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卫生学校,610100)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本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等6味药物组成,功能行气解郁,主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结所致诸般病证。20世纪80年代,笔者有幸跟随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龚去非老中医侍诊,见龚师用越鞠丸治妇科诸疾每获效验。之后,笔者亦仿龚师立意,用该方加味治带下、闭经等疾亦多取效。现整理数则如下,供参考。
患者,29岁,1989年3月20日初诊,自诉每次月经来潮时都会出现小腹坠胀伴疼痛拒按,本次行经时又和单位一同事闹别扭,情绪不好,痛势一天比一天严重,且量少色紫伴小血块。诊其脉细弦,舌质舌苔无显著变化。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活血,行滞化瘀;用越鞠丸加味:苍术9g,香附15g,川芎9g,神曲9g,栀子9g,台乌药9g,延胡索12g,当归12g,木香12g,白芍9g。3剂,煎水分3次服。待下次月经来潮时患者又前来索方,称上次照方煎服,疼痛很快得以减轻,本次主要想再巩固一下效果。按患者要求,嘱将原方再煎服2剂,后未再复发。
按: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以经行前后或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为主症,主要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案是在原经行疼痛基础上再加情绪波动而导致疼痛加重等,属典型的肝郁气滞证。在原方中加入乌药、延胡索、木香旨在增加疏达肝郁、温散经气之力;当归、白芍养肝和血,使之行而不伤、和而不滞。
患者,38岁,1985年3月25日就诊。据患者讲,由于工作压力大,加之家庭矛盾频出,致使已有四个月未来月经,平日胸闷,小腹胀痛,腰背酸楚。证见舌边有零星瘀点,苔薄,脉弦细。本《济阴纲目》“人有隐性曲意,难以舒其衷,则气郁而不畅”之论,拟疏肝理气、活血通经法,用越鞠丸加味:苍术9g,香附15g,川芎9g,神曲9g,栀子9g,当归12g,生地黄12g,赤芍12g,红花6g,桃仁9g,小茴香3g,泽兰叶12g,山楂9g,菟丝子12g,甘草6g。3剂,煎水服。二诊时告之,服药后胸闷、小腹胀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瘀点已消失,但神情仍显困倦。前方去红花、桃仁、小茴香、赤芍,加杜仲、仙灵脾、补骨脂、砂仁、麦门冬等以调理冲任,补充化源善其后。
按:本案经期屡屡推迟,兼之工作压力和家庭琐事缠身,致使停经4月不行。其治疗既要考虑通经活血,以畅其气机,也应兼顾病久血之生成受损,致化源不足之理。方中加入赤芍、红花、桃仁、泽兰、小茴香以增强疏解气血之郁,畅行经气,改善血行之力。用当归、生地黄、菟丝子养血育阴,调理冲任,使之有血可行。山楂既可帮助行经化滞,又能开胃进食,使化源有助,故而有效。
患者,28岁,1986年8月3日就诊。主诉去年因生产小孩后导致产后感染,当时虽用抗生素治疗后感染症状稍有缓解,但随后却出现白带量多,且臭秽,时有小便短赤,腰部酸胀,经西药治疗仍不见好转,故前来求治。证见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冲任虚损,湿毒下注;法当清热利湿解毒为先;投越鞠丸加味:香附9g,川芎9g,苍术9g,栀子12g,神曲9g,车前子12g,泽泻9g,黄柏9g,牡丹皮9g,怀牛膝9g,苦参9g,土茯苓12g,生甘草9g。7剂,每日煎服1剂。复诊时,告之带下减少,秽臭已除,其他症状亦有减轻,证明邪已渐去而阴有所受伤,前方去黄柏、泽泻、牛膝,加生地黄、白芍各10g,当归、麦门冬各9g,煎服。继用调理脾胃剂善后获愈。
按:带下虽有虚、实、寒、热之分,但青年女性却以湿热型居多。本案属冲任虚损,致湿热蕴积,浊毒下注。原方中加入车前子、泽泻、苦参、土茯苓、黄柏、牡丹皮等,意在增强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带之力。因病久有伤阴之嫌,故在二次用药时将着眼点放在燥湿与养阴并举,改用生地黄、白芍、当归、麦门冬便是其意。
患者,27岁,1985年3月8日初诊。主诉停经3个多月,呕吐已近1个月,食入即吐,不食亦吐,空腹时吐苦水,呕吐严重时还会出现小便失禁,头晕心悸,胁满脘痛。证见烦渴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此属肝气郁结,失于疏泄,上逆犯胃所致。治宜行气解郁,和胃降逆;拟越鞠丸加味。苍术10g,川芎9g,香附9g,神曲6g,栀子3g,苏叶3g,砂仁3g,竹茹4g,乌梅10g,白芍10g,甘草3g。前后共服5剂而呕止。
按:恶阻又称妊娠呕吐,是孕育早中期极为多见的孕期反应,若不及时纠正调理,每因营养摄入不足而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所以,临床不要轻视这一现象,当尽量避免或减少恶阻发生。本案属肝郁犯胃,乃气火之郁。原方中入苏叶、竹茹、砂仁、乌梅等味旨在和胃降逆;白芍柔肝育阴,以防因疏解降逆而成燥。
患者,38岁,1986年10月8日初诊。自诉2年前人工流产后即感小腹及腰部疼痛,带下时黄时白,且带有腥臭气味,时见尿频。每当月经前腰腹疼痛难忍,会阴坠胀,状如临盆。曾在某医院作妇科检查,宫颈中度糜烂,右侧附件炎性包块约鸡卵大小。诊时证见舌质稍红,苔薄而腻,脉弦滑。证属湿热蕴结胞宫,经气瘀阻。治以疏通气机,祛湿活络。用越鞠丸加味。苍术、香附、川芎、神曲各9g,栀子12g,薏苡仁24g,金银花15g,牡丹皮9g,连翘15g,黄柏9g,蒲公英30g,车前子12g,红藤18g,当归9g,甘草6g。10剂,煎水服。复诊时前述症状已去大半,原方稍事增减再服10剂而获愈。
按:盆腔炎系妇科常见病之一,属中医“疼痛”范畴。临床上虽有急慢性之分,但证型不外气滞、血瘀、湿浊、气虚4种。本案属湿热蕴结,经气瘀阻之证。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薏苡仁、蒲公英、车前子以增强除湿祛浊之力;用金银花、连翘、黄柏既清热又除湿;牡丹皮、当归、红藤凉血和血,以通经气。全方药虽偏于苦燥,只要对症,短期服用无妨。
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而无病。若寒温不调,喜怒无常,思虑无度者,易致气机失常变生诸疾。原方虽治诸般之郁(六郁),而诸郁之中则以气郁为主。本方立意,实则以行气解郁见长,使气行则血行,气机畅通则痰、火、湿、食诸郁易得消解。方中香附行气开郁,以治气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长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神曲消食和胃,以解食郁。本文所列案例虽各有不同,但都与情志波动、气机失衡而发病有关,故均以越鞠丸为基础,根据病情,随症增药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