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火毒”小议

2012-01-26 01:57康金槐康红超董智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1期
关键词:贴膏药膏药红肿

康金槐 康红超 董智星

(康金槐中医诊所,河南 禹州 461600)

传统膏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价廉,应用方便,故其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一部分病人会感觉皮肤瘙痒,甚至出现红肿、水泡等现象,古人谓之为“火毒”;而今之人则谓之“过敏”;然而,笔者通过20多年临床实践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古人所谓的这种“火毒”,非是“过敏”,而是膏药在治疗的过程中正常的药效展现,对于前者“过敏说”而言,笔者称之为“药效说”。为了促进传统膏药的临床广泛使用,使广大患者从“过敏说”的枷锁中早日解脱出来,故撰此文,寄望于医界同道的关注和支持。

1 “过敏说”的危害

贴膏药后所出现的皮肤瘙痒、红肿、水泡等,古人谓之“火毒”,实为药效起作用的标志,然而今人多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过敏”,笔者在网上对“黑膏药过敏”进行搜索,百度就搜到了207000条,谷歌搜到259000条,由此可见“黑膏药过敏”已似乎成为人们的共识。另外,笔者还查阅了不少的医学书籍,有些学者亦称其为 “过敏”。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膏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在临床上本来用膏药治疗效果很好或用膏药就能治好的病人却因此不得不被迫停止治疗。更有甚者,有些病人只要听说“过敏”二字就胆战心惊,不敢再用;就医生而言,由于不明“火毒”之理,从而面对患者的质疑无言以对,轻者对患者致歉以慰藉,重者赔付钱财以应之;加之近年来更有社会上出现的“中医是伪科学”甚至要“消灭中医”等言论的影响,传统膏药已早被视为刁虫小技。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使传统膏药的应用、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2 “火毒”为“药效”,非“过敏”

对于“火毒”一词,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中药药剂学》[1]“去火毒”一段中解释为:“油丹化合后的膏药若直接应用,常对局部产生刺激性,轻则出现红斑,瘙痒,重则发泡溃疡,这种刺激性物质俗称“火毒”。但书中言之甚明,这种“火毒”在加工膏药的过程中是要去掉的,该书对去火毒的过程论述为:“通常将炼成的膏药以细流倾入冷水中,并强烈搅伴,当洗涤水变热时应另换冷水。待冷却凝结成团块,将团块浸于冷水中,少则1d,多则数日,每日更换清水1次,使火毒去净。”既已去净,何来火毒?是书又指出,“所谓火毒,很可能是油在高温时氧化及分解生成的有刺激性的低级分解产物,如酮、醛、低级脂肪酸等,其中一部分能溶于水,化学稳定性差或有挥发性,故经水洗、水浸或长期放置于阴凉处即可除去。”鉴于此,笔者认为,凡是经过严格制成的膏药,是不存在火毒之说的。不仅如此,且不少书籍在论及用药后的这种反应,在处理方法上也是有区别的,有煲贬的,有赞誉的,煲贬者有主张停用的,也有想方设法减轻反应的,而赞誉者则认为是药效的展现,是好现象应当加以肯定和利用。而如今之人则将用药后的这种反应与“过敏”相提并论,视为一体,以至于畏惧,不敢再用膏药,甚至成为阻碍传统膏药向前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笔者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笔者从2005年至2009年,利用5年时间对10000例贴膏药病人进行了严密观查,发现贴膏药出现发瘙痒,红肿水泡的约占40%,单一出现红肿的约占5%,单一出现水泡的只占1%;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部位同时贴同一种膏药则发现,有的部位发痒,有的部位不痒;就一张膏药所覆盖的范围内而言,有上痒下不痒,左痒右不痒的;不同型号的膏药贴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同一个部位,有的有反应,有的则无反应,程度也不一样;就贴膏药发痒时间而言,夏季多见,冬季少见;就具体个人而言,有的初贴时痒,贴过几次后又不痒了,也有初贴时不痒,贴过几次后反而又痒了;就疗效而言,凡出现发痒、红肿、水泡者,疗效会相当好,并可明显缩短治愈的时间。其规律是:有反应比无反应病愈的快,反应重比反应轻病愈的快;就事后处理而言,轻反应(指发痒,肿的)可以提高疗效又无需烦锁处理,只要将膏药揭下,局部洗净,用生姜擦洗或用痱子粉搓抹即可,亦可用其他方法。轻反应对于疾病痊愈有帮助,是应当加以提倡和肯定的;对于重反应,笔者以前的处理方法是局部消毒再加用几天抗菌消炎药物就会使皮肤恢复完好无损,然而这样做还是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本着“消除重反应为患者解除后顾之忧,保护轻反应以提高疗效”的目的,摸索出了“发痒就揭、不痒再贴”的处理反应的“八字”方针,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即变换一下贴法,就可使重反应消失,自2009年至今应用此方针以来,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了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另外,笔者也曾多次试用过抗过敏药物纠正反应,效果均不如意。由此也可逆向证明“过敏说”是不成立的。当然有些膏药在制作过程中不严密,在去火毒的过程中没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用后出现的反应,则另当别论。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所谓古代的“火毒”即为膏药起效的反应,非为“过敏说”,患者可完全不必为传统膏药的这点反应而担忧,也不必为那些错误说法所困惑。

3 “药效说”的理论基础

上述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药效说”的正确和“过敏说”的错误,然其理论基础是什么,现笔者略抒管见:《实用中医内科大膏药手册》[2]中指出:“内科大膏药治病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靠‘拨’、‘截’、‘通’、‘调’四字。凡病所集聚之处,‘拨’之则病邪能出,免除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可见,“拔”是膏药最主要的功能,这里的“拔病外出”不正是“药效说”的基础吗?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实践,笔者认为,“药效说“的理论基础,正是膏药的这种“拔病外出”的作用, “拔”之则病邪出,这里的病邪,可理解为风、寒、湿等等,这些病邪也正是颈肩腰腿痛致病的主要原因,正是膏药“拔”的功能发挥了作用,病邪由内而外,由里出表,故发痒、红肿、出水泡,是好转的征象,同时还避免了病邪深入内陷而加重。

4 结 论

综上所述,贴膏药过程中出现的瘙痒、红肿、水泡等古人所谓的“火毒”,是药效起作用的标志,非为过敏,其理论基础是膏药外拔病邪的反应。同时,“药效说”还有着巨大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效益。“药效说”的确立可以促使亿万人对膏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重新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为传统膏药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可以为国家节省研究去“火毒”、去“过敏”所花费的大量研究经费和人力,同时,“药效说”的确立,在促进膏药发展的同时,亦可促进中医治疗疾病方式的多样化,膏药治疗疾病的发展,也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药材资源。所以,应用膏药治疗疾病完全可行,古人所谓的贴膏药后出现的“火毒”,笔者认为,为药物起效的标志,非为过敏。

[1]陈骏骐.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中药药剂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87.

[2]乐依士.实用中医内科大膏药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

猜你喜欢
贴膏药膏药红肿
小膏药,大学问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撕膏药避免疼痛小妙招
使用止痛膏药有讲究
茶籽油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术后肌注黄体酮局部红肿及硬结的预防效果观察
贴膏药的讲究你知道吗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躲避蚊子有方法
贴膏药不能只贴痛点
贴膏药不能只贴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