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强,甘世书,孙继霖,吴照柏,蒋琼星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41001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西藏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冯 强1,甘世书1,孙继霖1,吴照柏1,蒋琼星2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41001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阐述西藏荒漠化现状与危害,分析西藏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西藏;荒漠化;现状;防治措施
目前,全世界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受到荒漠化侵蚀,每年由于荒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20多亿美元,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西藏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众多大江、巨川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和“生态源”之称,是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其生态环境的好转或恶化都将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因此,加强西藏自治区荒漠化治理,进一步改善西藏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2011年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截至2009年底,西藏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 43.27 万 km2,比 2004 年减少了 789 km2[2]。
西藏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藏北—藏西北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朋曲流域亚湿润干旱区,雅鲁藏布江中段流域亚湿润干旱区,藏东金沙江干热河谷干旱亚湿润干旱区。其中藏北、藏西北是西藏荒漠化分布最主要的区域。
荒漠化是西藏高原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西藏荒漠化的危害形式主要是沙害。
荒漠化损害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全区共有740多个行政村的建筑受到风沙危害,一些居民点甚至包括县城不得不因此而搬迁。如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的仲巴县城,自1963年以来,在近40年的时间里曾3次搬迁县城。据统计,全区遭受严重风沙危害的水渠总长达193.2 km,占现有水渠总长度的5.2%。受严重沙害的公路路段总长达522.3 km,占全区公路里程的2.3%。贡嘎机场由于频繁的风沙活动引起的沙尘天气造成飞机停飞、返航屡有发生[3]。
荒漠化促进土壤沙化,降低土壤肥力。荒漠化土地的形成过程中,风沙蚕食可利用耕地、草地,特别是沙丘的前移与入侵,使河谷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缩小。风蚀作用使土壤层变薄,细粒物质被风吹走,土壤质地粗化,结构破坏,有机质大量损失,土壤质量下降。据中国科学院原沙漠研究所调查,风沙最严重的日喀则地区,年最大风蚀深度可达8~10 cm,损失有机质可达 1 330.5 kg/hm2[3]。
在藏北高原南部风沙危害尤为突出,处于裸露和半裸露状态的大面积沙化土地,缺乏植被保护,陆面浅层含水量减少,在风季极易发生沙尘天气,并在大气环流带动下影响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以那曲地区班戈县的巴木错附近地区为例,大风季节时风速高达40 m/s以上,扬起的漫天沙尘高达100~150 m,遮天蔽日,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并造成人畜伤害和财产损失[3]。
西藏每年由风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8.6亿元。其中:危害农牧业等损失每年约8.2亿多元,造成农牧民年人均收入减少约400元;危害建筑物、生活、水利及交通设施等损失每年约0.4亿元。按间接损失一般至少为直接损失的3倍计,沙害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年总计高达34.4亿元[4]。
西藏全区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400 mm以下,长期干旱缺水、阳光曝晒,使地表的植被不断减少,形成裸露的土地,为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沙源。风力侵蚀又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西藏大风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尤以2到4月最多,而这一时期降水量也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0% ~20%,处于半裸露或裸露状态的地面,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常年处于干燥、松散状态,频繁的大风天气刮走表土,造成风蚀、风积,极易发生沙害,形成荒漠化[5]。
藏西北地区荒漠化形势最为严峻,且大多为冻融荒漠化。该地区寒冷和大风气候为荒漠化的扩展提供了条件。寒冷使土地生产力低下,植被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大风天气又使之更为加剧。据该区域的狮泉河、改则和普兰气象资料分析,该区域年均气温均在5℃以下,虽近5年来升温0.44℃,仍属于高寒干旱地区;全年平均风速在2.5 m/s以上,且近5年仍呈增加趋势[4]。藏西北地区气温持续变暖,是其冻融荒漠化形成的内在因素。加之近年来鼠害频发,破坏草场,使得植被密度降低,大量的鼠洞破坏草根和土壤层结构,提高了浅层地温,使多年冻土上限下移,加速了该区域冻融荒漠化的发展。另外,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资源利用,也会加速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国家重视西藏生态建设,不断加大对西藏生态建设的投资和支持力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完成了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土地沙漠化防治规划、西藏江当沙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规划、西藏阿里狮泉河镇沙化防治规划等荒漠化防治、建设规划。正在实施的生态建设项目也在有序地进行之中,其中有山南地区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工程、藏东南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宜林荒山造林工程、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等一系列生态防护措施。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增加了林地和草场的面积,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有效遏制了荒漠化的快速扩张。
