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蓉
湖南省财贸医院,湖南长沙 410005
本院从2008年2月~2011年1月期间共对108例患者实施了外周深静脉置管,其中有23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级别的静脉炎,现将临床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本院工共对108例患者实施了外周深静脉置管,其中有23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实施头静脉置管的患者有50例,发生静脉炎的患者有16例;实施贵要静脉置管的患者有58例,发生静脉炎的患者有5例;实施前臂后静脉穿刺的2例,发生静脉炎的患者有2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0例;年纪处于18~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6岁。静脉炎的分级情况见表1。
表1 静脉炎分类情况一览表(d)
所有患者都是对其贵要静脉或者上肢头静脉进行外周深静脉置管,均使用巴德4Fr管型,当患者手臂向外伸展时预先定好的穿刺点到患者右部胸锁关节的长度再加上2cm为置管进入患者静脉的深度。
所有数据都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置管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与置管穿刺的部位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对患者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导致静脉炎的几率要远远低于头静脉置管,前臂后静脉穿刺导致静脉炎的几率又高于头静脉,这主要是此静脉上行穿过肘关节内侧骨突处,从而导致导管的活动空间较小,极容易摩擦损伤患者的血管壁,最终致使其患上静脉炎[1]。
外周深静脉置管导致的血栓性静脉炎都是没有细菌的。通常情况下和外周深静脉置管相关联的感染都是因为患者皮肤表面上的正常式细菌引发的,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皮肤表面的真菌感染和葡萄球菌感染。由此可见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对于是否发生静脉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外周深静脉置管一般都是置入患者的上腔静脉,但有时因为导管在置入时发生困难或导管脱落出来,此时就要剪短导管,致使导管的前端末梢置入患者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此种置入对于没有刺激性的药液输入是完全没有任何影响的,但是如果输入的是具有高强度刺激性的抗生素,则极易导致患者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有医学专家指出:对患者的贵要静脉实施穿刺成功率较低。因此在运用导管对静脉进行穿刺时一定要考虑病人所采用的体位。通常情况下,穿刺前要十分精准的测量需要的长度,并让病人的上身升高45~90°,病人的头部侧向置入部位的侧肢体,下颌最大限度接近肩膀,以防止插管错误进入颈外静脉[2]。在对患者实施外周深静脉置管之后一定要使用常用的X线确认导管前端末梢的位置。
插管24h之后一定要更换粘贴敷料,此后须冬天每星期更换1次透明贴膜,夏天每星期更换2次透明贴膜,每个星期最少还要对患者更换1次肝素帽,更换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细菌的进入。
置管成功过后24h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性热敷3~5h。对于一级和二级之间的置管静脉炎患者可运用百多邦沿着患者静脉置管方向9~14cm的范围给予涂查并轻微按摩,每天2次,2h后症状会基本消失。对于二级到三级之间的置管静脉炎患者,不但要运用上述方法护理,还应在患者的插管处以下段实施静脉穿刺,并运用3~5mg德沙美松配合50mL生理盐水进行维持,每次3~4h,每天1次。临床实践研究发现:维持1d后患者的疼痛感大幅减轻;维持2~4d后,血栓性静脉炎的症状完全消失,疗效良好,有效率达到100%。经过这样处理的三级静脉炎患者,有3例患者按照原定计划撤掉导管,但仍有2例患者带着导管,使用情况正常。4例置管前部尖锐末梢位于锁骨下静脉的急性白血病病人,在进行化疗之后腹部出现局部性胀痛,输液时更加严重,其中2例患者因此撤掉置管,另外2例患者从外部撤掉导管2~4cm后继续在患者静脉内留置插管,以此输入非刺激性液体和血液,直到患者出院为止。1例四级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原发病为重型再障I型,对此患者及时拔掉插管,运用相关抗生素治疗后,局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外周深静脉置管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可能是患者的个人因素,药物因素,又可能与置管的部位、患者的体位、置管的选材、插管的操作技术以及护理技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广大护理人员应运用专业知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析致病原因,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此减轻置管静脉炎患者的痛苦。
[1]李新萍.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11):98-99.
[2]魏志华.PICC置管并发症的内在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2010(1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