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诊治进展

2012-01-25 20:22刘中华张启明徐志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汤加减证候中医药

刘中华,张启明,骆 真,徐志锐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RL)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短期发作的非生理性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睡眠(EDS),部分病人伴猝倒症、睡瘫症和入睡性幻觉,即“发作性睡病四联症”,60% ~80% 的患者有夜间睡眠紊乱症状[1]。

本病发病率各地报道不一,性别差异不明显,常在青少年期起病并持续终生[2]。根据症状表现其病大致属于中医学“嗜卧”、“多寐”、“善眠”、“饭醉”、“嗜睡”、“昏厥”、“多睡”、“多卧”等范畴。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诊治发作性睡病的进展做一综述。

1 资料来源

1.1 纳入标准

以“发作性睡病”、“中医药”、“中医”、“中药”、“嗜睡症”、“嗜眠”、“嗜睡”、“多寐”、“嗜卧”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检索近32年的相关文献579篇。

1.2 排除标准

①重大疾病等并发症,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作期的文献报道等;②西医西药参与治疗的文献;③没有明确诊断为“发作性睡病”的文献;④综述类文献;⑤针灸推拿类文献报道,按照排除标准剔除重复文献,最后得到75篇文献。

2 诊断

2.1 诊断标准

目前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还存在争议[3],使用最多的诊断标准是国际ICSD的诊断标准:(1)主诉过多地出现睡眠或者肌张力突然降低;(2)白昼反复磕睡,几乎每天均出现自发性的睡眠,且连续发生3个月以上;(3)伴随发生强烈的情感性肌紧张,突然肌张力丧失;(4)伴随其他特征:①睡眠麻痹;②入睡幻觉;③猝倒;④主要睡眠发作分析。(5)多导睡眠图检查可见以下1项或者1项以上:①睡眠潜伏时间在10min以下;②REM睡眠潜伏时间在20min以下;③SM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在5min以下;④2次或者2次以上的睡眠开始时间在REM期;(5)用 HLA判断,DR2可有阳性所见;(6)从症状学上不能说明存在内科疾病或者精神医学方面的障碍;(7)即便存在其他睡眠障碍,也不能说明产生症状的主要原因,如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或者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最低诊断标准:(2)+(3)(1)+(4)+(5)+(7)。

2.2 鉴别诊断

本病通常需要和以下疾病相鉴别:(1)昏厥[4]:昏厥是短暂的一过性意识丧失,多伴有头晕、无力、恶心、眼前发黑等短暂的先兆症状,继而意识丧失而昏倒。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面色苍白、冷汗等,多持续数分钟;(2)胰岛细胞瘤[4]:胰岛细胞瘤多与血糖水平有关,难以唤醒、腱反射亢进甚至出现病理体征;(3)Kleine-Levin氏综合征:亦称嗜睡-贪食综合征。除发作性嗜睡外尚有贪食症状,而且在进食过程中一般不会有睡眠症状的发生;(4)癫痫失神发作[5、65]:二者区别是能否被唤醒和 EEG描记有痫样放电事实。发作性睡病常伴有幻觉,醒后能完全回忆发作经过;(5)原发性睡眠增多症(diopatnicltypersomnia)[4]:日间瞌睡可以自我控制,一旦入睡24 h内睡眠均可以超过10h,多有家族史;(6)与相关的睡眠疾病相鉴别:如真性多眠症、觉醒不全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周期性嗜睡症等;(7)与引起睡眠的疾病相鉴别:如颅内右颞叶囊肿[7]、重症肌无力[8]、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意识障碍、腓肠肌痉挛、神经肌肉障碍、前庭功能障碍、睡眠麻痹等;(8)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引起的情感脱力样发作相鉴别。

2.3 症状证候分布[2、43]

白文等进行中医证候学观察研究发现,8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发作性睡病的核心症状包括发作性嗜睡(88例)、肌无力(73例)、睡眠幻觉(29例)、睡瘫(27例),其主要证候类型为脾虚湿困(53例),其他证型为湿热困脾(9例)、脾虚肝旺(8例)、脾肾阳虚(4例)、痰浊蒙窍(6例)、瘀阻脑窍(4例)、胆热痰扰(5例)。早发型患者以脾虚湿困证为主(83.6%),晚发型患者仅有2例为脾虚湿困证,而脾肾阳虚证、瘀阻脑窍证构成无显著差异。

