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100例疗效观察

2012-01-26 07:38白奇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期
关键词:方用胃痛胃脘

白奇连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 033200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常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上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现代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按中医内科学的胃痛范畴辨证施治。

胃痛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皆能发病,男女老少均可罹患,而且病程长、易复发,对健康影响甚大,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笔者多年来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不同证型的胃痛患者,疗效甚好,现将临床上收集的100例 (本组资料不包括肿瘤及其他属于外科疾病范畴的病变)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25-70岁,病程最长者18年,最短者10天左右。其中门诊92例,住院8例,治疗前均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为急性胃炎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胆汁返流性胃炎8例,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23例。本组病例按中医胃痛辨证,分为七个证型[1]:即寒邪客胃证(20例),饮食伤胃证 (20例),肝气犯胃证 (17例),湿热中阻证 (14例),瘀血停胃证 (9例),胃阴亏耗证 (5例),脾胃虚寒证 (15例)。全部病例均为屡服西药效果欠佳或愈后易复发者。

2 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2.1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2.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2.3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2.4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2.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3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证候,谴方用药则不同。

3.1 寒邪客胃证 (20例) 多因感受寒邪,或贪食生冷,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所致。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用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5g、吴茱萸12g、香附12g、乌药10g、陈皮10g、木香10g。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3.2 饮食伤胃证 (20例) 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味腐臭,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加减。山楂30g、神曲2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5g、陈皮10g、连翘10g。

3.3 肝气犯胃证 (17例) 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所致。证见胃脘胀满疼痛,痛连两胁,每遇烦恼则疼痛发作或加重,胸闷嗳气,喜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炒白术10g、炒白芍20g、炒苡仁15g、百合15g、法半夏6g、炒枳壳10g、香附6g、炙甘草5g。

3.4 湿热中阻证 (14例) 多由五味过极,嗜食肥甘厚腻,辛辣无度,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胃气痞阻。证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胸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减。黄连12g、栀子12g、制半夏10g、茯苓12g、草豆蔻10g、陈皮10g、甘草6g。

3.5 瘀血停胃证 (9例) 多由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而致胃络血瘀。临床常见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宜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15 g、五灵脂15 g、丹参12 g、檀香6 g、砂仁10 g。

3.6 胃阴亏耗证 (5例) 多由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而致。证见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0g、玉竹15g、白芍20g、法半夏6g、百合15g、生地10g、莱菔子15g、炙干草5g。若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配用左金丸以制酸。

3.7 脾胃虚寒证 (15例) 多因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临床多见胃痛隐隐,缠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20g、桂枝10g、炒白芍20g、生姜10g、炙甘草10g、饴糖30g(冲)、法半夏6g、陈皮6g、炒白术10g。

4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4.2 结果 治愈58例,占58%,开始显效时间3-15天,平均7天;好转:34例,占34%;未愈:患者不坚持服药8例,占8%,总有效率92%。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40岁,司机。2006年3月就诊,间断性胃脘部疼痛5年余,发作时呈典型的饥饿性疼痛,进食后缓解,每当疼痛时服用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等药物后,略有好转,但经常反复。此次因生气后犯病,疼痛较为剧烈,故来我院就诊。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3]。患者胃脘部疼痛,连及两胁及后背,空腹为甚,烧心泛酸,口苦,查其舌红,苔薄白,脉细弦。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胃不和,夹有湿热。治当疏肝和胃,兼以清化。方拟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及剂量如下:柴胡12g、炒白术10g、炒白芍20g、法半夏6g、炒苡仁15g、黄芩10g、仙鹤草15g、炒枳壳10g、佛手5g、炒谷麦芽各15g、白及12g,共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半小时服;另用中成药和胃胶囊4粒/次,3次/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疼痛消失,烧心明显减轻,轻微腹胀,神疲乏力,舌质转为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湿热已化,改用补益脾胃为主,方用:太子参10g、炒白术10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炒苡仁15g、煅乌贼骨15g、白及10g、贝母6g、炒谷麦芽各15g,14剂,中成药同前。三个月后进行胃镜复查,溃疡已愈合。为巩固疗效,患者要求再服5剂,并嘱其注意饮食,控制情绪,戒烟酒,慎起居。一年以后随访,再未复发。

6 讨论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寒等引发,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起病之初,多为实证,病因、病变脏腑较单一,后期脾胃虚弱,多为虚证。但由于多种病因往往相互作用,累及多个脏腑,或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或由寒化热,寒热错杂;或气滞而致血瘀,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亦可发生吐血、便血,呕吐、反胃、噎膈等变证,临证注意辨别。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但应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实证者应区别寒凝、气滞、食积、热郁、血瘀,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变涉及肝、脾、胃三脏,治疗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剂量也要因人因病制宜,切记重剂恣投,同时注意精神调养和适宜的饮食调护,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一般而言,若能坚持以正规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予以治疗,大多数会收到满意效果。笔者通过1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认为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复发率低,远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新世纪第二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5:190-192.

[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403.

猜你喜欢
方用胃痛胃脘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