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柏栓 李文成
(河南省义马市人民医院,472300)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它是由面神经麻痹引起所支配肌肉瘫痪,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我们主要探讨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季节交替前后气温变化较大时,以冬春季为多,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现把我科2004~2010年间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病例报道如下。
157例病人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天;单侧发病156例(其中左侧121例,右侧35例),双侧发病1例;冬季发病57例,春季发病41例,秋季发病32例,夏季发病27例。
1.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分期治疗的方法,本病临床分三期分治如下。
第一阶段:发展期:发病后7天内。表邪初袭人体,病情继续发展,有表证,如头痛、项强等,要疏风解表,用轻手法揉、叩、扫散面部,拿擦项部5~8min,然后用梅花针轻叩眼周、唇周、面颊、耳后及项部约10~15min。泼尼松5mg,维生素B1片20mg,腺苷钴胺片50mg,地巴唑片40mg,均每日3次,口服。嘱患者回家后用艾条灸患侧翳风穴。
第二阶段:稳定期:发病后7~21天。病情稳定,症状不再加重,正确及时治疗多在此期治愈。用轻中度手法揉、叩、拿、按、扫散面部,拿擦项部5~8min。维生素B1片20mg,腺苷钴胺片50mg,地巴唑片40mg,均每日3次,口服。针灸取患侧丝竹空透攒竹、阳白、地仓透颊车、下关、翳风、合谷、足三里、阳陵泉、风池(双侧)、中脘。每日针灸1次,留针20~30min,翳风穴针上加艾灸。
第三阶段:后遗期:发病21天以后。维生素B1片20mg,腺苷钴胺片50mg,每日3次,口服。手法针灸取穴同前,隔日1次,留针20min,加灸关元、中脘。
2.中药治疗:以三生汤为基础加减:川乌头6g,草乌头6g,白附子10g,当归15g,桃仁6g,红花9g,僵蚕15g,饴糖10g,甘草10g。发展期加防风10g,蚕蜕9g,白芷15g,薄荷15g,独活10g;稳定期加白芷15g,薄荷15g,独活10g,全蝎6g,板蓝根30~60g。日1剂,水煎服。后遗期口服牵正散。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面部表情活动如常人。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有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或症状加重,出现明显的面肌痉挛等。
治疗结果:痊愈148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显效率96.82%。治疗10~30次,多在15~20次左右治愈。
面瘫属中医学“口僻”范畴。中医认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颜面经脉及皮部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篇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现代研究认为,面神经麻痹早期病变为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后致面神经受压和缺血,功能丧失。本法取穴以阳经为主,有激发三阳经经气、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患处血运不畅、经脉失养、弛缓不收的作用。与现代医学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减轻局部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相一致。中西医结合加强功效,缩短病程,加速康复。
本疗法应注意以下情况:①必须除外中枢性面瘫。②必须除外由于肿瘤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本疗法适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简便易行,治愈率高,痛苦小,易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