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智慧观解析

2012-01-27 19:21:27马旭君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技击习练直觉

马旭君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体艺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1)

·武术·

太极拳的智慧观解析

马旭君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体艺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1)

习练太极拳可以达到智慧开启的目的。太极拳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技击和修养上。思维上的智慧主要包含习惯逆向顿悟思维和辨证的整体思维以及形成直觉思维养成;技击上的智慧包含内劲省力智慧与技击智慧养成;修养上的智慧包含自知之明的智慧和旨在不战的敬人智慧养成。只要不断领悟太极拳论精华,严格遵循太极拳论规范指导,自觉苦练,都能明了太极拳灵活的智慧。

太极拳;智慧;思维;技击;修养

1 智慧观

智慧是对人生经验做完整而根本的理解。这种智慧观所关照的是实相真理,即对真理的追求和显现。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里的“一”就是对支配万物的规律和神秘力量觉知和醒悟的智慧。“得一”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认识和丰富自我的过程,也是内心觉醒的过程。苏格拉底曾反复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就是自我内心反省觉悟的智慧过程。印度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智慧是隐藏的潜在的智慧,需要人不断自我认识和觉悟的。

中国传统哲学家认为,心是人类经过千万年进化后唯一能与宇宙沟通的器官,故而“人因心而知天”与“为天地立人(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心是一切人生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与体验人生所有的经验,产生对万事万物感知、感觉和感应的能力。可以这样说,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觉悟与清明心性是人最大的人生智慧。认知心性、回归心灵深处的觉知,是对人性光辉和精神能量的彰显,是古人心中最神圣的智慧。

获得心性智慧,古人提出了不同途径,主要集中在佛家修炼、道家修炼和儒家修养上,这些途径都始终围绕对心性的自我认知。道家指出“道”是万物醇化的本源,是蕴藏在万物中的支配万物的规律和神秘力量,它无形,只能通过各种万物的象的变化去探索象变化中存在的自然规律。对“道”的领会古人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采用直觉的、顿悟的方式得到。明“道”的过程就是了解真相的过程,就是开启智慧的过程,同时也是减少对客观事物正确评价误差的过程。佛家讲:“戒、定、慧”,它认为普通人所拥有的智慧不能认为是智慧,只能是智巧,不是大智。大智一定要经历“戒、定、慧”的修炼途径,从“定”中才能破“悟”。“悟”是开启人生最大智慧的状态,即心的作用开始自我觉识,心性从不自觉开始恢复到自觉状态。真的开“悟”,可以让人的生命根本起变化,让人找到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让人对自己的生命自觉负责[1]。儒家认为智慧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知”、“仁”和“行”的统一体。《中庸》有言:“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得”就是指通过生命体验而获得人生智慧。

2 太极拳是智慧拳

太极拳,在中国道家思想启迪影响下,在传统儒学和佛学两大思想浸润下,在医学和兵家思想融合下,在武术伦理规范影响下,不断成形成熟至意蕴分明、技击独特的一个武术分支。通过三百多年的传播与弘扬,太极拳成了现代人妇孺皆知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好地推广普及,远远超过任何一项武术运动。

为什么太极拳能一支独秀发扬光大?这其中必有太极拳的独有迷人魅力,这迷人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太极拳用身体体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用身体实践“太极”的道家思想、“缘自性空”的佛家思想和“中正”的儒家思想,追寻“无为”、“无我”和“仁爱”的人生智慧。太极拳是是智慧拳。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可以寻溯到中国古人光辉灿烂的生命智慧,领会古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至深精神风貌。太极拳身上独有的智慧效应,使我们有必要对太极拳的智慧进行研究。

拳谚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太极拳是内家拳,着重“内练一口气”,注重“精气神”的修炼。众多太极拳名家明确告知:太极拳仅仅打拳架子是不够的,要打内涵,这样才是太极拳。所以,练太极就要往着“阴阳相济、神机莫测”的方向走,要体会到“有的没有,没有的有”的太极思想,真正实践拳论所述“拳非拳,意非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的“无我”太极状态,达到真正“明心见性”、“神机莫测”的圆满的最高人生智慧境界。太极拳养气至圆满,神明修炼至“莫测”,“随化”过程无止境,太极拳艺无止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太极拳在不懈正确习练中,获得“精气神”内外兼修的生命智慧就无止境。太极拳智慧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是一种“顿悟”的不同于西方科学逻辑范畴的感知智慧,其实质是练身养气练神自我认识不断提高的生命智慧。

