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梅
试论胡乔木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的阶段性特征
朱家梅
胡乔木研究中共党史的思想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论带史、按照两条路线斗争的思路研究党史等;第二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想大解放、注重理论反思等;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视野更开阔、观点更新颖、学术更有深度等。探讨胡乔木在三个历史阶段研究中共党史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化胡乔木思想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胡乔木;党史研究;阶段性
胡乔木是中共党史领域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人物,他从事党史活动和党史研究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胡乔木党史研究的活动和思想(核心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胡乔木从事党史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①杜玉芳在其专著《胡乔木与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中将胡乔木党史研究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期 (1941年到1945年)、奠基期 (1951年)、高峰期 (1976年到1987年)、纵深期 (1987年到1992年)。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期还有待商榷,比如对1952年至1976年没有交代,又如把1976年作为高峰期的起点也不尽合理,因为这时他还没有复出工作等。:第一时期,时间从1941年至1974年;第二时期,时间从1975年至1987年;第三时期,时间从1987年到1992年。在长达50余年的历史时期中,不仅时代背景和历史主题发生了重大变迁,而且胡乔木本人的思想认识和学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因此其党史研究思想也显示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探讨胡乔木党史研究思想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化胡乔木思想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一
1941年至1974年是胡乔木党史研究的第一个阶段①关于胡乔木研究中共党史的起点,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在1951年;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在1941年。笔者认为,胡乔木能够在1951年发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绝不是偶然的,他需要一个深入了解党史、研究党史的积累过程,因而以1941年作为起点比较合理。参见《乔木文丛》编写组:《胡乔木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开创和拓展》,《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5日;杜玉芳:《胡乔木与中共党史研究》,第13页。。1941年,胡乔木开始担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秘书,从此走上了党史研究之路。1941年至1951年,胡乔木编纂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文献,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历史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发表了著名的党史研究专著《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其间,胡乔木在党史研究方面突飞猛进,最后成长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党内第一支笔”。1951年至1961年,胡乔木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仍然参与党史工作和文献编辑工作,参与起草党和国家的文件,编辑《毛泽东选集》,以及比较深入地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事件。1961年至1974年,是胡乔木研究中共党史的暂停期②1961年下半年,胡乔木开始养病,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近一年的时间里,胡乔木被批斗、游街、抄家。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保护下,从1967年5月起到1974年,胡乔木长期在家写检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被“冷藏”起来了。这样,1961年至1974年胡乔木的党史研究处于停止状态。。从胡乔木一生思想发展变化历程和党史研究的进展看,1974年以前,胡乔木中共党史研究思想没有大的起伏和变化,基本保持了自延安时期以来党史研究思想的连贯性,因此,可以把1941年至1974年看做是胡乔木研究党史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胡乔木党史研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论带史、从两条路线斗争的思路分析党史、过于突出领袖人物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等。这些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本专著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理论分析,对30年党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一是对中国共产党30年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评价。二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几次错误路线及其表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评述。如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机会主义、王明、博古的教条主义等。三是对民主革命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政治形势等。四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该书把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建立统一战线、建立革命武装、争取国际援助等五个方面。
第二,对党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1951年,国内中共党史研究刚刚起步,党史论著相当有限。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对许多未曾深入研究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填补了许多空白。如对中共二大纲领以及重大意义的分析和评价,成为以后中共党史书中评价二大的理论框架。又如对长征意义的分析,说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这样的评价把长征的意义提到民主革命胜利的高度,超越了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对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评价。
第三,按照两条路线斗争的分析思路来论述中国共产党30年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胡乔木就将党内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对比分析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简捷地展现党史发展脉络,而且能够从思想理论深度来分析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但这样的分析思路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就是把党史简化为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斗争的历史,简化为党的主要思想、政策发展的历史,党在其他方面的斗争和实践、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实践、民主党派和中间势力在中共党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和体现。
第四,以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为线索来描述中共30年的历史。如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时,主要围绕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尤其是重点介绍和引用了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问题;而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时,主要围绕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还重点介绍了毛泽东在理论上对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贡献。以这种线索描述党的历史,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毛泽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革命领袖的政治需要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没有处理好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内容丰富的党的历史简单化了。
第五,不适当地宣传毛泽东,过于突出毛泽东个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用大量篇幅来介绍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宣传、称颂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如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时,突出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领导农民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时,突出毛泽东在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写抗日战争时期时,突出毛泽东在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路线的作用等。作为杰出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无疑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对毛泽东的宣传和称颂的确有一些过溢之词,如讲大革命后期革命处于一个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表现了自己的伟大的革命天才”①胡乔木: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页。。这样的用词显然是夸大了毛泽东对于挽救大革命所起的作用和贡献。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取得了空前的史学成就,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党史论著,同时也带有时代的痕迹和历史的局限性。