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静 刘玉标
(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2.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把文化软实力问题提置到人们面前。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特定文化形态,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欢呼和高度认同。那么,红色文化能不能成为软实力?红色文化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思考红色文化与文化软实力内在关联性时所必然面对和必须回答的三个深层次理论问题。立足于文化软实力的宏阔视域,对红色文化准确定性、定位和定向,把红色文化更好传承和弘扬下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与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不同,我们所谓的文化软实力,指的是能够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软实力,也是指能够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软实力。因此,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成为软实力,落后的腐朽的庸俗的文化不可能成为软实力,不包含一定社会、一定政党核心价值理念的“无核”文化、表面文化也不可能成为软实力,不具有历史穿透力、缺乏时代价值魅力、不为人民群众所热切期待和需要的文化同样成不了软实力。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集历史性、革命性和政治性于一体的特定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党的价值理念和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统一,本质上是一种软实力。
(一)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优秀代表。红色文化是在“五四”之后开始萌芽,并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逐步形成的一种集中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民族新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既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正如列宁所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红色文化,从思想来源上看,是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思想文化优秀代表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同时又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知识分子、革命群众的实践创造,在与封建腐朽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国统区白色文化的批判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的民族新文化,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的民族文化,就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历史规律的科学文化,也是为广大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大众文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道,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战场;同时逐步融入世界潮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广纳博采、撷英咀华、成功转型;还积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走势,主动面向未来,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总而言之,不论从思想来源上,还是从理论内涵上,亦或是从发展方位上,红色文化均具有先进性特质;贯穿于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红色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它成为软实力的根本依托。
(二)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从封闭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到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中国人民和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而红色文化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理念孕育成长的文化母体。人本、民主、公正、和谐等核心价值理念,均产生于轰轰烈烈的红色文化建设实践。在长期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始终依靠工农群众,同时把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人本理念。在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残余作艰苦抗争的基础上,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1947年7月,在与民主人士黄炎培的“窑中对”之时,毛泽东提出走民主道路以跳出所谓“历史周期律”的著名论断。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反思十年“文革”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把民主提到了社会主义生命的高度,引领我党扎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把政治文明推向新水准。公正,即公平正义,是中国人“大同社会”理想的重要基石。近代以来,不管是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还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均对公正孜孜以求,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公正理念付诸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实践中。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极为强烈的公正色彩,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因收入分配等引发的社会问题之合理解决。红色文化最初作为一种革命文化,强调斗争性,但是斗争性只是手段,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强盛,尤其是社会和谐是其根本目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以来,红色文化已经从革命斗争型文化向建设型、和谐型文化转变,使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得以现代转型,其涵容的和谐理念正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精神上一面鲜艳的旗帜。总之,人本、民主、公正、和谐等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内核和精髓,是红色文化成为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使其成为软实力,红色文化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的作用,是我们对红色文化进行软实力之思的基本立足点。与稳步前行的当代中国一道,红色文化的华彩乐章又一次在神州大地上奏响,以唱红歌、读红色经典、发展红色旅游、播放红色影视剧、办红色网站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热潮,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充分利用难得机遇,深入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的软实力,是我们在文化软实力视域中思考和谋划红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文化自觉自信的培育、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和中国精神的打造等维度来寻找红色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关联性,是我们对红色文化定位和定向的有效思路。
