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业述略*

2012-09-18 13:30:16王海军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边区出版业延安

王海军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业述略*

王海军

抗日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出版事业发展的繁盛时期。当时的出版事业既为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共的抗日方针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与国民党文化战线斗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系统梳理和研究该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业中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类别、印刷与发行、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对当今出版事业的发展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出版业;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出版事业,主要是指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及革命理论等内容为主要题材的图书、报刊的出版活动和过程。抗战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出版业发展的繁盛时期,既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抗日方针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与国民党文化战线斗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近年来,国内党史学界对于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出版事业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对出版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机构及题材种类等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出版物的印刷与发行等方面的史料挖掘还不够全面;对该时期出版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有待拓展;等等。本文立足于较为详细的历史档案资料,试图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业的发展脉络等问题作一系统的梳理和剖析①从地域范围来讲,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出版事业主要分布在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根据地、沦陷区和国统区。其中,陕甘宁边区的出版业发挥着重要社会影响,它是从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的,但直到1939年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建立,才真正拉开出版业发展的序幕。。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业兴盛的缘起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出版业大致经历了上海时期、苏区时期和抗战时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中抗战时期的出版业是在沦陷区出版业严重萎缩、国统区对进步出版业严酷摧残的条件下艰难发展起来的,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出版业发展的繁盛时期。

抗战时期出版业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一方面源于中共对出版工作的高度关注。自建党伊始,中共就十分注重图书报刊的宣传与利用,把出版当做配合武装斗争的一条重要文化战线。抗战时期,中共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陕北根据地的相对稳定,为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外部环境。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出版工作的重要性。1939年5月,中央发布《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坚持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出版翻印各种关于马列主义刊物与书籍,组织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会与读书会等”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72页。。1940年10月,中宣部发布《关于充实和健全各级宣传部门的组织及工作的决定》,阐明党的宣传工作包括领导和组织党报的出版与发行,并编审和出版各种书籍、教材及宣传品;各根据地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或省委的宣传部须设出版发行科以管理出版发行工作。1941年6月,中宣部又发布《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指出“办报,办刊物,出书籍应当成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任务”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30页。。在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下,边区的出版业迅速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这是反对国民党文化统制,巩固和加强边区政权的迫切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抗战时期中共发展出版业的过程,既是领导进步文化力量反对国民党文化统制的过程,又是争取抗日文化运动领导地位的过程。当时国民党以“战时需要”和“齐一思想”③《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9页。为借口,在意识形态领域实施文化统制,宣称“一个信仰、一个政府和一个领袖”④《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488页。,要“树立三民主义为中心之文化”⑤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3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435页。,而对于“所有思想庞杂,淆乱人心之谬论,固应严加取缔,以杜流传”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文化(一)”,第602页。。同时还建立专门的出版审查机构,制定严格的审查法规,在全国实行“战时出版管制”,将全国所有文化出版纳入国民党一党管制之下。为反对国民党文化统制,巩固边区政权,中共领导书刊经营机构和进步文化力量,大力发展文化出版事业,扩大党的出版业在国统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此外,从全国各地奔赴边区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许多活跃在文艺界、理论界和新闻出版界等领域的知识分子,积极创办报刊,成为一支专门从事著作、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工作的骨干队伍,为边区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二、抗战时期中央出版管理机构和出版业务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中共领导下的出版事业是伴随着出版管理机构和出版业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和由小到大的渐进发展过程。到抗战时期,中共的出版管理机构和出版业务机构逐步走向专门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出版业发展的整体格局。