3 病因病机

西医对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明确,中医对本病主要从3个方面加以认识。

3.1 从脏腑阴阳辨证

本病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实邪干扰和正气不足,神气失养),脏腑涉及心、脾、肾、髓海和肝胆、肺等。湿困脾阳,蕴而化热,湿热交蒸上蒙清窍,内扰肝胆;脾阳虚衰累计于肾,致脾肾阳虚;髓海不足、气滞血瘀等皆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另外茶癖或饮食不节也易伤阳停湿[25]。

3.2 营卫之气出入阴阳

睡眠与清醒决定于卫气的出入运行和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卫气出于阴则清醒,入于阴则睡眠。因此,凡能影响卫气出入阴阳的因素皆可以导致睡眠障碍,如肥胖湿重、气血衰少等均可导致嗜睡[9]。

3.3 诱发因素[10-13]

情志刺激剂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有机磷农药中毒、异烟肼、病毒性脑炎、剧烈的情绪波动及体育活动等都可诱发本病。

4 治疗

4.1 辨证论治

4.1.1 实证 ①湿邪困脾证[14-15]:伴头昏身重、脘痞纳呆或恶心欲吐、口黏而干或大便溏薄,苔白腻或厚、舌淡或暗红、脉缓或濡,宜藿朴夏苓汤等加减;若湿聚生痰、痰涎壅盛改用二陈汤加味;痰热交阻宜黄连温胆汤加减,湿热中阻宜甘露消毒丹加减;②瘀血停滞[17]:伴面色淡白、舌暗红或青紫或鲜红、脉沉涩或沉迟,宜通窍活血汤加减;③肝胆实热[18]:伴精神昏愦、胸胁满闷、口苦口干或痰多、苔黄、舌边红、脉弦数或弦滑,宜蒿芩清胆汤加减;④营卫不和[19]:伴食后嗜睡、头晕目眩、面色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时或发热、自汗,舌淡红苔白而微腻、脉濡缓,宜桂枝加桂汤;⑤心阳不振[20]:伴头昏不清、生气后加重,舌淡白苔薄黄,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⑥热入血室[21]:伴耳聋、头痛头昏、两目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舌红苔白、脉弦滑略数,宜小柴胡汤加味;⑦肺热窍闭[22]:伴头痛以眉心前额为着、鼻塞流清涕或黄稠、痰黄、舌尖红苔薄黄或腻,治宜苍耳子散加减或藿胆丸加减。

4.1.2 虚证 ①脾气虚证[22、23]:伴四肢乏力、脘腹胀满、食入则精神昏昧、语声低微或食少便溏、苔白质淡、脉细缓或沉细弱香砂六君子汤或人参养营汤加减;②脾阳虚证[15、24]:伴神疲食少、懒言易汗、畏寒肢冷、舌淡、脉弱理中丸或大建中汤加减;③心脾两虚[14]:伴心神恍惚、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呆、乏力或盗汗、怯寒、虚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缓归脾汤加减;④肾气虚弱[14]:伴腰膝酸软,精神疲惫,少腹拘急、小便清长、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肾气丸加减;阴虚左归丸加减;阳虚,右归丸加减;⑤脾肾阳虚[25]:伴脾阳虚症状和肾阳虚症状附子理中汤或右归饮加减;⑥脾虚肝郁[25][27]:伴月经量多,色紫有块、腰重痛、白带多、咳吐浊痰、头晕头痛或胃脘嘈杂、神疲面晦、记忆力差、便干溲黄,舌淡红、苔白厚而腻,宜完带汤加减或逍遥散加味;⑦暑湿伤气[14]:伴四肢困倦、纳呆胸满、身热自汗、头痛、口渴、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脾胃论》清暑益气汤加减;⑧阴虚血燥[26]:伴大便秘结,舌淡红瘦瘪、脉沉实稍数,宜通幽汤加减。

4.2 辨病论治

这类文献治疗此种疾病是以自拟方为主,辨证加入相应方剂或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辨病选方主要考虑祛痰化湿醒脾开窍为主,如柴茂山[28]自拟升清醒脑汤(葛根、菊花、升麻、柴胡、丹参、川芎、藿香、薄荷、石菖蒲);王卫平[29]的泽泻汤加味(泽泻、白术、远志、石菖蒲、茯苓、桂枝、川芎、枳实,升麻);易献春[31]等四君子汤合温胆汤;郭慧敏[32]等自拟清醒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石菖蒲、郁金);宋宪源[33]等加味生枣仁散,高呈营[34]等自拟醒脾汤(黄芩、陈皮、半夏、藿香、竹茹、甘草、柴胡、茯苓、白术、石菖蒲、郁金)。部分文献兼顾肾阳,如田立军[30]的温肾开窍法,方选肾气丸加味;崔瑞林等[35]的醒脾开窍汤(藿香、半夏、茯苓、草蔻杏仁、石菖蒲、桂枝、干姜、仙灵脾、苍术、厚朴、甘草);尤可[36]等自拟醒神汤(熟地黄、菟丝子、鹿角(烊化)、炮附子(先煎)、桂枝、炒白术、茯苓、炒山药、肉豆蔻、陈皮、石菖蒲、郁金、升麻)。