延安整风运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毛泽东研究党史的方法等因素对胡乔木在第一阶段的党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延安整风运动奠定了胡乔木党史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一是使他熟悉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党史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1941年至1943年,胡乔木通过编纂《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这三本文献,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了中共建党以来的历史以及党内高层两条路线斗争的过程和详细情况,同时他系统阅读了毛泽东的许多主要著作,这为他后来的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提高了他的理论分析能力。作为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秘书,他可以参加或列席党的高级干部研讨党史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从而有机会与党的高层领导人一起学习党史和研究党史。党的高层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张闻天等,理论分析能力很强,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很深刻,胡乔木与他们一起研究党史,极大地提高了理论分析能力。三是使他研究党史有了正确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所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提出的“古今中外法”,是历史主义理论和方法在党史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这一方法成为当时党史研究者的指导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党史研究领域,这使胡乔木的党史研究一开始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大大提高了研究水平。
第二,胡乔木的党史研究受毛泽东个人的影响很大。作为中共的杰出领袖,毛泽东在理论、政治、军事、党建、战略策略、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很有水平和见解。他精通文史,深刻了解中国国情,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他对中国革命问题的阐述也很深刻透彻。他既是一位领导中国革命的伟人,又是一位创造科学工作方法的大师。作为秘书,胡乔木能够与毛泽东朝夕相处,这样的工作环境使他无论在学习、研究党史方面,还是在学习、效法毛泽东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毛泽东对胡乔木党史研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在方法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某些历史问题的具体观点上,甚至是文字的表达方式上。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会在多处直接引用毛泽东的论著来分析和阐述重大历史问题。
第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析党史的思路影响了胡乔木的党史研究。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全程参与了《决议》的起草和修改,其中的某些论述直接体现了他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决议》对他后来的党史研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一是在叙史、论史模式上的影响。《决议》主要围绕党史上正确路线与几次错误思想路线斗争的过程来分析和论述党史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用路线斗争来叙史、论史的模式,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就采用这样的分析思路。二是在具体观点上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许多问题的论述都沿用了《决议》中的观点,如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分析和论述,都沿用了《决议》中的观点。三是在如何写毛泽东贡献问题上的影响。《决议》的突出特点就是过分突出了毛泽东的贡献,正如胡乔木后来所指出的那样:“《决议》在党的政治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个《决议》也不是没有缺陷的。一是对毛主席过分突出,虽然以他为代表,但其他人很少提到”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7—68页。。
第四,胡乔木的党史研究受到延安时期以来政治宣传中突出毛泽东及其著作倾向的影响。延安时期以来在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学习和研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他的生平事迹、对中国革命的伟大功绩以及主要著作。这样就把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简单理解为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著作,使得人们对于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理解不全面。而这种倾向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变得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随着中国革命的迅速胜利,毛泽东思想的威力再次被革命实践所证明,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领袖的地位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进一步得到巩固,人们从内心对革命领袖产生了崇敬与爱戴之情,主动了解、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心情更加真诚迫切②参见胡为雄:《毛泽东思想研究史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7—68页。。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民众心态,无疑对胡乔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胡乔木的党史研究受新中国成立初政治宣传需要的影响。宣传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是新中国建立后重构社会思想意识、进行社会整合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在政治上需要宣传党的领袖,以树立领袖和党的政治权威;需要宣传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以树立执政党的良好形象;需要宣传毛泽东思想,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并把它作为进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正是认识到这些政治宣传的重大意义,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加强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学习,并出版《毛泽东选集》,为全国人民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提供理论来源。可见,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突出对毛泽东的功绩和毛泽东著作的宣传,与这样的政治宣传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
1975年至1987年是胡乔木党史研究的第二个阶段。1975年1月,胡乔木复出工作,积极协助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这是他思想发生转变的开始。1975年至1977年,胡乔木在政治上有起伏波动,思想认识也经历了波动、转变的过程。尽管这时他还没有完全实现思想解放,但是与1974年以前相比,他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错误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等。因此,从胡乔木党史研究思想的发展变化看,应当把1975年至1977年归属于其党史研究的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1982年,胡乔木完成了思想解放的过程。在此期间,在邓小平、胡耀邦主持下,他具体负责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进行研究和评价。1982年至1987年,他的党史研究进入深化阶段。
在第二阶段,胡乔木研究党史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强调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敢于突破陈规,纠正了以往党史研究中路线斗争的惯性思维等。这些研究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历史进行具体的、符合逻辑的分析。在思考如何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胡乔木反复强调对历史要进行非常仔细的、具体的分析,不能把历史简单化。对于“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引起民族灾难的重大事件,他认为绝不能简单地从毛泽东个人性格、个人恩怨上找原因,而要着重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制度因素、国际影响等方面来挖掘深层次的根源,这样才能作出客观的合乎逻辑的总结。又如,对于“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他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充分肯定了党的健康力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作的努力和抗争。
第二,注重理论反思,对错误理论进行系统的批判。在负责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胡乔木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率先对一些错误理论和口号发起挑战和质疑。其中,他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批驳最为深刻。他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批驳了把阶级斗争看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错误观点,从而根本推翻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他的这些理论反思和批驳,不仅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对于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历史扫清了道路。党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进入了思维空前活跃的时期。他敢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对新中国成立后30年历史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如对1957年以后历史的评价,突破了以往用路线斗争分析历史的框架,初步形成了“两种趋势”①胡乔木在负责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在分析1957年至1965年这段历史时,初步形成了“两种趋势”的观点。1989年,胡乔木在一次学术演讲中明确提出了“两种趋势”的观点,并用它来解释1958年到1978年中共的历史。胡绳继承并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时,把“两种趋势”发展为“两个发展趋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个发展趋向”的观点在龚育之、郑惠、石仲泉那里得到发展。