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铭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纪检监察审计室,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8年10月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死亡原因排第一位的是自杀,占18.9%。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1]这样的现状迫切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重视生命教育的研究;要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要做好危机干预和自杀防御,让每一名大学生都积极、健康地生活,珍惜生命。
生命是自觉和理性的存在。其自觉的存在即生物性,理性的存在即社会性。生命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2]大学生生命教育即以大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对象,根据大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则,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日益突显的生活、学习、就业、情感等压力,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是大学教育迫在眉睫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意味着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还意味着对其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指引与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价值观,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保护生命的能力;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生命的责任观,善待自己,珍惜别人,有效地预防大学生摧残生命现象的发生,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既然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生命教育,狭义上是对生命本体的教育,即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来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构造,懂得生命的基本特性,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广义上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即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促使其主动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3]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基于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现状和大学生的生命特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生命的存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物质基础。生命存在教育要求重视个人的存在,认识生命的现象,了解生命的规律,领悟生命的境界。高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来讲解生命起源问题,剖析生命的延长、成长、生老病死等现象,促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重视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关注现实中的生命。
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人振奋、豁达、积极向上、富有爱心,成为人生的动力和源泉;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及其意义的否定,甚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4]因此,我们要通过生命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爱惜自己,摒除和克服自卑、不尊重自己、消极颓废等偏差行为和心理,树立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是人高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客体加以认识和改造,使其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主体。也就是人首先具有主体意识,进而上升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自我生命成长的关心,更主要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热情和关注。[5]责任意识是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有无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死亡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意识教育是通过对死亡的了解和体悟,从而增进对生命的欣赏、珍惜、热爱,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敢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减少和预防自杀轻生现象的发生。死亡意识教育可以加深对生命的解读、对生活的理解,从而使人们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大学生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爱人、自爱、不极端,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不盲从;引导大学生确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为自己、家人、社会而努力读书,把握时间,让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引导大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因为一些矛盾、困难和问题就轻易地放弃生命。
青年自杀人数逐年增多,自杀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开展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并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危机,我们应该从危机中学会怎样处理危机和战胜危机。在出现危机面前,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应对态度:一是勇敢面对,学会正确处理危机的方法,妥善处理它;二是放任自流,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不当处理之;三是自伤自毁,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和惨痛的结局。学会正确面对危机和处理危机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亟待关注和解决。自杀是人为造成的,精神因素是导致自杀的直接作用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应该承担起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耐心、细心观察心理有异常的学生,当发现其有自杀倾向时,就必须正确引导、开导、实施自杀预防和干预;开通危机求助热线,即时了解求助者问题的性质,给予支持和抚慰,积极有效地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热线援助、即时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实行定期跟踪、动态管理。密切关注有异常心理的大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预,及时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特殊大学生的谈心工作,及时沟通交流,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动向和需求,对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做好释疑解惑和辅导工作。通过吸取大学生自杀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各类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不是在危机发生和自杀进行当中实施,而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应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建立预防自杀的支持系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大学生精神迷失时,帮助其寻找出一条走出困惑的出路,引导其学会生存、学会自立、学会驱除烦恼。[6]
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在重视生命教育的前提下,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完善人格,又具有专业能力的未来栋梁。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它并不仅仅是指大学四年的阶段性教育,而应该是贯彻其一生的终身教育。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高校任重而道远,但是仅靠高校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家庭的参与和配合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发挥合力作用,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生命教育系统,才能更好地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实效。
[1] 大学校园生命教育调查:近9成有极度心理体验[EB/OL].http://edu.qq.com/a/20081113/000015.htm,2008-11-13.
[2] 杜慧群,刘奇,张新庆.护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02-104.
[3] 韦光明.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71-173.
[4] 黄绣雯.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7):712.
[5] 张勇.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105.
[6] 叶少芳.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对策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522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