在出版管理机构方面,中共自成立起就开始创办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苏区时期成立的中央出版局是苏区新闻出版和发行事业的中央管理机构,还有闽西列宁书局、军事委员会出版局等,均在宣传革命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在组织机构中完善了专门负责出版管理的中央机构,主要包括中央党报委员会、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出版局及其他中央出版管理机构,在领导与管理出版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央出版管理机构的第一个重要部门是中央党报委员会,其产生与发展在党的出版史上意义重大。它最早成立于1931年初,当时中共临时中央局在上海设立党报编辑委员会,由中宣部部长张闻天兼任党报编辑委员会书记。1933年,该编辑委员会随中共临时中央局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改称中央局党报委员会,亦称中央党报委员会。1937年初,中央进驻延安,为加强抗日救国和马列主义宣传,由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等重新组成中央党报委员会,“该会的任务有三项:编辑出版中央理论刊物《解放》杂志;管理新华社和《新中华报》;负责马列著作和革命理论书籍的出版发行工作”①郑士德:《中国图书发行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509页。。党报委员会创办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张闻天任主编,初期设资料科、发行科和中央印刷厂,出版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对外的名称为“解放周刊社”(1943年随着中央宣传委员会的成立,中央党报委员会撤销)。

第二个重要出版管理机构是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为及时分配与推销各种出版物,统一对各发行机关的领导,打破国民党对出版物的查禁,1939年3月,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决定从中央起至县委止,一律设立发行部,“发行部应与在本党领导下的各种交通机关的负责同志取得密切联系,后者在接到发行部交来的出版物后,应尽量保证党的刊物的迅速传递”②《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88页。。6月,“以党报委员会出版发行科为基础,筹建中央发行部”③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6页。,后改名为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兼任出版发行部部长、中组部交通科长王林任副部长,设出版处、发行处、总务处和秘书处。当时新华书店、中央印刷厂等重要发行、印刷部门均由中央出版发行部直接管理。中央出版发行部既是一个出版发行领导机关,又是一个出版发行的工作部门,负责出版中央各部门翻译或编审的书稿,把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各革命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

第三个重要的出版管理机构是中央出版局。1941年底,中央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将中央出版发行部改制为中央出版局,下设出版科、发行科和指导科,解放日报社社长秦邦宪兼任局长。中央出版局的主要职能是领导和管理解放社、新华书店总店、中央印刷厂等延安出版部门,并对当时各根据地负有业务上的指导,具体工作包括:“承印与出版各种报纸、杂志、书籍等,协调与统一管理延安各编审机关的出版计划,指导各根据地之出版发行工作。至于编辑及稿件审查,其《出版条例》规定,由各该编审机关自行负责,中央出版局保留稿件的取舍权。”④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3卷,第782页。抗战胜利后,中央出版局撤销,有关工作机构并入中宣部,出版工作设立的机构包括出版科和发行科,到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告一段落。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中央出版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委员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央出版委员会和中央编辑委员会,在行使出版管理职能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央宣传部既是主管党的意识形态的最高机关,又是管理文化出版工作的专门机构,负有“领导和组织党报的出版与发行,并编审和出版各种书籍、教材及宣传品”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第508页。的任务,“内设编辑所,翻译及编著马列主义著作、苏联及其他外国的著作,编著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著作及课本”⑥《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3卷 (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37页。。中央宣传委员会是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助理机关,负责统一管理中央宣传部、解放日报社、新华社等部门的宣传出版工作。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是中央领导各根据地文化团体的组织,虽不具备严格意义的出版管理机构性质,但也具有出版管理的职能,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各根据地文化团体,介绍、研究、出版、推广各种文化作品,组织文化人向各地报刊写稿,向书局推荐他们的著述或译作。中央出版委员会和中央编辑委员会都是临时性的非常设出版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制订中央出版计划及研究出版党内刊物等问题。

在出版业务机构方面,中央出版业务机构大致分为三类:专营图书出版机构、专营书报刊编辑出版的报刊社及兼做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机关和学校。

专营图书出版机构是延安最重要的图书出版机构,如解放社、新华书店等。解放社前身是解放周刊社,从1938年起,解放周刊社正式用“解放社”名义出版刊物和书籍,它是中央在抗战期间设立的第一个大型的出版图书最多和影响最大的重要出版机构。解放社在创立之初出版了许多中央领导人的著作、学术文化团体著述及马列著作,在著作上均印明“解放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解放社出版的图书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当时不仅供应陕甘宁边区和其它各根据地,而且还秘密供应国民党统治区或印刷发行,甚至远销国外”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除解放社外,新华书店、延安华北书店、光华书店、大众读物社等也出版了许多书刊。