参见龚育之:《关于十七年——从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谈起》, 《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沈传亮:《试论中共历史学上“两个发展趋向”观点的由来》,《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8期。的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发生“左”倾错误原因的分析,不再从阶级根源上找原因,不再归结为小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从广阔的历史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各方面的复杂原因等等,这些均体现了他在党史研究中的创新与突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与第一阶段相比,胡乔木在第二阶段中研究党史的思想特点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在研究中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程度、研究的思路以及对历史问题的具体观点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超越,体现了历史与时代的进步和他本人思想认识的深化。他的党史研究思想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大解放时代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在这样的时代潮流面前,有的人能及时转变观念、实现思想大解放,有的人则依然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胡乔木属于前一类型。他能很快转变思想观念,迎着思想解放的新潮流大胆向前迈进,在理论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体现在中共党史研究中,他敢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重新思考和研究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如在负责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对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历史以至中共建党以来的历史进行了反思和研究,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全新的分析和评价,其中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后17年、对“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分析和评价等,均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党史研究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第二,第二次党史研究高潮的推动和影响。围绕中共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讨论,形成了党史史学史上第二次党史研究高潮。首先,第二次党史研究高潮推动了胡乔木党史研究的理论创新。这次党史研究高潮是在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围绕党拨乱反正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全面贯彻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史研究的极左错误,重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原则,这样就使得党史研究不再成为政治的附属物而回到学术研究的轨道上来。其次,第二次党史研究高潮为胡乔木提供了一个更高的研究平台。在这次党史研究高潮中,由于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指导原则,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胡乔木研究党史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如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大规模的、广泛的、民主的讨论将新中国成立后30年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正是在吸收和提炼这些积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完成了负责起草一篇高质量、高水平的历史决议的任务。
第三,邓小平的推动和邓小平党史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起用胡乔木,为其提供了重新研究党史的历史机遇。1979年邓小平点将,让胡乔木具体负责起草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这样,他就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党史研究。二是邓小平的党史观对胡乔木的党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邓小平对中共党史研究的突出贡献就是在历史转折时期。在党史研究原则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冲破以往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敢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作出公正、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使历史成为真正的信史;在党史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宜粗不宜细”①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1980年3月—1981年6月),《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1—292页。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历史决议过程中先后发表过十几次重要谈话,其中,与胡乔木谈话多次。1980年3月,邓小平在和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的谈话过程中,提出了起草决议的三条“总的原则”。的方法,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三是邓小平党史研究的具体观点对胡乔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邓小平对以往党史上“路线斗争”的提法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主张不用“路线斗争”来分析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党内思想斗争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胡乔木在分析和评价这段历史时就完全突破了以往“路线斗争”的分析思路。
三
1987年至1992年是胡乔木党史研究的第三个阶段。1987年,胡乔木退居二线,除担任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外,不再担任其他领导职务。从此时起一直到1992年去世,胡乔木专心于党史研究,其党史研究进入了一个纵深拓展期。
在第三阶段,胡乔木党史研究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研究视野更为开阔,观点更为新颖,学术也更有深度等。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初,胡乔木是站在100多年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历史高度重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在《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一文中,他首先更为明确地强调要与时俱进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的概念在100多年间特别是近10多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面对现实。其次,他深刻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指出,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毛泽东及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社会主义何时向共产主义过渡、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对资本主义总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斗争的估计等,都发生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再次,他深刻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变化,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新变化和承认个体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存在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并肯定了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意义,认为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确实是从理论到实践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些观点是他对社会主义最新颖最深刻的认识成果。正如刘大年所评价的那样:“《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在文集第二卷里排在倒数第二篇,我以为它不止应该看作本书的压卷之作,而且在作者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也应该是最有分量的著作。文章视野辽阔,思想深刻,现实性极强。”②刘大年:《历史要分析——谈〈胡乔木文集〉第二卷阐述的历史方法论》,杨尚昆等:《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71页。
第二,思想更加解放,丰富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胡乔木就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必须遵守价值规律。1991年,他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原则看成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并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原则,“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思想的一个突破,也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经济学家的市场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反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原则,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尽管现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却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在若干年的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并不是像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是不可思议的),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的形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完备”①《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4—315页。。
