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张浩一九三五年到达瓦窑堡时间考辨
李 亮
1935年,为了向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的《八一宣言》的精神,并恢复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共产国际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派代表团成员、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林育英 (化名张浩),让其装扮成商人,由莫斯科取道蒙古归国。对于张浩到达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的具体时间,史学界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有1935年11月上旬或 11月初①《季米特洛夫给斯大林的信》(1936年7月初),《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227页。、11月中旬②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89页;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一),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74页;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编:《张浩纪念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9页。、11月下旬③刘喜发主编:《红军长征全史》第1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94页;金再及:《关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1936年初④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册,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第1197页。等笼统说法,也有较为具体的一些说法:如1935年11月7日⑤吴葆朴、李志英、朱昱鹏编:《博古文选·年谱》,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400页。;11月18日或19日⑥张培森主编:《张闻天年谱 (1900—1976)》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278页;程中原:《张闻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第317页。;18日政治局会议和20日政治局会议之间⑦李海文、熊经浴:《张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等。经仔细研究,笔者认为张浩到达瓦窑堡的时间为1935年11月19日。
“1935年11月上旬”说的基本依据是李维汉的回忆,他说:“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七日,我们中央机关从吴起镇经下寺湾到了瓦窑堡,因为这一天是十月革命节,所以我的印象很深。我记得是同邓发同志一起到瓦窑堡的。当时我和洛甫同志等人还住在城外。不久,从定边打来电报,说来了一个可疑的人叫张浩。要找党中央。中央立即让赤卫队把人送到瓦窑堡来。等见了面才知张浩就是当年的林育英 (林仲丹)。”⑧李维汉:《回忆张浩回国时的一点情况》,《张浩纪念集》,第21页。但是根据目前接触到的材料,笔者认为,11月上旬张浩不可能回到瓦窑堡。理由在于:
第一,虽然李维汉提到,张浩回国“带回了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报告,向我党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代表团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意见,并带回了与共产国际进行电台联络的密码”⑨李维汉:《回忆张浩回国时的一点情况》,《张浩纪念集》,第21页。。然而,从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的西北中央局会议,及同日发出的《中共西北中央局关于开展抗日反蒋运动工作的决定》来看,张浩此时并未回国。《决定》中还没有《八一宣言》的内容,而且查找这次会议记录,也没有发现张浩的名字。另外,11月17日,张闻天在瓦窑堡写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新进攻与民族革命战争的紧迫》一文中,向全党提出运用广泛统一战线策略迎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没有张浩传达共产国际七大决议精神的消息,由此可以推知张浩回到瓦窑堡不会早于11月17日。
第二,1936年3月20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山西隰县等地举行了扩大会议 (晋西会议)。张浩在讨论共产国际七大决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时发言说:“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未完即走了。第三个决议未到,还有一个‘苏联建设的决议’。”①转引自李海文、熊经浴:《张浩传》,第156页。共产国际七大于1935年7月25日开幕,8月20日闭幕(有著者称8月21日闭幕)。大会根据7月25日皮克的报告,于8月1日作出了《关于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根据8月2日季米特洛夫的报告,于8月20日作出了《关于法西斯主义、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产国际的任务的决议》;根据8月13日爱尔科里 (陶里亚蒂)的报告,于8月20日作出了《论共产国际在帝国主义者准备新的世界大战的情况下的任务》的决议;以及根据8月17日曼努意斯基的报告,相应作出的决议。张浩所说的“第三个决议”应该是指根据8月13日爱尔科里的军事问题报告作出的决议。张浩所说的“苏联建设的决议”,是指大会根据8月17日曼努意斯基的报告作出的决议。张浩看到了《关于法西斯主义、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产国际的任务的决议》,而未看到《论共产国际在帝国主义者准备新的世界大战的情况下的任务》的决议,这两个决议是在8月20日相继作出的,说明其从莫斯科动身回国日期约为8月20日。而刘英在回忆中说,张浩回国“走了整整三个月”②刘英:《在历史的激流中——刘英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90页。,可见,张浩到达瓦窑堡大约是11月20日左右,绝不可能是11月上旬。
1935年11月下旬或1936年初张浩才到瓦窑堡也不可信,因为这时他已经在瓦窑堡。
