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兰 郝晓博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466000)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由于发病1周内病情可能会有进展,西医学在临床治疗中认为面瘫急性期因炎性水肿渗出而不宜早期针灸治疗,提倡发病7天后再行针灸治疗为宜。而中医学普遍认为,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治疗是最佳时期,因此应用针灸治疗面瘫时最佳的介入时间一直是临床医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就此,笔者选择了257例急性期(3天以内)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在进行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在发病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行针刺治疗,报道如下。
257例病例均为2008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针灸科门诊病人,均选择初诊为发病3天以内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从发病第3、7、10天开始针刺治疗,依次称为A组、B组、C组。
三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A组86例,男55例,女31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0岁,平均46.53岁;面瘫左侧44例,右侧42例。B组84例,男49例,女3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8岁,平均48.23岁;面瘫左侧39例,右侧45例。C组87例,男50例,女37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0岁,平均42.36岁;面瘫左侧42例,右侧45例。各组患者例数、年龄、性别、面瘫侧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1]中面瘫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神经病学》[2]Bell麻痹的诊断标准。制定如下诊断标准:急性起病,患病前常有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于发病前几天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板滞不适等前驱症状;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向健侧,不能蹙眉、鼓腮、吹气等,进食时有食物滞留颊部或舌前2/3味觉减退。具有上述典型症状者即可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分期标准:急性期为发病1~7天,静止期为发病8~20天,恢复期为发病21~90天。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发病3天内就诊者;年龄在16~80周岁之间;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试验者。
排除标准:Hunt综合征患者;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BS)、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后颅窝病变、脑血管意外、手术、外伤等;面瘫患者原本具有其他严重疾病包括肝、肾、心血管疾病者;双侧面瘫患者;年龄小于16周岁或大于80周岁;发病超过3天。
1.药物治疗。患者就诊时给予西药强的松与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其中强的松按发病头5天每天60mg,分早晚2次服用,第6、7天每天30mg,分早晚2次服用,第8、9天10mg,早起顿服,一共用药9天。
2.针刺治疗。三组患者分别于发病第3、7、10天开始针刺治疗,治疗方法均同下。
取穴:患侧风池、翳风、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健侧合谷。
操作方法:使用0.30×25~40mm华佗牌针灸针。①急性期:面部穴位浅刺,合谷、翳风采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轻刺激。②静止期:地仓透刺颊车、太阳透刺颧髎,余穴采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中度刺激。③恢复期:主穴加足三里,足三里均取双侧。地仓、颊车、太阳、颧髎用透穴法,余穴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中度刺激。每日治疗1次,每周5天,逢周末休息,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观察:观察指标: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闭眼双侧对称,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Ⅰ级;有效: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提高1个级别及以上;无效:额纹及两侧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提高不足1个级别。
疗效及治愈患者疗程比较:A组86例,治愈50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95.3%,疗程平均时间32.54±7.23天;B组84例,治愈44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91.6%,疗程平均时间36.52±8.45天;C组87例,治愈41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89.6%,疗程平均时间40.72±10.64天。
各组疗效经检验:A组、B组、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各组疗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B组、C组的疗程呈递增性变化,说明针刺介入时间越早,疗程越短。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可以发现,面瘫患者尽早进行针刺治疗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以此减少病人的痛苦。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2]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121.
[3]House Jw,Brackmann D 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T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