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磊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阎 磊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因此,及时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这些问题,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全方位扶助体系,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扶助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因经济困顿而出现的一个特殊人群,是指来自低收入家庭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在校大学生。他们除无力或乏力支付教育费用之外,在校学习期间也生活拮据。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1.1 自卑孤立
自卑心理是高校贫困大学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基本都会把上大学看作是改变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心理上要求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同,但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相对显得比较寒酸,又过分介意他人对自己的言语态度,多数贫困大学生会觉得其他同学会因为自己的家境看不起自己,长期如此,使他们不善言谈,封闭孤立,自卑感更强。
1.2 焦虑紧张
高校贫困大学生往往一入大学就背负着家人的深切希望,家人迫切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家人亲朋的命运,再加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其目标期望过高而不切实际,面临着许多现实难题,这又无形中给他们添加了心理压力。而由于基础教育,综合知识等方面往往要弱于大城市普通或者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活动方面,表现往往不如家境正常的学生,这都给他们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同时他们还要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担忧,甚至为了就业而烦恼,长期背负巨大压力,让他们始终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躯体化。
1.3 抑郁封闭
贫困大学生在客观经济条件上不如别的学生好,他们就相对容易否定自我,以偏概全,认为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抑郁心理,同时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己无法做到与同学正常交往,不能融入到同学之中,更加印证了他们心理认为的别人都瞧不起自己,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进一步与周围人群的疏远,抑郁状态不断加重,这种状态常使他们感到难以融入周围环境,容易与他人产生隔膜,因而会对生活丧失信心,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1.4 麻木偏激
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障碍、感情上的烦恼、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问题的存在,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尤其在感觉自己被排斥后,有的会表现的比较麻木,对他人、集体缺乏热情,漠不关心,活动意向减退,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还有的在思想上较为极端,表现为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看不惯,对社会及当前改革产生悲观否定的偏激看法,甚至是极端抵触的态度;有的对一切正面教育持怀疑态度,加上一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1 自身因素
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城市下岗以及低收入家庭,那里的中小学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无论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成绩上,并不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尤其是家长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根本不考虑自己孩子心理情况,学生碰到心理上不能理解的问题也没人及时加以疏导和化解,而由于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往往跟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引起更多的问题,这些都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而考上大学后,面临新的环境,新的压力,往往手足无措,家里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使得他们很难像家里诉苦发泄,由于家境贫穷导致的自卑自闭又使他们很难和同学交流疏导,导致心理问题愈加严重。贫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多是班级的优等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完全没有以前在高中时的优势,而且在知识面综合能力等方面比不过城市的学生,从白天鹅到丑小鸭的变化是谁也接受不了的,他们怀疑,不满、自责、对自己失望,也加重了其心理负担。
2.2 经济因素
当今社会,高校早已不是世外桃源,多种价值观和文化体系对校园文化进行冲击,更是给了高校贫困大学生施加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贫困大学生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城市下岗或者低收入家庭,多数已经背负债务,每年的大学学费更是给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贫困大学生需要勤工俭学打工获得学费生活费,这就要求其必须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而这些无疑会使他们背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时间相对减少,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不如自己期望那样优秀,造成他们身心疲惫,自卑焦虑。
2.3 社会环境因素
现实中巨大的就业压力让贫困大学生感到精神压力巨大,在目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加,社会不公情况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本就缺乏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觉得自己前途无望,无法改变自己的以及家人的生活,自暴自弃,更使一些贫困大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出现偏激思想。
3.1 经济扶助是顺利进行贫困大学生扶助工作的前提
解决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是解决学生经济困难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完善贫困大学生助学政策,呼吁社会对贫困大学生关注,并建立健全社会资助体系。
首先,根据高校贫困学生逐年增加的现状,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助学政策,逐步加大助学金额投入。提高对贫困助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宏观调控作用和操作规则,把助学金分配给真正有迫切需要的困难学生。
其次,呼吁社会各界提高对贫困学生的关注程度,政策上中国扶贫基金会下设贫困生大学生扶住项目,各大高校负责上报贫困生名单,建立贫困生资料库,通过这个有效的平台,捐赠人可以通过查找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资料,选择资助对象。另外,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工商、税务部门鼓励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建立一帮一扶住活动,每个单位可选择扶助联谊学校的一名或几名特困生学费生活费用,该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这样一方面企业减少了税赋,另一方面贫困生生活得到了保障。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具体助学手段。通过奖助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发放,校园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以及适当减免贫困学生学费,对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实行困难补助等手段,严格执行贫困生等级评定工作,避免重复发放,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3.2 心理扶助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各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开设实践性强、互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建立长期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心理测试分析长效机制,建立贫困学生心理三级网络预警机制,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把贫困大学生心理扶助工作做到实处。
各高校应注重对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疏解和引导,培养贫困学生形成自立自强优秀品质,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贫困大学生不自卑不自弃的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经济贫困现状,正视经济困难,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消费观,树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终将战胜困难的信心。
应当注意的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慎而重之,循序渐进,务必做到长期监测,重点关注,培养贫困大学生战胜眼前困难的决心和信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全社会应该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学校、社会的融合,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1]徐浩岚.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和对策[J]北京: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VOL13,(5):383.
[2]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2008年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北京8所大学的调查[R].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258
[4]金春雷.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分析及教育对策[J].社会纵横,2008(6):45—47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