(一)培育文化自觉自信的精神沃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两大基石。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突出标志。文化自觉彰显着一种文化独立品格和文化主体精神。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2]红色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把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作为斗争矛头,以建设一个被民族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为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高度自觉性。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自卑和防御心理的克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自信。在几十年革命战争中经受洗礼的红色文化,使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到了民族新文化的巨大力量,逐步从对我国传统文化过度否定和西方思想文化盲目追从的阴霾中挣脱出来,大幅度恢复和提升了民族自信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充满自信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3]总之,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文化自觉和自信意识不断增强的历史。在走向文化自强的今天,不断高涨的红色文化宣传和建设浪潮,必将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的提升注入精神营养,提供强劲动力。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竞争和较量成为综合国力比拼的重要环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大肆进行文化扩张,企图用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一统天下。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夫一语道破天机: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愈演愈烈的文化竞争,把“文化版图”、“文化主权”、“文化边界”等问题提置到人类面前,使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的我国文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文化安全问题日渐突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整体安全形势,尤其是对处于深刻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度的高低,从根本上反映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红色文化表现了中华儿女反压迫、要解放、谋幸福的斗争史、奋斗史、创业史,包含了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反抗,是弘扬主流文化、正义文化,抵制不良文化、低俗文化的重要阵地,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是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的战略举措,能够为人们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界限提供精神标尺,为捍卫文化发展主动权和抬升民族文化尊严提供有力保障。
(三)打造中国精神的文化高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与中国崛起相伴相生的应该是中国精神的成长壮大。有没有强大的中国精神,不仅集中反映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而且从深层次上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早在150多年前,当商业大潮开始涌动之时,美国作家梭罗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个人如果失去精神家园,就算得到了整个世界又有何用?同样,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家园陈旧甚或缺失,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很难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国的崛起,不能只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崛起,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应该是思想文化的崛起。打造中国精神,是一项寻根、铸魂、聚心的伟大工程。中国精神,集中体现为一种文化精神,是中国崛起的内在精神支撑,也是中国梦的文化呈现。红色文化最为核心也最为深层的就是红色精神,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还包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全面记述着中国精神成长发展的生动足迹。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红色文化的主色调和基本内核,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元素。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就是打造中国精神的过程,也是重塑美好中国梦的过程。中国梦,是历史上中国梦的一个延续,是中华民族集体意志和价值信念的鲜明体现,是支撑中国发展模式的精神动力,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塑造着一个大国的文化走向和发展未来。当前,我们要立足红色文化这一精神高地,把打造中国精神和重塑中国梦作为根本价值皈依,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工作。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时代的精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对时代境遇的全面把握和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基础上方才有效。透视红色文化热背后的文化生态环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番景象:一方面,在什么是红色文化,究竟如何看待红色文化上存在模糊认识和偏颇思维,另一方面,在怎样传扬红色文化上陷入误区;一方面是传统的观念、落后的认识作祟,另一方面却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和虚无主义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地方的盲目无序开发,另一方面却是全国范围的整体协调力度欠佳;一方面是狭隘封闭的自我欣赏,另一方面却是国际对话和交流不够,等等。直面现实,我们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把内容和形式、“软”和“硬”、部分和整体以及“中”与“外”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
(一)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红色文化软实力本身也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内容的清晰性、完整性与形式的灵活性、丰富性是影响红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因素。就内容层面的红色文化软实力而言,当前主要集中在对红色文化的定性有偏差,并且对其内涵结合时代变化挖掘不充分,在究竟什么是红色文化上出现认同困境。一些人从狭义上理解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定性为一种革命文化,由此认为红色文化已经过时;也有人把红色文化的兴起同“极左”思潮的回归等同起来,认为宣传红色文化是回到过去、回归历史的一种倒退;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识,避讳谈红色,甚至谈“红”色变,尽管口头上扭扭捏捏、勉勉强强谈“红”,但在内心深处对红色文化的真实认识却南辕北辙。内容把握上的不清晰、不完整,导致了具体行动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训导主义倾向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纷纷向红色文化“靠拢”,把红色文化当作装点庆典场面的“时令鲜花”,把宣传红色文化做成“形象工程”,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指出:“问题就在于文化能否重新获得一种聚合力,一种有维系力的、有经验的聚合力,而不是徒具形式的聚合力。”[4]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以正确的视角认识红色文化,提炼红色文化的现实合理性,即“对于更好的生活的追求、对于更合理的未来的向往、对于社会主义所承诺的现实的信念”,[5]把红色文化与极左思潮区分开来,努力挖掘人性内涵,彰显内容的时代魅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手机、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综合声、光、电、电脑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种宣传活动,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的软实力效应。