第一,从中共中央北上方针的演变过程看,1936年初张浩才到瓦窑堡不可能。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中共中央和红军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先后提出在湘西、川黔边、四川、川陕甘建立苏维埃根据地。直至1935年6月,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之后,向北发展的可能性趋于明显,政治局正式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力,向北发展,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而到了8月,中共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提出了“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问题。9月12日中共中央到达俄界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并改变了川陕甘计划,提出:当前的基本方针,是要经过游击战争,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1935年9月27日,政治局在通渭县的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决定将陕北作为落脚点,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认为,经过长达1年的行军到达陕北苏区,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目前“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
11月,张浩辗转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带来了斯大林对主力红军发展方向的看法,即他同意红军可向北方 (外蒙古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发展,并不反对靠近苏联边境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 (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371页。,据此,中共中央开始重新考虑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11月30日,毛泽东在《直罗镇战役同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提出,红军的新任务是:“从现时起,用极大的努力争取与积蓄更加充足的力量,迎接敌人新的大举进攻,而彻底粉碎之,开辟我们的苏区到晋、陕、甘、绥、宁五个省区去,完成与苏联及外蒙共和国打成一片的任务”。至此,中共中央开始提出“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任务。从中共中央北上方针的演变过程可以确定,张浩最起码在11月30日之前就到了瓦窑堡,而绝不可能是1936年初。
第二,从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态度看,1936年初张浩才到瓦窑堡不可能。如上文所述,1935年11月13日《中共西北中央局关于开展抗日反蒋运动工作的决定》中还没有《八一宣言》的内容,而同年11月28日,以毛泽东、朱德名义签发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救国宣言》,则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八一宣言》的内容。宣言明确提出,只要“愿意抗日反蒋者,我们不但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而且愿意进一步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并提出了同《八一宣言》内容基本相同的十大纲领,说明此时张浩已经回国。
第三,从中共中央对富农的策略变化来看,1936年初张浩才回到瓦窑堡不可能。中共中央对富农策略的变化是从1935年的华北事变开始的。1935年5月日本侵占华北后,加紧准备侵占整个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12月6日,张闻天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改变了此前反对富农的政策,这一改变也与张浩到达瓦窑堡、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密切相关。时任陕北省委书记的郭洪涛后来回忆说:“至于富农政策的改变,应该说,它有一个背景,就是张浩同志从苏联回国,带来了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但是,根据这个精神在中央主持作出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的,则是张闻天同志。”①郭洪涛:《张闻天同志初到陕北》,《回忆张闻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6页。另有资料显示,在11月20日政治局开会讨论土地问题时,张浩就已经在发言中谈到,“目前反富农要注意”,“目前阶段策略上最紧急的要反对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及地主”。“现在应该提‘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如果要没收富农、消灭富农就势必牵涉到中农、白区斗争、知识分子等许多方面。”“富农还是长期的斗争问题,不是一下就能消灭的。”②张培森主编:《张闻天年谱 (1900—1976)》上卷,第279页。由此可以确证11月20日之前,张浩已回国到达瓦窑堡。
第四,从张闻天致毛泽东函可知,张浩11月20日就已经在瓦窑堡。1935年11月20日,张闻天致函毛泽东,通报张浩来到瓦窑堡的情况,以及他带来的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③张培森主编:《张闻天年谱 (1900—1976)》上卷,第278页。
张浩到达瓦窑堡既不可能是1935年11月上旬,也不可能是11月下旬或1936年初,最有可能的是11月17日至20日之间,根据现有材料,张浩到达瓦窑堡的确切时间应为11月19日。
第一,11月18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开展游击战争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洛、博、邓发、少奇、迈、托夫、亮平、洪涛、洪钧、季英、凯丰”,无张浩的名字,可以判断张浩应该是在18日之后才到达瓦窑堡的。
第二,从11月20日政治局会议记录看,博古对与富农建立联合战线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认为“与富农建立联合战线在今天是糊涂思想”,与张浩发言中传达的对富农问题的新精神相左。张闻天在会上也说到“至于统一战线国际另有指示”,可见张浩还没有来得及与张闻天、博古长谈,因此张浩19日到达瓦窑堡的可能性最大。
第三,据刘英回忆,“中央机关11月10日到达瓦窑堡”。“大约是瓦窑堡后十来天吧,我回到家里,闻天说:‘远方(指莫斯科——引者注)来人了’”。“闻天对张浩很器重,一来就邀他参加政治局会议。”“记得张浩来时,毛主席同周恩来、彭总仍在前线,正指挥直罗镇战役。”①刘英:《在历史的激流中——刘英回忆录》,第90页。这里刘英的回忆有误,现已确定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的时间应该是11月7日。“十来天后”应该是17日之后,张浩回到瓦窑堡。11月,国民党军以五个师的兵力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攻,企图乘中央红军刚到陕北立足未稳之际,消灭红军和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11月19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方面军司令部到达张村驿西端的川门子,致电一军团领导人,电告:国民党东北军第一○九师明日有到直罗镇的可能,我军应准备后日作战。20日16时,国民党军一○九师被诱入直罗镇,红军当夜将其包围,又于21日拂晓发起总攻,经一天激战,该师大部被歼。到24日,第一○九师残部在突围中被红军全歼,直罗镇战役取得了胜利。刘英说,张浩一到便参加了20日的政治局会议,且张浩到来时直罗镇战役正在进行,故张浩应该是11月19日到达瓦窑堡的。
综上所述,张浩1935年归国到达瓦窑堡的准确时间是11月19日。
(本文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海 200234)
(责任编辑 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