专营报刊社主要是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和解放日报社。1939年,八路军政治部在延安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月刊。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是抗日根据地的军事专业图书出版社,除出版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军事著作外,还出版党的领袖人物的军事著作和其他政治理论书籍,如出版过一套《抗日战争丛书》,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战争与军队》《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等,其中“恩格斯的军事论文集,在我国还是第一次翻译出版”②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第300页。。除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外,解放日报社在出版图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兼做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机关有中共中央政治局 (编有《中共中央抗日文件汇编》 《中国共产党抗战以来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书记处 (先后出版《六大以前》 《中国共产党党章》及刘少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共边区中央局 (出版列宁的《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 (出版朱德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等,学校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包括抗大政治部、抗大政治部出版科)、马列学院、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和延安大学等,“这些高等学校,为了教学的需要亦曾编印了许多教材、政治理论读物,成为延安根据地出版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第236页。。此外,马列学院编译部、军委编译处、鲁艺文学院编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会等部门则负责对图书的编辑、校对或审查,也属于兼营的出版业务机构。

三、陕甘宁边区出版业的主要类别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出版业带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主要包括图书与报刊两大门类。据粗略统计,从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先后出版了约20多种报刊和近400多种书籍④参见赵晓恩:《延安出版的光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在图书方面,抗战时期延安出版的图书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马列经典著作、领袖人物著作、党的政策文件、党的历史文献、抗战文艺作品、哲学社会科学读物、时事政治读物、学习文化用书、各种宣传品及各类通俗读物等(见表1),具体分类如下:

表1 抗战时期延安图书出版统计表

马列经典著作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的马列著作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文艺及军事理论等方面,由解放社、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等机构出版①参见吴永贵主编:《中国出版史·近现代卷》(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80页。。中国工人社、延安抗战书店、延安文明书局、延安书店等也参与出版发行了很多马列主义理论书籍 (表2为1939年出版的部分马恩译著统计)。

当时出版的马列哲学著作有《费尔巴哈论》(张仲实译)、《论战斗的唯物论底意义》(柯柏年译)、 《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 (艾思奇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上册)(沈志远译)等,马列经济学著作主要有《〈资本论〉提纲》(何锡麟译)、《价格、价值和利润》(王实味译)、《政治经济学论丛》(王学文、何锡麟译)、《政治经济学大纲 (初稿)》(王学文、王思华、何思敬译)等,马列军事著作有《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焦敏之译)、《新德意志帝国建设之际的暴力与经济》(曹汀译、何思敬校)、《法兰西内战》(吴黎平、刘云译)、《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柯柏年译)、《拿破仑第三政变记》(柯柏年译)、《社会主义与战争》(杨松、袁维译)、《国家与革命》(博古译)等。这些军事著作“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首次问世,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对战争的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①宋原放主编,陈江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1卷(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此外,马列文艺理论著作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文艺》(曹葆华、兰天译)、《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周扬译)、《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戈宝权译)等。

表2 1939年延安出版的部分马恩译著

领袖人物著作 抗战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等领导人的著作大量出版发行,尤其以毛泽东著作为代表。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由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油印出版,《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由解放社1938年出版单行本,《论持久战》由解放社1938年出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由解放社1942年出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由《共产党人》1940年初刊出,后各地出版单行本。《新民主主义论》先在1940年《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由解放社出版修订本②据统计,从1940年初到1949年10月,该著作在全国各地出版或再版共计123次之多,发行量非常大。详见《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内部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1961年,第66—70页。。在延安整风期间,以解放社和新华书店名义出版的著作还有《农村调查》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整风文献》等③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第304页。。1942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期间,为总结边区经济建设经验写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由解放社出版。1945年《解放日报》发表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解放社出版该报告的单行本。除毛泽东的著作外,从1937年到1938年,解放社还出版了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十年来的中国共产党》、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重要著作;自1938年至1940年期间,又相继出版了聂荣臻《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朱德《论抗日游击战争》、罗瑞卿《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等重要著作。