(二)“软”与“硬”相结合。文化软实力是软文化和真实力的统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讲的就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理。这里的“柔”就包含了“软实力”的意思。文化如同水一样,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看似无力,实则力大无穷。红色文化软实力同样也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统一。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就是软实力效应不断展现、硬实力功能真切发挥的过程。在如何实现软硬结合上,我们长期以来的观念和做法存在着不小的偏差,走向两个极端。一则,我们只是把红色文化看成一种公益性的教育手段,没有把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生产力来理解,陷入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窠臼之中,使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二则,文化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以及“三俗”之风,使红色文化发展与世俗化、庸俗化结下不解之缘。肆意改编红色经典,恶搞红色人物,曲解红色精神,戏说红色故事,以及在红色旅游开发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低俗当时尚,通过解构红色文化来迎合人们的娱乐心态,甚至给封建迷信内容贴上红色文化标签进行推销,完全背离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的教育目的和实质意义,偏离了红色文化的本真精神。正确处理“软”与“硬”的关系,要求我们充分把握文化的两重属性,努力兼顾文化的两种效益。我们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大力发展公益性红色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着眼于发挥红色文化的理论感召力、思想渗透力、精神震撼力、价值导向力和心理抚慰力;同时加快发展经营性红色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部分与整体相结合。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个部分有机构成的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同样也离不开部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红色文化软实力就是部分和整体的统一,是建立在各地红色文化软实力基础上的经过集成和整合的红色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即各种红色遗址、遗迹、遗物等物化资源分布于全国各地,在革命老区最为集中,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历史见证。但是,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GDP增长的驱使下,一些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消失殆尽;一些地方过度开发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搞得面目全非;一些地方以狭隘的观念为指导,没有把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等有机融合起来,使红色文化陷入“单兵作战”、孤立无援的境地;各个地方画地为牢,搞地方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就全国范围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同质化、单一性,陷入“千人一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发挥。统筹部分和整体的发展,实现红色文化软实力最大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树立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是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要统筹规划,着眼于党的历史整体视野,加强各地的互动协调,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导向和法律保障,建立整体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各个地方的红色资源,形成红色文化软实力的集团优势。
(四)“中”与“外”相结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努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红色文化软实力也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看待和处理“中”与“外”的关系上,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种倾向认为,红色文化只属于中国,不具有可交流性,因而在红色文化建设上自说自话、孤芳自赏;另一种倾向则认为,世界各国文化日益趋同化,因而再强调弘扬红色文化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红色文化本身就建立在对中西方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充分继承和合理借鉴的基础之上,其中蕴含的诸多价值理念具有普世性意义,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财富。这一点已经为许多成功的事例所证实。比如,江西的“红歌会”自2009年从井冈山走向中国,最终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唱响;《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香》等红歌融入现代舞剧、戏剧音乐中,在亚欧非拉等地区闪亮登场;取材小说《红岩》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访朝演出受到欢迎等。为此,我们要制定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企业,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力作;加强红色旅游的国际宣传,向国际友人展示中华民族的人文地理风貌和红色精神,凝练面向世界的教育成果和资源;还要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外交,促使他国人民在享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认知。
总而言之,对红色文化进行软实力之思,是我们基于当前红色文化热现象而进行的本真性审视,也是对红色文化这一特定文化形态的现实观照,是把红色文化放在当代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给予的整体性考量。红色文化不仅属于历史,而且指向现实和未来;红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日益融入世界;红色文化也不仅属于党,更源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母体,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生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传扬红色文化,就是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就是提振民族之魂,凝聚全国人民的精气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盛大国提供思想共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红色文化发展,构建红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整体框架思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
[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
[2]费宗惠,张荣华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94.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68.
[5]周志强.红色文化空壳化忧思[J].人民论坛,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