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平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天津 300120)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亦为难治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同时伴有胸闷气短咳嗽,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属中医学“哮证”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病因为内有伏痰,复感外邪引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使气道不通。笔者临床多以喘发时治肺、喘止时调脾胃治疗哮喘,现举例分析如下。
李某,男性,48岁,2010年10月6日初诊。主诉喘促、喉间哮鸣音、咳嗽、咯痰 10d,哮喘病史20余年。症见喘促、咳嗽、咯白色痰量多、纳少、神疲乏力、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腻脉滑等。查体神清,精神差,BP:120/80mmHg。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心率72次/min,律齐,双下肢无水肿。中医诊断为哮证,证属脾胃虚弱、痰湿蕴肺,治以健脾和胃、祛痰平喘:太子参、白芍、茯苓各15g,白术、砂仁、半夏、陈皮、桔梗、杏仁、苏子、白芥子、白果、款冬花、焦神曲、焦麦芽、生甘草各 10g,穿山龙 20g,7剂水煎服,日 2次。7d后复诊诉喘促、咳嗽明显减轻,咯少量白痰,纳食增加,大便已基本成形。上方继服7剂。7d后复诊患者基本无喘促,偶咳无痰,纳可,二便可,舌淡苔白脉弱。治以健脾益气止咳: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扁豆各 15g,白术、生甘草、陈皮、桔梗、杏仁各10g。坚持服药调理,随访半年未复发。
《症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明确指出其致病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因此哮喘的根本在于脾虚不能运化津液。临床对于哮喘急性发作期除用麻黄、杏仁、桑白皮、生石膏等同时加入茯苓、白术等健脾之品以健脾,同时应让患者避风寒、调情志、忌辛辣、注意保暖。哮喘缓解期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乏力少气、吐痰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常用补脾益气、燥湿化痰。因此,笔者临床上用培土生金之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方用健脾益气汤(黄芪、防风、白术、茯苓、党参、陈皮、半夏、生甘草、山药、白扁豆),可使脾健痰消,哮喘的宿根得以消散,发作次数减少,同时注重饮食调理脾胃。现代医学认为,哮喘和免疫、过敏、炎症有关。研究表明,穿山龙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白芍对免疫应答有调节作用,对炎症模型有显著抑制作用;生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过敏,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的黏膜;苦参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生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脾虚运化失常之人,常会导致饮食停滞、积湿成痰、痰伏于体内,“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1]。现代医学认为[2],哮喘的发病主要与过敏有关。临床观察体会,过敏体质是肺脾气虚、宗气不足、气机失调所形成,宗气的功能是上出息道以推动呼吸,贯注血脉以推动血行,肺脾是化生宗气之源,宗气不足可形成过敏性体质。“哮喘难治愈,只因痰与瘀”,“哮证扶正应以扶脾为先”,调理阴阳平衡,恢复脏腑正常的功能,应以补脾益气为主,使痰湿不能内生,外邪不得侵扰,宿根得以消除,消除得以平息。因此,临床上用培土生金之法,可使脾健痰消,哮喘的宿根得以消散,发作次数减少。健脾益气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自古有之。朱丹溪云:“治痰先治气。”张景岳说:“善治痰者,能使之不生,方为补天之手。”因此,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应从化体内伏痰而祛除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和扶助正气、调理机体机能、抗御外邪侵袭而抑制哮喘发作两方面着手。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哮喘发作时攻邪治标,分别寒热;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从脾胃论治,在祛邪的基础上固本培元疗效显著,特别是在预防哮喘发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突出,还可使患者肺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应用该治疗方法使得肺脾得养、脾气健运、肺气得充、津液输布正常则痰无以生,“宿根”无存则喘无以发。
笔者临床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用健脾化湿祛痰法,用补中益气汤和二陈汤加减,同时注重饮食、调理脾胃,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取得很好疗效。
[1]高东峰.三子二陈汤化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7,22(7):22-23.
[2]王有奎.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与治疗[J].山西中医,2010,26(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