党的历史文献与政策文件 1941年6月,中央组织《思想方法论》编辑委员会,编辑了一些重要历史文献,如《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六大以来》《六大以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 (1935年《八一宣言》以来的文件集,附有季米特洛夫、毛泽东、王明、洛甫等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八篇)和《两条路线》等书,吴亮平、艾思奇、张仲实、温济泽等人参加了这些中央文献的编辑工作,并于1942年由解放社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出版社多次再版。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权建设的政策文件主要有《关于反敌伪宣传工作的指示》 《施政纲领》《三三制政权构成》《拥军爱民公约》《优待军烈属办法》《参议会、参政会、人民政府组织条例》《选举法》《治安、禁毒、禁赌条例》及各群众团体组织条例等,这些政策文件“保证了民主改革、土地改革和支援战争任务的完成,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做主的积极性”④张山明:《解放区印刷出版工作》,《出版史料》2003年第1期。。

文艺作品与通俗读物 抗战时期的延安汇集了众多文艺工作者,他们创作和出版了大批宣传抗战的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文艺书籍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如解放社编辑出版的《鲁迅论文选集》《鲁迅小说选集》,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的赵树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初版本仅在太行区就销售了三四万册,《李有才板话》在上海连出三版供不应求,延安和各解放区仅出版赵树理这两部书的机构就有30余家⑤常紫钟、林理明:《延安时代新文化出版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6页。)等。《红军长征记》则是延安第一本以群众征文方式出版的著作。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暴风骤雨》 (周立波)、《腐蚀》(茅盾),外国文学译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保卫察里津》 (曹靖华译),报告文学《延安归来》(黄炎培)、《中国解放区见闻》(福尔曼)、《上饶集中营》(范长江)、《环行东北》(刘白羽),秧歌剧《兄妹开荒》 《夫妻识字》,秦腔《血泪仇》及新歌剧《白毛女》等。

通俗读物方面,出版了诸如《通俗大众历史读物》《老百姓打仗的故事》《长征的故事》《不作睁眼瞎》 《毛主席拦牛》 《怎样养娃娃》《中国常识小丛书》等,“画家为书作了插图,还有诗画并茂的《庄稼杂字》 (董纯才编著),《儿歌》(柯蓝编辑)等,还出版了苏联文学名著《铁流》通俗本 (周文改编)。通俗化、大众化读物,是抗战后期延安出版物的一大特点”①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第304页。。此外,还有新型年画和宣传画、革命歌曲及木刻插图本等。这些出版物体现了时代精神,为边区人民所喜闻乐见。

各种类别的丛书 抗战时期根据革命形势需要,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丛书》 《列宁丛书》《抗日战争参考丛书》《职运丛书》《学习丛书》《抗战的中国丛刊》 《抗战中的世界丛书》《大众科学丛书》《鲁艺丛书》《时事问题丛书》《抗大政治文化教育丛书》《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丛书》 《整风运动参考资料》及《新教育丛书》等多部大型社科类著作,这些丛书大多由延安解放社、解放周刊社出版,由新华书店发行,有力地配合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化教育和政治宣传工作。

