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临床用药

2012-01-26 09:36宋小明刘兰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11期
关键词:毒副作用儿科成人

宋小明 刘 帆 刘兰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罗坊中心卫生院,338008)

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有较大差别。儿童用药也与成人不同,现浅淡如下。

儿科临床用药的特点与分析

1.儿童为不成熟个体,对药物的体内吸收、分布、排泄与成人相比有显著差异。①透皮吸收药物: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吸收快而多,外用要注意防止透皮吸收中毒,如硼酸、水杨酸等。②口服用药: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全,胃排空时间长,消化液及酶分泌少,胃蠕动差,使药物吸收不规则。如磺胺药可全部吸收,氯霉素吸收慢无规律。③肌肉或皮下给药:可因周围血液循环不足而影响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儿不采用。④静脉给药:吸收最快,药效最可靠,但要考虑体液容量,新生儿总体液比成人相对高(约占80%),因此水溶性药物体液稀释浓度较低。

2.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少,药物结合率就少,在新生儿体内游离的成分就多,药效更强,更易引起药物中毒。如吲哚美辛、水杨酸等与新生儿血浆结合率低,易引起不良反应。新生儿脂肪含量低,使脂溶性药物分布受影响。

3.儿童的药物代谢受其肾功能、肝脏容积大小和各种酶系活动的综合影响。儿童肾功能不及成人,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率较成人低30%~40%,最大肾浓缩力和稀释力亦低。儿童对药物的排泄较成人缓慢,药物的作用会延长。儿童肝功能也不及成人,如氯霉素引起的灰婴综合征、磺胺类药物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都是因为肝功能低下或肝药酶不足引起。因此,儿童与成人差异较大。儿童用药更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使药物既能起到治疗作用又要减少副作用。

儿科用药注意事项

1.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时间及配伍。剂量是影响药物疗效最直接的因素。儿科给药过程中,掌握好适应证,控制好剂型、剂量,如服有肠溶性或控释片时不能压碎服,否则疗效下降、副作用增加。同时给药的时间对减轻药物对机体的刺激性、提高药物本身的疗效亦有重要作用。如一般西药应饭后服用以减少其对胃肠黏膜的刺激性。药物的配伍与药物的疗效息息相关,如维生素C(抗坏血酸钠)静脉注射液pH值5.0~7.0,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如与碱性药物配伍,应该进行分瓶输注,否则作用下降或没有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的毒副作用。任何药物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和绝对有效可言,因为每种药物都存在多种不同的药理作用,而每个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尽相同的,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儿科用药的毒副作用主要有:①恶心、呕吐。②过敏反应。③致畸。④致癌等。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变化,以免由于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讨论

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各方面比较娇嫩,各组织、器官发育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健全,不能把儿童简单当成是成人的缩影,应该更细致全面考虑儿童的体质。因此,在儿科临床用药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状态,要全面掌握相关药物的物理、化学及药理学性质,挑选具有确切疗效、使用安全、毒副反应少、便于儿童使用并且经济适用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等重要器官脏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用时,也应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如雄激素的长期使用会使骨骼闭合过早,四环素引起“四环素牙”,喹诺酮类药物引起骨关节软骨组织损伤,某些中枢抑制药会影响智力发育等。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根据病原菌的种类以及药敏实验的结果使用,对于尚未取得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实验结果又急需使用抗生素时,可根据患儿临床症状、感染部位、发病场所、发病季节、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并结合医师本人用药经验,以及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先给予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一旦获得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马上调整用药方案。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作用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根据儿童各时期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严格掌握儿童用药适应证、禁忌证等,才能安全、合理、有效地治疗患儿的疾病。

猜你喜欢
毒副作用儿科成人
养大成人
成人不自在
中药复方安全性因素的研究分析
圆梦儿科大联合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附子的毒副作用分析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静心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