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爱存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741020)
为了满足生产一线对水土保持专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结合办学实际,确定水土保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改革目标、改革思路、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训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水土保持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途径,使其具有高职特点、专业特色和时代特征,明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思路[1],从而全面推动水土保持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高职院校水土保持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内容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突出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解决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水土保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手段、考核评价体系等的改革,是在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前提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高职特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主体思路下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由于高职水土保持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专门人才,因此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林业院校的水土保持专业那样,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知识必须讲够、讲透,而纯理论研究性的内容可适当删减。这样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时数上也有了新的设计。但如何把握“必需、够用”的尺度,则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具体到水土保持专业,笔者认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教学应包括以下课程内容:政治思想品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与教育、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水土保持法规等基础学科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实践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熟练岗位工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加强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同步,做到边教学边实践。
为了搞好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应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对学科体系大胆做出相应调整,如减少课程门类、删除相关内容、整合相关课程等。与学生认知、理解同步的相关理论课与实践课可以组合在一起,创造融“教、学、做”于一体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边学边做和工学交替结合的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改变以往三段式传统教学的惯例。
根据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本专业从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确定了4个教学模块和1个专业实践模块;在对各专项模块分析中设计出对应课程和对应模块学习结束时学生所要求达到的能力(即取得“三证”),并据此撰写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实用、实效”为原则[3],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其中职业能力教学模块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形式,分阶段完成;素质教育模块的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与职业能力教学模块教学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专业实践模块根据水土保持造林等生产季节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并结合教学实际内容,进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岗前实训、顶岗实习,这是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升华与提炼,主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对职业岗位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分析及实际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坚持适应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生产一线、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应用型和实践型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重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方式方法,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施教学[4]。
依据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工作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教学内容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为了避免各专业课理论知识之间的相互重复,突出精准特色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分解。如将《植物学》、《树木学》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森林植物学》,将《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植物环境学》,将《种苗学》、《治沙造林学》、《林木育种学》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干旱区造林技术》,将《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规划》教学内容整合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将《风沙地貌学》、《治沙原理与技术》、《荒漠化防治与监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等。
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增、删、合、减、综”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增”就是增加能反映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最新技术;“删”就是删去陈旧知识内容和与专业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课程;“合”就是对内容相关、交叉重复面较大的课程进行整合;“减”就是减少理论课的课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腾出时间和空间;“综”就是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实施学分制管理,通过选修课加大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采用多元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课程的课时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弱化理论部分,使“教、学、做”三合一体现在专业改革中,而且以增加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主。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外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如专业课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授课时有的选择现场教学,有的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效果都较好。另外,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设置了各种实践环节的教学,如专业实习、实训、实际操作、实验、讨论、社会调查等。
对水土保持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必需、适度、够用、适用”为原则,对水土保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开发,开发出了与水土保持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实际生产工作任务、行业标准相融通的项目教学内容。
(1)确定必修课程。我院水土保持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15门:《森林植物学》、《水力学》、《测量技术》、《植物环境学》、《水土保持工程制图》、《水资源与水文基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干旱区造林技术》、《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2)确定核心课程。我院水土保持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以下5门:《干旱区造林技术》、《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3)按照水土保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解构与重构新的课程体系,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水保(治沙)站合作,共建《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干旱区造林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技术》、《水土保持监测技术》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已经把《水土保持工程技术》1门课程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
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成立由教学人员、教管人员和企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把握水土保持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王青兰.高职水土保持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50-151.
[2]程洪,李凤,欧阳菊根,等.高职高专水土保持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方略[J].水土保持通报,2003,23(5):88-94.
[3]张德喜,张志远.高职水土保持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J].中国水土保持,2003(9):42-43.
[4]程洪,刘佳丽.高职高专水土保持生态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6(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