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华,吕 志,刘小龙
(1 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006)
广东药学院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文素质教育战略,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人文教育的显著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希望能够为推进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促使主体养成人文精神、获得人文素养的过程。传承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历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社会职责。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首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会引发高等教育的发展危机。正如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教育顾问、美国学者德怀特·艾伦指出的那样:“20世纪,高等教育自发地把如何使学生变得‘聪明’当作了主要目的。当今,知识量已经增加了好几倍。高等教育忙于应付令人头晕目眩的新知识,无暇顾及价值观和道德教育。”[1]在我国,随着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高校一方面面临着适应市场需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挑战;另一方面面临着扩大教学规模、争夺教学资源的现实竞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人才培养上知识化、同质化、功利化、短平快等问题。由此导致高校数量激增而质量下滑,设施改善而人文退化,高楼林立而精神落地,尤其是针对高校人文精神失落、理想价值迷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重科技轻人文、重技能轻精神的指责声不断。
其次,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价值凸显,要求高等教育注重人文精神教育。现代社会出现了四大趋势:一是经济竞争与文化热潮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兴起;二是科学文化与精神文化对人的发展同等重要;三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在当代协同共进;四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国度性并存发展。[2]这四大趋势要求高等教育要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要求我们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作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显然,注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作为培养医药卫生领域从业者的医药院校,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德医术兼备的人才,从而推进全社会医德医风的改善,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人文素质教育尽管属于文化、精神的范畴,但它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学校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更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条件、人才基础和制度前提。为此,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于各个院校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对“最优”和“最理性”的发展战略。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所大学既有校园建设、招生规模、师资水平、专业设置和教学设备等显在的、物质层面可以量化的资源,也有思想精神、文化氛围和学术熏陶等精神层面的潜在的难以量化的资源。借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前者可称为硬实力,后者则为软实力。一般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属于学校软实力建设的范畴,是一种精神、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硬实力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人才保障和制度前提,软实力为硬实力发展提供人文导向、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二者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综合影响。因而,现实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在理念上高度重视软实力的突出功能,理解软硬实力良性互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学校实际,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协调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来体现教育效果。这种特性导致一些高校难以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导致人文素质教育面面俱到而效果欠佳。从现实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要提高人文素质的实效,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一个具体的核心目标,并将核心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子目标,从而真正做到重点突出、落到实处,同时为评价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提供相对稳定的标尺。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结合各个学校实际,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术”素质这一大方向,把这方面具体的人文素质要求提炼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之中,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从而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个着力点和抓手,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特色。
各个高校的历史传承、文化精神、办学思想、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条件和路径方面也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坚持资源意识、系统意识、效率意识和特色意识,紧紧围绕本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充分利用本校现有资源,积极挖掘、开拓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构建综合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广东药学院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文素质教育战略,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取得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成果,现将其经验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广东药学院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当前与长远平衡协调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从做大到做强、从侧重硬实力发展到软硬并重的历程,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从而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才保障和制度前提。
一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规模稳步发展,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2005年到2010年,学校教育经费增长2.42倍,校区建设形成了一校四区协调发展的格局,新增大量仪器设备,新增纸质图书48万册,校园环境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二是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建设得到加强,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从2005年到2010年,学校对学科建设和科研投入总经费增长3.1倍,承担国家级项目增加5倍。三是引进大批优秀人才,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稳步提升,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学校五年间引进各类人才631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156人,博士160人。由此可见,广东药学院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师资力量明显增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硬件设施明显改善,这就为人文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文化建设、精神建设需要遵循与硬实力建设不同的规律。为此,广东药学院及时制定出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文化发展、打造发展特色的发展战略。其中,注重人文素质提升是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主要的举措有:一是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念指引;二是注重校园文化积淀,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价值方向;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学科支撑;五是重视文化阵地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依托平台;六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七是优化校园环境,为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环境熏陶。
广东药学院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注重培养学生“扎根基层”的务实精神、“医道济世”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开放兼容”的合作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而不断打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找到了较好的着力点和平台。实践证明,这些人文素养正逐渐成为广东药学院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扎根基层”的务实精神、“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和“开放兼容”的合作精神成为学生的“比较优势”。学校毕业生在“十一五”期间的就业率达到97.33%,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具有扎根基层、“医道济世”的良好品质。
二是“医道济世”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使得学生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广东省抗击SARS的表彰中,广东药学院毕业生有196人受到表彰。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东省组织抗震救灾防疫队奔赴灾区开展防疫工作,在600多名队员中,有一半是广东药学院的毕业生。
三是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逐渐显现。近五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生学术竞赛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同时,在国际、国家级各类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中获得金牌17枚、银牌24枚、铜牌23枚。
广东药学院注重实现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的协调、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专业课教育教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互动、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的并重、理论引导与实践锻炼的统一,从而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提供系统综合的实现路径。
路径一:大力拓展人文学科与专业,努力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打造医药与人文相互结合的学科基础与发展平台。一是坚持医药与人文紧密结合,不断开拓新的专业与学科。二是在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医药与人文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发挥人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功能,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注重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协同合作,在学生评价指标上坚持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三是夯实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促进人文学科发展。广东药学院开设系列人文教育选修课,举办“教授(博士)论坛”、“药德堂”、“医药文化大讲堂”等专家讲座。[4]2011年6月,广东药学院以人文社科部为平台成立了医药人文研究中心,成为整合各种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路径二:依托人文社科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功能。“廉洁修身”课程特色鲜明,效果良好,某电视台专门到广东药学院录制专题节目,某纪委书记率团到广东药学院考察反腐倡廉工作经验,重点考察了“廉洁修身”教育教学经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承担了教育部专项教改课题,总结广东药学院实践教学经验的专著《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获教育部社科研究中心德育创新成果三等奖。同时,积极开展医药文化研究,夯实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先后申报和主持了“药学职业道德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道德现状与小康社会建设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了《医学伦理学》、《医疗纠纷与法律处理》等专著,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为开展医药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路径三:积极构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努力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
特色之一,积极构建“一二三六十”为框架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新体系,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特色。[5]“一二三六十”的具体内涵是:“一”指树立“一”个理念,即“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开拓创新,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指导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二”指武装“二”支队伍,即用现代化的理念、技术手段和方法武装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这“二”支队伍;“三”指建设“三”个系统,即信息反馈系统、和谐安全维稳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三”个系统,及时把握学生动态,营造和谐安全的氛围和环境;“六”指推进“六”个创新,包括创新观念、创新课堂教学、创新载体、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和创新机制等六个方面内容;“十”指“十大工程”品牌,即打造党旗飘扬工程、修身立德工程、厚德载物工程、学海竞舟工程、素质拓展工程、春风化雨工程、扶困助心工程、和谐校园工程、青春扬帆工程、硕果荟萃工程。
特色之二,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6]广东药学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认真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八个子基地为重点,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初步建成实现医药结合、彰显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为广东药学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广东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品牌。广东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广东药学院黄紫华教授参与的课题“广州大学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研究”荣获一等奖,黄紫华教授主持的“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开拓创新,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与实践”荣获二等奖。此外,广东药学院学生针灸协会,坚持实施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服务群众10万余人,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曾被团中央树立为“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典型”,多次获省、市表彰。
[1] [美]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J].任中棠.等,译.求是学刊,2005,(3):7.
[2] 郑永廷,罗珊.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彰显——努力建设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与精神家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1):1 -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4] 黄紫华,吕志.与时俱进 探索创新——广东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4-35.
[5] 黄紫华.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3):170 -172.
[6] 黄紫华,温斌,罗云星,等.开拓创新实践育人——高等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4):331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