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小燕 邓晓明 张爱萍宋国平 宫临征 蔡焦生
(1.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1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最常见的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造成白细胞数量减少,往往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并使病人易于合并严重感染而导致治疗失败。我科近年来应用自拟升白方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40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肺癌11例,肝癌10例,胃癌8例,乳腺癌6例,卵巢癌5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5~70岁。均病理确诊,接受规范的联合化疗。化疗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连续2次)均低于4.0×109/L。心肝肾及骨髓功能正常;预计生存期≥3个月。
排除怀疑或确诊发生骨转移;有输血史;有活动性出血;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因白细胞<2.0×109/L,需要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者。将入选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具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断规范》[1]的标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并经影像学证实为恶性肿瘤;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2.0×109/L,但<4.0×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但<2.0×109/L。
治疗组:服用升白方,每日1剂,早晚分服。方药:党参20g,黄芪20g,白术30g,当归15g,熟地黄20g,枸杞子30g,补骨脂15g,鸡血藤20g,木香9g,甘草6g。
对照组:予鲨肝醇每次50mg,利血生20mg,每日3次,口服。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治疗后白细胞总数>4×109/L,并在疗程中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有效:治疗后白细胞总数<4×109/L,但比治疗前上升(0.5~1.0)×109/L,并在疗程中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有好转;无效:治疗后白细胞总数增高<0.5×109/L,临床症状无改善。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20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2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109/L)治疗组 20 治疗前治疗后2.54±0.12 4.67±0.35*1.37±0.25 2.76±0.42*&对照组 20 治疗前治疗后1.41±0.34 2.15±0.28 2.57±0.13 3.73±0.42
治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白细胞减少症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据其主症主要有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温病”、“诸虚不足”等范畴。其病机与心、肝、脾、肾之气血精液不足相关,其中与脾肾关系尤为密切[3]。中医认为,化疗药物亦属有毒之品,入机体后耗气伤阴,损伤气血,损伤人体的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胃、肝肾等脏器。脾为后天之本,有运化水谷之功,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则髓不能满,血不能化生,故全身失养,则虚损衰竭皆至[4],而发“虚劳”之证。升白方从补气健脾、益精填髓入手,健脾壮肾、补中益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刺激骨髓增生,达到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之目的。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资化源;无阳则阴无以生,故配伍当归、熟地黄、枸杞子补阴血,使阳得阴助;补骨脂补肾益精填髓,鸡血藤补血行血,使血液生化更迅速;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补骨脂、白术等均可刺激骨髓增生,提高造血因子的分泌,并可促使骨髓池和周围池中的白细胞进入循环池[5];当归有促进造血作用,使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含量增加,对因化疗引起的造血功能抑制改善作用更加显著[6];鸡血藤等可保护人体造血系统,改善骨髓微循环,促进造血细胞核糖核酸合成和多能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具有显著提高白细胞的作用[7]。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 .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2725-2736.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6-I51.
[3]郭良耀.健脾益肾冲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200例临床观察.福建中西药,1991,22(5):21.
[4]刘俊波.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陕西中医,2005,26(10):1121.
[5]吴葆杰,黄文兴,于常平.中草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00.
[6]黄春临,朱晓新.中药药理与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6-694.
[7]丁盛,凭常文,况明红,等.补气益血冲剂减轻肿瘤化疗副作用的临床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