3 太极拳的智慧表现

在习练过程中,随着太极功力增长,我们能够慢慢自觉体证到三种主要智慧的开启,这三种智慧主要表现在思维、技击和修养上。太极拳智慧的发展成熟反过来更加促进太极拳功力的增长和对生命的体悟。

3.1思维上的智慧养成

学会思考是人进步的要求。太极拳的不断习练促进人养成思考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强化太极拳逆向顿悟的思维和辨证的整体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积极习惯化应用,促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达到内心感知、感觉和感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太极拳的直觉思维,即对太极拳直觉整体性超越、太极拳直觉判断和太极拳直觉预测三方面能力。

3.1.1 习惯逆向顿悟思维。《黄帝内经.素问》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指出悟道不可着“象”,必须通过物质的表面、外在“象”的变化表现认识并看清内在质的本源“道”。不管所练太极拳是陈式、杨式、孙式、武式还是吴式,其拳架套路都是“象”的范畴,他们都不能离开太极拳理而存在。太极拳理是理,是规范,是太极之道产生的条件和中枢,是太极拳所有“象”变化无常的总规范和身体运动的规律,是进入“太极状态”的边界“阀门”。拳论中“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就说明太极拳的用力是由内及外,由脚及手的整体用劲,手虽然是手,却不用手的肌肉力量单独用力,用力皆错。手的力量是借用自然之力整体用劲。这与平时通过手臂肌肉用力完全不同。

1.2 数据预处理 利用 R 软件Affy包[9]读取原始文件,对芯片质量进行初步评估。然后使用Affy 包的 RMA 一体化算法对数据进行背景校正、归一化、汇总处理,得到表达矩阵,计算样本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剔除明显离群样本。

此外,通过规范的拳理找到生命本源中无的状态,明了太极拳中存含的天地大道,明了人的本性圆满。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太极拳名家高手的一致认同。这种不断内视找本源的思想,让返身内观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逆向顿悟过程。

3.1.2 习惯辨证的整体思维。太极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动无有不动”的太极规律和思维,展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特点。王宗岳《太极拳论》开言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学太极拳就是用身体学习太极阴阳辨证的整体思维。太极拳在慢、缓、静、稳中寻找内心“神”的无意识随意“神化”的境界。《黄帝内经.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大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谓“神”,是支配宇宙万物阴阳和谐相济的力量。“神”是宇宙的最高力量,是道所依附的自在习惯体现。因此,要入“神”的境界,必须明了阴阳辨证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负阴抱阳”的辨证整体思维。辨证的整体思维是入“神”的钥匙,开启“神明”的必备条件。太极拳理所要求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方圆、先后、虚实、动静、刚柔、开合、升降、沉浮、轻重、急缓、伸缩、曲直、柔硬、高低、远近、深浅、凹凸、隐现、消长、聚散、强弱、快慢、进退、背顺、攻守,无不是体现太极的辨证思维,最终达到在“中正”支配下“柔以克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后发先至”的技击自由随意境界和体验“是皆先天自然之能”的整体智慧。

《太极拳论》曰:“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太极拳整体辨证思维的一贯实证,更易使人持之以恒地在太极拳实践中善于观察、总结思考、因人而变,从而获得“大道至简”的深奥智慧启迪。同时,我们学会对身边的每一件事物细致的观察,保持多角度的视角分析,学会灵活应变的事物解决办法,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智慧。

太极拳的整个修炼过程就是对自己思维方式不断否定和重新肯定的过程。在习练中,自身不断发现自身的错误,于是建立新的“悟”,改变存在的错误,以不断接近“拳理的真”,接近“太极的道”。所以,在“中正状态”下经历求真认识自己的无知,真正懂得向大自然求智慧。正如古书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更重笃行实践,是智慧不断开启的过程。