柴茂山[28]辨病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46例,近期疗效(3个月):痊愈118例占80.82%,有效18例占12.33%,无效 10例占 6.85%,总有效率为93.15%;远期疗效(1年):对136例有效患者随访1年,133例未复发占 97.79%。王卫平[29]用泽泻汤加味治疗发作性睡病18例,痊愈12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8.9%。田立军[30]治疗发作性睡病 32例,痊愈 21例占 65.6%,有效 9例占28.1%,无效2例占6.3%,总有效率93.7%。易献春[31]等用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发作性睡病35例3个月后,显效20例占57.1%,有效7例占20.0%,无效8例占22.8%。郭慧敏[32]等用自拟清醒汤治疗发作性睡病,12例全部治愈。宋宪源[33]等用加味生枣仁散结合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8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8.9%,除髓海不足型外其余各型疗效均满意。高呈营[34]等用自拟醒脾汤治疗发作性睡病16例均痊愈。崔瑞林等[35]用醒脾开窍汤治疗发作性睡病效佳。尤可[36]等用自拟醒神汤治疗10例,随访6个月8例未复发,2例分别于3个月和5个月后复发,但症状较前为轻,分别继服12剂和15剂即恢复正常。

4.3 专方治疗

有文献报道,青黛具有清头明目的功效[21],菖蒲醒脑治疗多寐[37],白芥子乃祛痰良药[38],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此类药可以提高疗效。镇心醒睡益智方[39](远志、益智仁、菖蒲)治疗 14例,痊愈 7例,显效2例,有效 3例,无效 2例。用醒脑解寐汤[40](冰片冲服、益智仁、葛根、川芎、远志、菖蒲、茯苓、红花、薄荷、升麻)治疗 32例,痊愈 26例占81.25%,显效4例占12.5%,有效2例占6.25%。陈景河等[41]报道4例皆用活血化瘀方剂,有选用更年康治疗 4 例效佳[42]。

5 讨论

虽然有关研究报道数量很多,但仍有一些不足:①缺乏中药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从被纳入的75篇文献来看,没有关于中药药理或方剂药理的研究文献;②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的文献较少,纳入的文献中仅有2篇是研究证候分布的文献且出自于同一个课题组;③缺少症状鉴别的深入研究。中医诊病的方法不同于西医,中医更注重各个症状的发生部位、性质和症状的诱发、加重、缓解因素,系统研究这些内容可以为临床快速准确诊断疾病和证候服务;④病例多为临床个案报道,深入探讨机理较少,说服力不强;⑤诊断缺乏客观依据和统一的证候学诊断标准。所纳入文献中大多没有相应的检查指标和证候诊断标准,故缺乏统一的参照指标,如同是在月经期发病的病例1篇辨证为热入血室[21],1篇辨证为痰湿困脾[44];⑥没有量化评价指标和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药治疗此病的疗效评价仍然停留在对临床症状的主观描述上,而对于此病疗效评价始终缺少客观量化数据指标。

故建议:①加快症状量化检测仪器的研发。如何量化患者主观描述症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前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须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参与;②开展症状、证候规范和证候分布的深入研究。规范的症状是辨别证候的前提,也是遣方用药的先决条件,所以开展症状、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尤为必要,同时进行大样本的证型调查研究,将为探索最佳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③开展本病症状表现的深入研究。全面采集症状的诱发、加重、缓解因素等信息,将对证候的辨别起到重要作用。如《伤寒论》第56条在辨别阳明病和太阳病的时候就涉及到了小便颜色的问题,小便不黄则是太阳病,小便黄则是阳明病;④加快推动中药、方剂药理方面的深入研究。安全高效的方剂筛选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机理,尤其是方剂中的药物配伍规律更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研究开发高效的中成药或先进的中药剂型,以提高临床疗效。在继承中医药的道路上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⑤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发作性睡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使不同药物、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可比性增加。

[1]王晔,王琳.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8,25(4):177-180.