第三,对1957年后20年的历史作出了比以往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1957年后20年历史总的评价更为深入。在《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一文中,他明确提出了“两种趋势”的观点,对1957年后20年的历史再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二是他对中国发生“二十年‘左’倾错误”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一文把“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左”倾错误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阶级斗争惯性、空想社会主义目标、国际背景、文化传统、制度因素等多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发生“左”倾错误的原因。
第四,大大深化和拓展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评价。在分析和评价毛泽东时,胡乔木特别强调毛泽东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突出贡献,强调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制定中国革命具体政策和决策方面的杰出贡献。这时强调毛泽东的突出贡献与第一阶段有很大不同,体现了他更深刻的历史思考和更理性的评价态度。与此同时,他对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原因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比如,他在负责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曾把毛泽东追求空想社会主义目标看做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这一目标没有进行具体的描述。而在《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一文中,他对毛泽东的空想社会主义目标进行了阐发,把它归纳为“平均主义、自给自足、不断发动群众运动和不断革命”。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时,他侧重从政策、策略形成的角度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新思路②朱地:《胡乔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思路——访石仲泉同志》,《百年潮》2001年第6期。。而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他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年的历史高度,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高成果,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自己的思想旗帜。
上述分析表明,与第二阶段相比,胡乔木在第三阶段研究党史的思想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思想解放的程度、所站的历史高度、研究的大视野、思想的深刻性等方面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实现了其党史研究的不断升华和拓展。推动胡乔木党史研究不断升华和拓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重大波折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重大曲折。这种严峻的形势,引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共产党政权为什么会垮台、中国的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改革开放是不是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必然推动胡乔木的反思。1990年4月,他在《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一文中,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100年的历史高度,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总结,指出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由此可见,苏东剧变推动和影响了他从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并在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中,总结和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和前途命运。
第二,中共十三大及以后关于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争论的影响。中共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又一次实现了新的突破,强调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等。此后国内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特别是1990年至1991年,理论界对市场经济的批评明显升温。有不少学者把计划与市场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把“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①张静如、王炳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2008年,第263页。同时,国内有人分析苏东剧变是“改革引起的”,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也必然像苏联东欧那样“改变方向”,因此主张对每一项改革开放措施都要问一问姓“资”姓“社”。总之,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整体上弥漫着比较沉闷的气氛,否定改革开放的“左”的思潮有所抬头,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态度的人多了起来。要不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还能不能继续、中国的改革向何处去,又成为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胡乔木的《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一文就表现出了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另外,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取向的拥护和支持。当然,这一时期,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对胡乔木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改革开放大局的不断展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不断展开的改革开放大格局,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且使人们形成了开阔的国际大视野,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判断世界形势、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等重大问题。作为一位理论功底深厚、思维活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在这种开阔的视野中,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对世界的革命斗争形势,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和研究。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也推动了他的党史研究。一方面,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与以往社会主义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他能够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深化了对中国犯20年“左”倾错误原因的分析和研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形也完全迥异,使得他能够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他指出,改革开放的突出成就,“正是中国能够在政治风波中站得住的物质基础,今后需要长期努力发展和完善这个基础……东欧和苏联正是缺少这个基础”②《胡乔木文集》第2卷,第666页。。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胡乔木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中共党史的思想发生了显著发展与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各个阶段之间,胡乔木党史研究思想表现出共性与个性、继承与超越、固守与突破并存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在研究的视野和思路、思想的深刻性等方面均体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和拓展的总趋势。胡乔木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也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他本人认识发展的轨迹。
(本文作者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北京 100081)
(责任编辑 王志刚)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 Qiaomu’s Thinking in Different Stages in His Study of the CPC History
Zhu Jiamei
Hu Qiaomu’s thinking in his study of the CPC history experienced marked changes and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historical stages.Each stage has i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e main feature of the first stage is to take theory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for the study of the Party history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Party’s history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struggles between the two political lines.The second stag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s.In the third stage he showed a wider field of vision,more original viewpoints and more deep-going academic thinking.A probe in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u Qiaomu’s thinking in his study of the CPC histor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the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will be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n Hu Qiaomu’s thinking and the chronological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CPC.
D23;K0
A
1003-3815(2012)-06-0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