当时由解放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②我国最早出版的恩格斯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文全译单行本,是朱镜我翻译的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一书 (上海创造社1928年5月出版)。在此以前,我国虽先后有过几种该著作的中译文,但都不是全译单行本。该译本是朱镜我根据敦克尔编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参照芥利彦的日译本和艾威林的英译本翻译而成。在当时马列著作被列为禁书的情况下,译者沿用了敦克尔编的书原名《社会主义的发展》。见朱时雨:《关于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文全译本》,《出版史料》1985年第6期。(吴黎平译)、《共产党宣言》(成仿吾、徐冰合译)、《法兰西内战》(吴黎平、刘云合译)及《马恩通信选集》(艾思奇、柯柏年等译)等12本译著。《列宁丛书》由解放周刊社出版,主要包括《列宁主义问题》《列宁主义概论》《国家与革命》《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左派”幼稚病》和《两个策略》6本。这些丛书大都是翻印国内已有的译本或莫斯科出版的中文版。《革命历史丛书》由解放周刊社出版,包括《中国问题指南》两部,汇集了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时事问题丛书》由延安时事研究会编、延安新华书店发行,包括《战争中的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在沦陷区》等③参见饶钰馗:《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出版之丛书目录》,《宁夏图书馆通讯》1980年第1期。。

哲学社会科学著作 抗战时期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如《社会科学概论》(杨松等编著)、《社会学大纲》(李达编著)、《思想方法论》(艾思奇著)、《唯物史观》(吴黎平、艾思奇编著)、 《陕甘宁边区实录》(和培元编著)、《论民族民主革命》(吴黎平编著)和《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周扬编著)等。这些书籍立足于中国现实,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方面。其中,吴黎平和艾思奇编著的《唯物史观》和《哲学选辑》被列为中央高级组教材,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具备了符合中国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的哲学教科书”④《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李达同志生平事略”第17页。,代表了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周扬翻译并编写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选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文艺的论述,被认为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精粹表现。其他方面的著作还有《论共产党》《论马恩列斯》《日本革命与日本共产党》《日本革命运动史话》等⑤参见赵晓恩:《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1936—1947)》(五),《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5期。。

除上述类别外,还有各种时事政治读物、学习文化用书和中小学课本等。如关于国际时事政治的有《苏德战争以来重要文献》 《世界新面貌》等书,研讨国内时事的有《“九·一八”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演变》 《抗战中的中国政治》《抗战中的中国经济》《抗战中的中国教育与文化》 《抗战中的中国军事》等,学习文化用书和中小学课本有《自然常识》 《农业常识》《国难算术讲习用书》《识字课本》《日用杂字》等。

抗战时期的边区报刊也有很大发展,许多重要报刊在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报刊主要有机关报刊、社会团体报刊、文艺刊物及墙报等类型。

机关报刊 主要刊登中央和边区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革命理论和时事政治等内容,有较强的政治指导与宣传功能。在这些机关报刊中,由中央主办的主要有《新中华报》 《解放日报》《共产党人》《解放》周刊等,由边区各级地方特委、地委、县委主办的主要有《抗战报》《关中报》《陇东报》《三边报》《延川报》《米脂报》《安塞群众》 《靖边报》 《子州报》等。其中,《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41年5月创刊,社长博古,总编辑杨松 (后由陆定一任总编辑),其前身是《新中华报》。作为影响最大的报纸,一切党的政策经《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社论则由中央同志或重要干部亲自执笔。《解放》周刊 (后改半月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刊物,1937年4月创刊,由中央党报委员会编辑,张闻天兼主编;它辟有“时评”、“论著”、“通讯”、“文艺”等专栏,主要宣传中共抗日政策和马列主义,反映和指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与建设,“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站在思想理论战线的前列,传播科学真理,让科学理论深入人心”①赵晓恩:《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 (1936—1947)》(五),《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5期。。

各种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 由各种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涵盖妇女、青年、工人、军队等不同对象,旨在反映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等,主要有由边区文化协会主办、大众读物社出版的《边区群众报》 (1940

