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之窗
论文摘要是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的,不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及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也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准确地记述文献核心内容的短文。它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要求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摘要应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强调的观点,不必列出本学科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得简单重复文章篇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不列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以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略称、代号,不引用参考文献。确需使用缩略语时,应于首次使用时注出其中文全称,无须同时将其英文全称注出,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一般300字左右。
许多作者把摘要写成论文的开头语或把重点放在介绍所讨论问题的必要性上,如“……问题非常重要,本文对此作了探讨”等,这是不正确的。敬请广大作者重视对摘要的规范化写作。
是对论文、期刊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更是科学规范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作者论文中所引观点、资料应悉数在参考文献中注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表明:参考文献越新颖越多,论文、刊物影响因子越高;国外学术刊物平均每篇论文参考文献在30条以上,而我国期刊每篇平均3~5条,这是造成我国期刊及论文的文献计量指标偏低,期刊影响力、竞争力不高,难以进入国际数据库的一项重要原因。
在此,请作者投稿前,务必对写作资料予以反思、检查、补充,把所用观点、所用资料的来源作为参考文献悉数列出,并注意参考文献的格式。为保证文章的新颖性,最好多参考近几年的文献。
第五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定于2012年5月5~8日(星期六~星期二)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会议议题将包括:
1.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伦理学:干细胞研究的转化、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再生医学、基因转移/治疗技术、生物信息库、药物基因组学技术、个性化医学、器官移植和异种移植技术、生殖医学技术、神经科学技术及纳米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以基因为基础的歧视)等。
2.人或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多中心研究的伦理审查问题,研究伦理委员会建设(包括能力建设、认证、SOP制订、管理监督等),安慰剂对照中的伦理问题等。
3.公共卫生伦理学:卫生改革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伦理问题,民营医院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医疗保险中的公正问题、流感大流行、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人权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等。
4.临床伦理学: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同仁医院案例),新生儿救治或放弃治疗的伦理问题,精神病人非自愿住院和治疗的伦理问题,《精神卫生法》(草案)的伦理分析,护理学中的伦理问题等。
5.动物和生态伦理学:狩猎伦理学(青海开放国际狩猎案例),气候变暖的伦理问题等。
6.哲学和文化层面:儒家、佛家与生命伦理学,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等。
据新华网3月22日消息,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22日表示,我国将尽快建立器官捐献体系,并承诺在3~5年内彻底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死囚来获得移植器官的畸形方式。在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总结会上,黄洁夫称,一个全国层面的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正在建立之中,目前试点工作已在全国16个省市展开。他说,取消死囚器官捐献这一承诺,代表了“政府层面的决心”。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进展缓慢,与现有的人体器官捐献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首先是捐献器官分配的公平性无法保证;其次是器官捐献程序繁琐影响公众捐赠意愿;第三,器官捐献无法获得合理补偿。
在国务院2012年的立法计划中,“鼓励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等已被列入《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修订内容。随着全国层面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的建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将逐步成为中国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
(张 茜)
高也陶编著的《临床交流学概论》一书于1989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经作者修改后于2010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的临床交流学专著,吴孟超院士为该书作序。该书分绪论;符号、言语与机体;言语活动;非言语交流;临床交流的背景;临床交流的相互作用;临床交流与病人安全;临床交流的技巧;临床交流的哲学与伦理九章,对临床医患交流的相关问题作阐述。吴孟超院士在序言中说:“本书尽力要从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来建立一个颇具规模的体系,以探索与病人的交流,可谓煞费苦心,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这种努力值得鼓励,毕竟在我国进行这方面研究还不多见,而这样一本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探讨临床交流的书,可能还是第一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对于在当前高技术时代,加强医务人员与病人的联系,促进医疗道德和医疗质量,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一定价值。实际上,我们的临床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所受的教育,一直是欠缺的。因此本书是值得医务工作人员一读的。”
(李恩昌)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我国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二是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卫生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四是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我国传染病疫情总体稳定,慢性病防治不断加强,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在“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9.0‰下降到2011年的12.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网站 (冯世清)
内蒙古自治区于2011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试点省(区)。赤峰市是其首批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地区,其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设在市红十字会。主要工作包括: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和动员;招募并管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对人体器官捐献进行见证;接收政府拨款与社会捐赠,建立并管理人体器官捐献基金;制定救助原则,对困难捐献者家庭实施救助;开展对人体器官捐献者的缅怀、纪念;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协调市级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和市级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开展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是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将推动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项直接挽救生命,造福人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目前,该市红十字会正在着手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相关事宜。
来源:赤峰市红十字会网站 (王 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