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预防荒漠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的实施,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林草植被增加。同时政府引导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液化汽、电能等替代能源的推广使用,大大减少了薪材的消耗,现今“一江两河”重点区域农村使用薪材数量较2004年下降30%左右,有效预防了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老百姓植树造林的热情,对促进荒漠化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藏荒漠化面积持续扩大的态势正在减缓,与2004年的第三次监测结果相对比,年均荒漠化面积减少1.58万hm2,扩展速率为-0.04%。从区位情况分析,“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荒漠化面积大幅减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应予以巩固,藏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仍有扩展态势,应加大防治力度[4]。
目前,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改善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防治荒漠化的各种工程等一系列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抓住机遇,合理布局,建立严格的项目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改善西藏生态环境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开展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促进西藏生态环境的改善。
西藏荒漠化土地分布广,自然环境复杂,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形成多种荒漠化类型。对于西藏荒漠化的防治,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与防治经验,如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化学固沙、旱地节水、退化地开发、修筑水利设施、营造防风固沙林、建设农田林网等措施,进行成效评估研究,优选出适应当地气候、水利情况和荒漠化类型的措施,综合防治。另外,根据西藏荒漠化面积以冻融荒漠化所占比例最高并且难防治的特点,切实增加冻融荒漠化防治的科研投入,对于防治的瓶颈问题,要组织科研单位联合高等院校开展专题研究,尽快提出防治技术模式,开展试点应用。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逐级下达落实推广最新的科研成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完善冻融荒漠化的防治技术和措施。
保护草地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建立和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草原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解决牧民因牲畜量减少而收入减少的问题,从而达到畜草平衡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引导农牧民转变以往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草原长远发展;其次也有利于提高农牧民保护草原的生态意识,调动其保护与建设草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保护草原植被拥有庞大群众基础。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既能做到保护草原生态植被,又可以保证农牧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前预防和保护现有草地资源最有力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并与荒漠化治理项目相结合,是防治西藏荒漠化的强有力保障。
对于藏西北冻融荒漠化地区,应尽量避免在冻土区开发建设,需在冻土区施工的,要遵循冻土区工程建筑设计原则,施工过后要及时恢复原生态面貌,保护冻土环境。对于西藏高寒地区还要加强鼠害防治,保护当地鼠类天敌,在冬春季节统一组织投放毒饵,形成连片治理,保护草地植被。在一些小面积的治理中,可以采用简单机械的捕鼠器捕鼠;利用生态方法、生物灭鼠剂和物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防治鼠害。目前,我国鼠害防治研究成果较多,但成果转化应用相对较少。在灭鼠工作中,要注重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应用,及时推广灭鼠技术,消除鼠害影响,改良和建设草原,恢复草原的生态调节能力。
西藏风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应继续鼓励农牧民使用太阳能、风能,提倡使用节柴灶、节煤灶等节能设备。加大对农村地区沼气池建设和利用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物质气化等小型能源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能源供应状况,进一步减少对薪柴的使用。
[1]郭学斌,郑智礼,梁守伦,等.山西北部荒漠化防治配套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32.
[2]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11-01-05(01).
[3]钟祥浩,王小丹,刘淑珍,等.西藏高原生态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8-156.
[4]西藏自治区林业局.西藏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R].2010.
[5]邹学勇,董光荣,李森,等.西藏荒漠化及其防治战略[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1):17 -24.
[6]秦大河.气候变化与荒漠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6-41.
[7]石玉林,任阵海,雷志栋,等.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土地荒漠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8-238.
[8]郑度.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94-304.
[9]王周琼,李述刚,程心俊,等.有机无机复合与荒漠化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43.
[10]陈广庭.沙害防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1]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西藏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Status Quo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ibet
FENG Qiang1,GAN Shishu1,SUN Jilin1,WU Zhaobai1,JIANG Qiongxing2
(1.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Abstyact:In this paper,we explained status quo and damage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ibet,then analyzed its forming causes,and som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ibet;desertification;status quo;control measures
S 156.5
B
1003—6075(2012)01—0018—03
2011—11—28
冯强(1986—),男,内蒙古巴盟人,助工,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