年3月创刊,后改为《群众日报》,是边区发行最广的一份报纸),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中国文化》(1940年2月创刊,艾思奇主编,编委有周扬、丁玲等),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妇女》(1939年6月创刊,共出两卷,亚苏主编),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主办的《中国青年》(1939年4月创刊,胡乔木兼任总编辑,先后担任编辑的有韦君宜、杜绍西等),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工人》(月刊,1940年2月创刊),八路军总政系统主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前线》《前线画报》《部队文艺》,延安新文字协会主办的《中国新文字》(季刊,1941年创刊,由拓彬、姚俊编辑)及延安日本问题研究会办的《敌伪研究》(月刊,1941年5月创刊)等。此外,还有《中国通讯》(1941年3月创刊,外文刊物,用英文、俄文、法文三种文字出版)、 《时事资料》 (1941年创刊,出至14期,中山图书馆编)、《大众习作》(1940年8月创刊,胡采主编,专为辅导通讯员写稿和初学写作者提高写稿能力编印)、《边区卫生》 (1939年11月创刊,边区医院编)、《延安世界语者》(双月刊,1940年创刊,分中文及世界语版)、《新文字周报》(1940年创刊,李绵、王见石先后任主编)及《军政》《建军》《军事建设》等。

文艺刊物 延安时期的文艺刊物众多,先后创办计有21种。文学方面创办了《文艺突击》(第一个文艺杂志,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刘白羽主编)、《山脉诗歌》(山脉文学社编辑,编辑有奚定怀、徐明等)、《文艺战线》(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周扬为主编,丁玲、成仿吾、周扬、何其芳等人为编委,夏衍任发行人)、《大众文艺》(民众教育馆编,周文主编)、《新诗歌》(边区文协主办,萧三主编)、《文艺月报》(萧军、舒群、雪苇主编)、《中国文艺》 (由《大众文艺》改名,周扬主编)、《草叶》(鲁艺编,周立波、何其芳等组成编委会)、《谷雨》(文抗分会编,编者有艾青、丁玲、舒群、萧军等)、《诗刊》(诗刊总会主办,艾青主编)、《部队文艺》(公木主编)等,音乐方面创办了《歌曲》 (延安作曲家协会主办)、 《歌曲月刊》 (边区音乐界协会主办)、 《歌曲旬刊》 (边区音乐界协会主办)、《歌曲半月刊》(边区音乐界协会主办)、《民族音乐》 (边区作曲者协会和边区音协编)等,戏剧方面创办了《戏剧工作》(鲁艺主办)、《边区戏剧》(边区剧协编)等,美术方面除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创办的《前线画报》外,还创办了《美术工作》等。另外,党政机关刊物也开辟文艺专栏,如《解放日报》“文艺”栏先后出版111期,发表作品195篇。《八路军军政杂志》《解放》等刊物辟有“文艺创作”专栏,《共产党人》刊登党的文艺政策,《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文化》等都有“文艺创作”之页。①参见孙国林:《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文艺》,《文史春秋》2006年第2期。

墙报和黑板报 墙报 (壁报)和黑板报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舆论工具,也是边区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基层报刊,有公办的,也有群众办的,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的。例如,当时较有代表性的定期墙报有:民众教育馆编的《大众周刊》和《大众新闻》、抗敌后援会编的《新延安》、边区文协编的《街头文艺》、民众夜校学生编的《少年先锋》和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编的《木刻墙报》等②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47页。。这些墙报上有时论、报告、诗歌、小说、小调、鼓词、漫画、木刻等内容,还有翻译的文章和专门论著。当时延安生产合作社办的《突击简报》,由一大张红纸或绿纸报道每天出现的纺线突击手和创造的纺线新纪录,后发展为两个报,“一个叫《杨家岭墙报》,是简讯式的;一个改为铅印,叫《杨家岭生活》,半月一期。两报成立了一个共同的五人编辑委员会,由李富春任总编辑”③张仲实:《杨家岭的墙报》,《解放日报》1944年4月3日。,比较有影响的墙报还有《轻骑队》等。此外,延安的黑板报也非常有名。据当时统计,到1944年底,全边区已有黑板报600多块④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第750页。,比较有影响的有新市场的黑板报和桥镇乡的黑板报。工厂也有黑板报,如当时边区被服厂的黑板报《战斗快报》便由工会主任和知识分子主办。黑板报成为群众最直接的舆论工具,在团结群众和推进抗战工作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陕甘宁边区出版物的印刷与发行