3.1.3 太极拳直觉思维的养成。

3.1.3.1 太极拳直觉整体性超越。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超越是直觉的本质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特点,它导致即使是物质本身缺乏完整,直觉认知也可以把它补足成完整来知觉,不仅如此,还能够对当前事务的时空界限进行感知和创造[5]。直觉能对现象做出一些整体性把握,它并不局限于直接呈现于眼前的现象,而是把看不到的另一部分现象也列入所见物体现象的真正组成部分里。而且,很多情况下,我们直接看到的只是物体的一个正面或平面,但它仍然被我们视为一个立方体。这说明,只有补充隐藏部分才能会被视为完整的形状。而把呈现部分看做不完整的,接着把它视为一个更大的整体或者更完美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无意识的认识活动正是直觉思维的作用。在太极拳修炼中,阴阳不仅包括看得见的形态变化,也包括看不见的意气变化;不仅包括看得见的形体空间,也包括看不见的形体内与外的空间。

直觉认知整体性超越除了在空间上的超越外,还表现在直观物体内部上。我们所能意识到的物体内部样相,绝大多数是作为这些物体外部形象的一个真正的方面呈献给我们的。人的直觉能够直视物体的内部空间构成是客观存在的。物体的外部与内部是相互统一,互为暗示。这种感知使人超越当前的空间范围,透过表面看到其内部,使内部看上去是外部的继续。通过反复修炼,太极拳直觉思维具有内视的经验和能力,能够体验身体内在机体的平衡状况和协调能力。

3.1.3.2 直觉判断。直觉判断是太极拳习练者运用直觉迅速对身体的松柔程度、对太极拳运动规律、运动轨迹、太极内劲等太极拳现象进行感知、识别、理解和综合判断。在自身的练习过程中,练太极拳讲大松大柔,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松开,松散,松沉,松静到松化神而明之这五个境界[6],时刻需要自身的直觉判断能力。如“节节松开、对拉拔长、中正安舒”始终离不开自身的感知判断。在推手或散手中,太极拳拳论所述“知己知彼”就是根据自身的直觉洞察能力去感知、识别和判断对方,以做出相应的化解对策。明白太极拳,懂得太极拳,不是纯理性明白,而是身上明白周身反复行拳中悟的感受体验。从着熟到渐悟懂劲再到神明化劲、从松到空到无的身体意念变化,时刻离不开习练者感知、识别、理解和综合判断。有了基本的感知判断后,习练者便能根据对手的心意判断对手的招式,并提前作出积极的回应,以微妙的时间差击打对方薄弱之处。同时,具备太极拳的直觉判断力后,能更好发现自身身体松柔不足之处,动作不协调之处,便能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预防,从而提高对劲听粘随化的水平。

3.1.3.3 直觉预测。太极拳的直觉除了准确的判断功能外,还有一个预测的作用。在技击过程中,竞争激烈、变化迅速莫测,习练者不可能完全运用推理逻辑的方法在瞬间进行详细思考,而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想象和猜测在瞬间形成直觉判断,并对自身和对手的行为反应做出预测验证。在技击中,尤其是对手实力相当情况下,谁胜谁负就看谁的直觉预测在先,能快人一步准确制胜。在对方击打出拳的瞬间,身体总是会产生瞬间的紧张和不平衡,能否准确预测对方出拳时机,抓住瞬间机会击打对方紧张之处,就是直觉预测的作用。身体松柔度越好,直觉判断和预测的能力越强;此外,技击的场景经历越多,身体体验越多,也越容易形成良好的直觉判断和预测。

3.2技击上的智慧养成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作为武术奇葩的太极拳,技击是其重要的内容。在太极拳的技击运用中,太极拳的智慧包含无中生有的内劲省力智慧与以柔克刚的技击智慧。

3.2.1 无中生有的内劲省力智慧。根据太极“有无”阴阳思想熏修下创新的太极拳,让越来越多的习练者体验并获得“是皆先天自然之能”的无中生有的内劲。身体在“中、静、松、柔”的意识规范下,随着意识从松开-松散-松沉-松静到松化,直至松柔的最高境界[2],感知觉不断敏感,体内的运动感受器传导不断加速,内劲自然产生,并愈加充盈浑厚,全身也愈协调完整,至此,身体随时感知意识的可控制性和随意性,待到可控制性和随意性成为一种自然习惯时,便能体验“无处不丹田,无处不是手”的太极“神化”境界。只要“心到意到气到”,便能处处体现随机而变的“小力胜大力”的内劲妙趣。内劲妙趣就是一种内劲智慧。“内劲就是通过太极拳的内功修炼而形成的神意气之化合物,它随形体动作的开合在体内自然流畅地运行,并能根据需要向体外输送,在技击时直接作用到对方,灵活变化,难以捉摸[3]。”这种现代科学仍然无法解释的“内劲”并不是人们自然能够体验和使用的,而是太极习练者通过多年科学锻炼一层层悟出习得而来。著名赵堡太极名家吴忍堂认为,内功是劲气力的综合运用,是劲取于筋,意取于骨,气浮于血而产生的内在劲力,它是一种能量,是人体的一种微量元素[4]它不仅可以使太极拳锻炼者在技击中突破身体的束缚和招式的规范,发挥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威力,亦使人透过对自身的认识和修炼,在养生保健方面保持健康的心理、生理状态,得以颐养天年。