[2]戴中,白文,柳洪胜,等.8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证候学分析[J].中医杂志,2009,50(4):336-337,346.

[3]牛锋,张世昌.儿童发作性睡病1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8):637-638.

[4]刘艳骄.发作性睡眠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64-67.

[5]钱连华摘,蒋盘珍校.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J],1996,23(1):47-48.

[6]吴彦民,杨聪.癫痫误诊为发作性睡病1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0):95.

[7]孙学英,赵桂杰,梁晓兰.表现为发作性睡病的颅内右颞叶囊肿 1 例[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4,25(3):247.

[8]马卫东,杨雪雯.儿童发作性睡病16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178-179.

[9]王民集.对《灵枢》卫气运行与睡眠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1-2.

[10]何平,孙飒利.有机磷农药致发作性睡病1例[J].临床医学,2002,(5).

[11]夏树凯,侯春生.异烟肼致发作性睡病频发1例[J].中国防痨杂志,1988,(4):149.

[12]马凤友.发作性睡病治验[J].江西中医药,1991,22(5):18.

[13]乔雨晨,张本园.1例晚发型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2(6):1688-1689.

[14]陈国权.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及中医治疗[J].家庭医学,1995,(5):22.

[15]王桂荣,单淑芳.中医药治疗多发性嗜睡证20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5,(3):16-17.

[16]王警吾.略谈多寐[J].吉林中医药,1981,(3):42-44.

[17]夏如宁.发作性睡病治验3则[J].新中医,2002,34(8):62.

[18]王海霞,欧阳兵.多寐辨治之我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2):96-97.

[19]谢富晋.桂枝加桂汤治愈发作性睡病[J].四川中医,1993,(5):36-37.

[20]李淑芳,郑国宁,王辉,等.卢化平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307-1308.

[21]于鹄忱,于永仟.发作性睡病验案4则[J].甘肃中医,1993,6(2):30-31.

[22]许强华.发作性睡病的辨治体会[J].中医杂志,2001,42(6):339.

[23]朱大明.发作性睡病异治二则[J].四川中医,2001,19(11):38.

[24]黄道富,肖美珍,吴长欣,等.嗜睡治验两则[J].江西中医药,1992,22(1):42.

[25]刘宗莲.路志正教授治疗发作性睡病撷菁[J].中医药学刊,2002,20(7):7-8.

[26]李克绍.发作性睡病1例治验[J].中医杂志,1985,(10):36.

[27]侯振民.逍遥散加味治疗发作性睡眠[J].四川中医,1990,(1):38.

[28]柴茂山.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46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10):1884-1885.

[29]王卫平.泽泻汤加味治疗发作性睡病18例[J].国医论坛,1997,12(1):15-16.

[30]田立军.温肾开窍法治疗发作性睡病32例[J].光明中医,2010,25(5):813.

[31]易献春,方巧.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发作性睡病35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8,15(9):49.

[32]郭慧敏,张庆喜.清醒汤治疗发作性睡病[J].辽宁中医杂志,1990,(11):30.

[33]宋宪源,宋春海.加味生枣仁散结合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8例[J].光明中医,1998,13(74):33-34.

[34]高呈营,曹平启.醒脾汤治疗发作性睡病16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5,(10):446.

[35]崔瑞林,史广明,王海荣.醒脾开窍汤治疗发作性睡病[J].河南中医,1999,19(2):41-42.

[36]尤可,包培蓉,王忠琳.温补脾肾法治疗发作性睡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5):362-363.

[37]徐凌云,高荣林.菖蒲醒脑治多寐[J].中医杂志,1996,(11):646.

[38]马菊芬.白芥子乃祛痰良药[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64):10667-10668.

[39]范昌斌,杨旭东.镇心醒睡益智方治疗嗜睡症14例[J].基层中药杂志,2000,14(3):61.

[40]霍晓东,高允旺.醒脑解寐汤治疗32例发作性睡病[J].中医杂志,1996,(8):486.

[41]陈景河,高研.活血化瘀法治愈4例发作性睡病临床报告[J].中医杂志,1980,(8):31-32.

[42]李松扬.更年康治疗发作性睡病4例[J].陕西医学杂志,1990,19(11):25.

[43]白文,戴中,柳洪盛,等.早发型发作性睡病的证候学特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1):781-783.

[44]谭俊臣.月经期发作性睡病一则[J].中医杂志,1987,(5):52.

猜你喜欢
汤加减证候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