印刷与发行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印刷为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抗战时期,中央极为重视边区的印刷事业,“印刷厂生产精神食粮,办好一个印刷厂,抵得上一个师”⑤转引自曹国辉:《延安时期的印刷事业》,《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6期。。边区印刷业发轫于中央印刷厂的重建,1937年初中央进驻延安后,重新建立早先成立于瑞金时期的中央印刷厂,主要从西安、上海、保安等地带来技工与设备⑥参见《万众瞩目清凉山——延安时期新闻出版文史资料》第1辑 (内部资料),西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1986年,第410页。。一方面,印刷工人不断革新印刷、排字及造纸等技术。在印刷技术方面,自制油墨获得成功,当年“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唯物辩证法讲授提纲》是先以油印本流行的”⑦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第306页。;在排字技术方面,印刷工人手工制成铸字铜模,使排字速度迅速提高,“1938年中等技术工人的生产效率是每小时排八百字到一千字。到1945年,平均每小时排一千二百字”⑧常紫钟、林理明:《延安时代新文化出版史》,第493页。;在造纸技术方面,尝试用马兰草作为造纸原料,从而解决了边区的造纸原料问题,提高了边区的纸产量,基本满足了印刷需要。另一方面,印刷工人通过开展“学习赵占魁运动”,提高操作技术和印刷质量。在生产运动中,他们进行了字架和土裁纸架的改革,自制相机和木刻地图,使印刷质量显著提高。在抗战期间,中央印刷厂印刷了大量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政治军事理论书籍、政策文件、科教文卫读物等,“其版式之美观、校对之精确、印刷之清晰,足可为当时印刷品中之范本”①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第307页。,为边区印刷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行是出版工作的关键一环。当时出版物除在边区内部发行外,还通过各种秘密渠道输送到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

首先,在陕甘宁边区的内部发行方面,新华书店、青年书店、光华书店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在各个县设立支店和代销点,通过八路军兵站、警备区通讯站、门市、邮购、送书下乡等发行方式,把各类图书发行到边区各个分区和县。当时延安新华书店负责为西北局宣传部直接给各专区、县分发内部刊物和其他宣传品,以及对地区、县新华书店进行业务联系和指导。新华书店在绥德、关中、庆阳等地设立分店,在各县建立支店和分销处,采取各种发行方式,在成立后短短3年间“共发行延安出版的各种书籍160余种,50余万册;报刊10种,上百万册;还发行了大后方的进步书刊和苏联出版的书籍300余种,报刊70余种”②文东:《红色发行机构——新华书店》,《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7月5日。。为扩大出版物在边区的发行,新华书店还开展了“书报下乡”活动,“号召做文化宣教工作的同志,都来参加这一工作,帮助广大读者来函代购书报”③张良:《书报下乡》,《解放日报》1943年3月31日。,进一步推动了出版物的发行。

其次,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行方面,中央出版发行部和新华书店总店先后派出专业工作组到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建立分支店,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发行网络。延安出版的图书通过部队的兵站或党的秘密运输线,把样本和纸型运到各抗日根据地翻印发行。毛泽东和朱德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两个报告,便是通过美军观察组的飞机运送《解放日报》的清样到晋察冀边区等地,使各地能以最快方式排印出版④参见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第305页。。晋察冀边区作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模范区,在抗战期间“共出版书籍杂志156种,发行111.3263万册”⑤张山明:《解放区印刷出版工作》,《出版史料》2003年第1期。。晋冀鲁豫边区也以翻印延安出版物为主要任务之一,出版物由报社的发行部门发行。在晋绥边区,1940年中央设立出版发行部,油印毛泽东著作等书。此外,中央出版发行部还委派大量工作人员到华中抗日根据地 (苏皖边区)、山东抗日根据地、东北革命根据地等设立出版机构,使根据地出版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最后,由延安新华书店总店全面负责向国统区的发行任务,最主要的途径是和设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营业部与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等革命进步书店建立业务联系,形成一个图书发行网络。中央针对不同情形采取不同发行方法,对军政机关是利用他们设在延安的邮局寄发,对国统区的公开机关则从八路军兵站直接输送。为对付国民党查禁,有些书伪装发行。当时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为中共在国统区的出版宣传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48年秋,三店出版的进步图书共达2000多种,先后出版的进步刊物达70种。其中,生活出版的图书在1000种以上,出版刊物30种”⑥赵晓恩:《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 (1936—1947)》(四),《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4期。。新知书店用“中国出版社”名称,先后在汉口、香港、上海出版图书,“在近10个月的时间里,出版了几十种书籍,使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在国统区广泛发行”⑦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第4页。。