太极拳的功夫,是在身体稳静松软中,找虚无轻灵,找神意内敛清明的内劲感觉。一个人一旦获得内劲后,他就能够透过事物外在的表面而洞察事物本来意图,从而作出英明抉择,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凡太极拳高手皆用神意使动作变化莫测,能轻能重,能进能退,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中,变化神奇,鬼神难测,让人无不惊叹。“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功夫就是创造一种利用内劲发力的省力智慧。这种智慧在遍体的松柔、轻灵的虚实、感知觉的灵敏和全身的协调四个特点下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3.2.2 以柔克刚的技击智慧。武术中外家拳的技击方式皆以肌肉紧张、力量刚强、位移快速、定位准确、耐久力持久而取胜,而太极拳反肌肉紧张变为肌肉松柔,而使有力点的刚强力量转化为另一种没有力点的刚强圆润之内劲。内劲发自身体的完整用力,其力隐含且大。它往往能借他人之外力转化为自身的内劲转而反作用于对方,使对方失去平衡导致失败。太极拳的技击智慧主要是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对方最薄弱的地方。内劲具有知晓对方薄弱点的神性,所以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柔制刚的独特技击效果。金庸曾对太极拳技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在技击中,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克刚的太极拳。以自然、柔韧、沉着、安舒为主旨,保持自己的重心,并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所以对方失败是败在对方自己身上,而非他人身上。以柔克刚的技击智慧让人明白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明白他人,对自己越明白,也就越明白他人以及其他外界客观事物。

世上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之中。变是永恒的主题,不变是相对的瞬间。借用金庸的话“太极拳的动作看来似乎缓慢,但永不停顿,没有一刻窒滞的时候。在建筑学上,弧形的线条比之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在太极拳中,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但力到对方身上的快慢是最重要的。在实际技击中,内劲略胜者虽然后发,但总是能快人一步而先至,所以能获得更多的胜算。在技击中,关键是随时感知随时自我调整,刻刻保持自身平衡和稳定,使对方找不到平衡的缺陷,而独知对方的不足。

以柔克刚的技击智慧也告诉我们只有时刻保持中正自然的状态,才能时时自觉明白,同时做到事事多向自己内心求解,而非向他人找生活的理由。另外,从对方身上存在的错误推人及己,找出错误的根源,防止自己发生类似的错误。当这种推人及己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惯性时,人生的智慧又多了一分。

3.3修养上的智慧养成

太极拳“修身养性”的身体实证对人性有很强的砥砺作用。通过习练太极拳,用减法去掉我们身上过分的东西并不断提纯,最后把我们的身体练成一个高度协调统一、高度通泰灵活的整体,这个整体充满人的生命活力,表现人的自我完美,展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人生修养境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个体人格的修养悟性。众多名家通过习练太极拳都达到了“上善若水”的最高人生境界。此处修养上的智慧包含自知之明的智慧和旨在不战的敬人智慧。

3.3.1 自知之明的智慧。道家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是智巧,知人的目的是为了明知自己,让自己神明。自知之明,是人生存中的自我认识清醒状态,是人向高一层次智慧探索的敲门砖。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的失败,是他被自己的力气击倒而失败。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基本恒常的自知之明。在太极松静沉着安定自然的状态中,人容易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清楚感知自身不足和弱点,从而根据感知的不足和弱点及时调整和改进,更容易完成自我控制,体验生活幸福感受。体验幸福,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因为幸福正是当今社会生活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太极拳习练中,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必须在自己清醒意识的支配下进行,而每一个动作的正确与否也必须在意识的控制下正确判断,所以无论做太极动作,意识是常明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他的心时刻常明。所以只要在正确拳论指导下,太极拳的修炼时间越久,习练者就越容易具备自知之明,开启人生第一步智慧。这里也说明了拳论准确实践的重要性和拳论作为传统精华的不可丢弃的事实。当人具备自知之明时,他便能随时发现他人的长处,学会敬重他人,并做到取长补短,优化思维,增进智慧。

