学的第五次高潮。党中央领导人把这封由一个中学教师出面署名的群众来信转交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我的老同学、老朋友薛攀皋同志当时见到的这封信,现存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档案室。科学院的领导人了解到写这封信的背景后,当然不会同意在全国再次开展对摩尔根理论的批判。这才使得一些思想保守的科学家的计谋未能得逞。从1950年起四次批判摩尔根理论的历史,足见从苏联传来的“左”的教条主义对我国生物科学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只有在1978年底我们党端正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克服了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权力对科学研究的干扰后,我国的遗传基因科学和基因工程才走上了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之路。经过历史曲折的弯路,才使我们认清: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摩尔根学派注重的是生物先天的、内在的遗传基因,而且基因经过重组是可以创造出新物的;米丘林学派强调的是后天的、外在的环境影响和修接技术,环境变迁与修接技术也是可以创造出新物的。可见遗传与环境两者并非互相排斥,彼此对立,而是互补合作,互利双赢,共创新物种、新世界;当然两者也并非平分秋色,同等轻重,当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基因工程是生物进化主要的基本的动力。我在这里可以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先天遗传基因得到后天修补后可能创造出来的新奇迹。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今年6月2日发表丹·威尔逊写的《超级大脑及其它》一文透露:假肢植入技术已经能使残疾人超越健全人参与田径比赛,未来十年新的植入技术将会创造“超级人类”。[4]即是说基因时代高位健康、高位长寿、高位靓丽、高位聪慧的新人类,经过后天植入修补后可能会变成更加高位的超级人类。

我比董崇山同志痴长14岁(我生于1927年2月,他生于1940年12月)。他深知我年迈体弱多病,还在位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所以只要我为此书写千把字的短序。但是我还是在认真拜读这部充满新意的书稿后进一步思考、钻研一些问题,写出包含以上三个问题的一万多字的长序,兴许对于读者有所帮助。

注释:

①基因学最早传入中国始于1913年《进步杂志》译载《生命之解谜》一文,介绍孟德尔主义。卢惠霖(1900-1997)1926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摩尔根,1929年回国后执教于湘雅医学院,1949年译完摩尔根名著《基因论》,到1959年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批判摩尔根学说时给他贴了大字报达万张(参见谈家桢、赵功民主编《中国遗传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6页)。“基因”(gene)一词是中国人所首创的音译与意译巧妙结合的稀有外来语,犹如“乌托邦”(utopia)一样。日本人把基因译为“遗传子”。

②加利福尼亚州瓦尔特·隆哥经过试验已能采取新基因技术让酵母寿命增长10倍,如果进而在人类身上采用这种基因重组技术,那么人的寿命就能从80岁增长到800岁。见英国《独立报》网站2008年1月25日文章,《参考消息》2008年1月25日。

③例如宋教仁在《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中就把共产主义译为“太平大同之主义”。见《民报》第5号,第98页。另见《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页。

④详见李佩珊等编《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1956年8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纪要》,商务印书馆1985年11月版。该书只印2800册。1986年秋,我从北京东城区隆福寺大街中国书店淘到此书收藏。

[1]高放文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2]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选集.竖排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薛攀皋.科苑前尘往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新技术创造“超级人类”[N].参考消息,2012-06-07.

2012-09-10

高放(1927— ),男,福建长乐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国际关系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者注:本文是我国著名理论家、政治学家高放教授为董崇山先生的书稿《基因时代》所作的序言,作者授权本刊先行发表。该书即将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 赵 春]

猜你喜欢
遗传基因孟德尔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文化遗传基因与生命本相体悟——关于“康定七箭”
人类第一杀手
他热爱那些美丽的花朵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有没有脚印我都走过
有没有脚印 我都走过
遗传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