五、陕甘宁边区出版业的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

综观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出版业,其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首先,出版种类侧重于人文社科领域。为抗战建国所需,陕甘宁边区的出版业种类偏重于人文社科,其中又以马列著作、党报党刊、中共领导人著作和党的政策文件等为重点①当时马列学院编译部的主要任务是编译和出版“马恩丛书”和《列宁选集》及斯大林的著作,“《斯大林选集》首先在1939年3个月内出齐5卷。《马恩丛书》10卷,从1938年到1942年出齐。 《列宁选集》20卷,从1938年开始出书”。见宋原放主编,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第299页。,在自然科学如理工、科技类著作出版方面则显得较为单薄,除了一些实用性的医药、卫生等科普读物之外,很少有其他题材的自然科学著作出版。其次,出版内容宣传抗战和民主,紧密结合革命斗争需要。抗战时期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边区图书报刊以宣传抗战和民主为主旨。大量的党政类、经济类和军事类书籍广泛宣传了中共的和平建国方针。为了科学认识中国基本国情,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大量马恩列斯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及中国革命问题的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列宁斯大林第三国际论中国》《斯大林论中国》及专题文集《论弱小民族》等,如实报道中国军民的抗日状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赞扬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革命气概。再次,在中共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中共中央发出了许多有关出版方面的指示与决议,对出版工作实施领导,主要有《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1939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刊物问题的决定》(1941年3月)、《中宣部对各地出版报纸刊物的指示》(1942年12月)等,还先后建立了领导出版工作的许多组织机构。最后,出版物发行量大,“边区每种出版物一般的印刷份数,起码是二千份,多的一般到一万二千份,这些份数,是极度地供不应求”②《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431页。,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图书发行到敌占区、国统区和各根据地。为了向敌占区和国统区发行图书,中共巧妙运用了“伪装”策略,图书发行者把马列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及对敌斗争的小册子等,用古典名著的封面或以线装古籍的式样,通过各种渠道发行到敌占区和国统区,极大地宣传了中共的革命理论。

陕甘宁边区的出版业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构建了科学有序的出版发行机制。边区的出版业呈现系统化特征,表现在当时大量丛书的出版,如《马恩丛书》《列宁丛书》《抗战丛书》《鲁艺丛书》等。这种系统编辑丛书的方式,保证了资料的全面性,而且编排体系完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成为新中国出版事业发展的基础。抗战期间的许多出版物都是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献,对当今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了解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深入研究中共的新闻传播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陕甘宁边区出版业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发行工作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总之,陕甘宁边区的出版业作为中共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本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副教授 北京 100872)

(责任编辑 吴志军)

A Brief Accou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ang Haijun

The year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marked a period of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t that tim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the CPC’s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bout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lai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final victory over the Kuomintang in the struggle at the cultural front.A systematic sorting out and study of the relevant issues about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in this period such as the organizing 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s,main categories,printing and distribution,the basic features and contemporary value,will be of an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publishing industry.

D231;K26

A

1003-3815(2012)-06-0059-11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0BKS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边区出版业延安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18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12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 08:53:34
走进延安
陕西画报(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
南宋出版业考述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西部大开发(2009年6期)2009-07-27 07:31:44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36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1-18 04: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