3.3.2 旨在不战的敬人智慧。“武术”的本意是“止戈为武”的术道。旨在不战,就要学会舍己从人。舍己从人是太极拳修炼中必须时刻明了的准则。舍己就是舍掉自己的力气,舍掉自己的主观主义,舍掉自己的主动进攻,做到无私无欲,踏实沉静。这正应验了太极拳所述的“虚其心,实其腹”的要求。 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本人深刻体悟到:只有从心里真正做到舍己从人,才能虚心,才能心静性明,感觉敏锐,谦和敬人。太极拳是一种文明拳,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较量无需踢打滚翻,只要轻轻一搭手便知功夫高低和输赢,所以太极拳就力行旨在不战的高境界修养。在舍己从人的武技较量中,赢者谦虚恭敬,输者心服口服,完全体现着先人倡导的“敬、仁、艺无止境”的思想宗旨。著名武侠作家金庸曾在为一著书作序时说:“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练习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最高境界的太极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若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就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是不能达到练拳的上乘境界”。因此,太极拳探索从拳脚到头脑再至心灵的求真之路,探讨的是人生与宇宙的本质问题,表现的是人自身内外兼修、神形兼备、虚怀若谷等积极自我完善的别致气魄,具有不断求善求美的修养智慧。

4 太极拳智慧的提升

“道”精深广博,所以太极拳智慧没有办法穷尽,生命智慧也便无穷无尽。太极拳的智慧不能离开人的自觉自悟,同时必须走向回归于“无”的“神化”中。生命不止,智慧不息。太极拳智慧提升不能脱离太极拳的规范—太极拳理,太极拳理是太极拳真正进门的阀门或开关。只要拳理不丢,严格遵照太极拳理要求去实践,太极拳即使流派众多,都不可能丢失太极拳的真正涵义和最高智慧。

太极拳智慧要养成发展,首先要信任太极拳,对“太极”抱着敬仰的心态。这样,在习练太极拳中才能真正诚心诚意,做到从容自谦,积极向自然界的任何事物虚心学习。其次,要积极投入拳理研究。深度研究拳理,探悉拳理的真正内涵,明白拳理所隐含的“道”。要研究透彻拳理,必须加强多学科的交叉,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理清各种文化烙在太极拳身上的印迹。其次,积极与高手交流思想,共同探索拳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行拳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抱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行动准则,抱着“生命不息,智慧不止”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如“道”般“日月常恒”的习练行为,相信太极拳智慧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和回归肯定会被人们更加熟悉和运用。

[1] 艾恺采访,一耽学堂整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冥晚年口述[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31.

[2]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

[3]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43.

[4] 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 上善若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26.

[5] 王壮弘口述,杨云天,等整理. 上善若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6]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 欧阳云飞.道德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8] 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0.

[9] 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 盈虚有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0] 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 随曲就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1] 姚新中. 智者乐水:早期的儒家传统中的智慧观[J].齐鲁学刊,2004(2).

[12] 叔本华.人生智慧录[M].胡百华,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3] 金春峰.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14] 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 马旭君.基于元认知的太极拳智慧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82-84,97.

[16] 刘力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StudyonIntelligenceofTaijiquan

MA Xu-jun

(Cen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Zhoushan 316021, China)

Practicing Taijiquan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wisdom. Tai chi wisdom mainly reflects in thinking, skillful and accomplishment. The wisdom of the thinking, mainly includes habit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reverse enlightenment overall thought and the forming intuition thinking; The wisdom of the combat strength inside the wisdom and effort include combat wisdom; The wisdom of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wisdom and contains self-knowledge to not fight and wisdom. If you keep on understanding of Taijiquan essence, strictly abide by the code, the determination of Taijiquan guidance, can understanding the wisdom of experience Taijiquan.

Taijiquan; wisdom; thinking; art of attack; cultivation

2011-12-20

马旭君(1973-),女,浙江舟山人,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

1004-3624(2012)02-0120-05

G852

A

猜你喜欢
技击习练直觉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少林与太极(2023年4期)2023-07-14 07:47:44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少林与太极(2023年4期)2023-07-14 07:47:30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54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 02:50:00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22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08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36
数学直觉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