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立
医院岗位设置是医院对所需岗位的类别和结构进行设置,并且按照岗位、聘用合同进行人员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医院岗位设置管理是规范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不但是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推进医院的岗位设置管理对于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现有医院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医院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在岗位设置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及尝试,现将其主要做法归纳如下。
新方案的施行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变化及员工的可承受度,因此,新的岗位设计方案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和不断完善[1]。为做好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我院人事科通过征求意见、模拟设岗等方式,开展摸底调研,重点了解职工的基本情况,征求职工对岗位设置改革的意见及建议,了解其思想动态以及对岗位聘任的设想。根据采集的数据,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掌握各类人员的构成,逐一细化为分值,并按专业技术职务级别以任职年限和聘任年限进行分类统计,做到对职工的基本情况分布一目了然,为制定岗位设置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岗位设置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单位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2]。按照上级人事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审核方案,结合我院实际,科学设岗,及时成立相关领导小组、专家组以及监督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做到组织、机构、人员三落实。根据各科室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发展预期,在现有人员编制的基础上,结合床位数、工作量、床位周转率及承担教学、科研的医疗任务等情况,确定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岗位任职条件和岗位说明书,制定出医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一是制定岗位标准,包括:基本任职条件和专业任职条件。以专业理论基础、临床技能、工作量、科研、教学、出勤率、工龄、学历、职称、职务等条件为相应考核评分标准。二是按岗择优聘用,设立医院和科室两级聘任制。严格按照医院要求,由个人申请,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施科内及院内聘任。所有人员按照岗位任职条件,通过个人综合情况细化分值的累加结果,按得分多少进行排序,根据不同岗位类别、岗位等级,按分定岗,拟定出聘用人员岗位等级。此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我院191个专业技术、管理及工勤岗位设置(正式在编人员)如下:管理岗位16个;专业技术岗位162个;工勤岗位13个。三是按聘用岗位兑现待遇,为体现公平、效益、稳定的原则,岗位待遇按照新聘任岗位实行“就高不就低”政策,在出现低聘后,其档案工资保持不变。四是公平公正,实施监督。岗位设置聘任工作从制定方案至岗位聘任,由监督小组全程监督,实施方案及最终聘任结果均在网站及公示栏内公示一周,接受群众监督。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细化、优化了医院的人才结构,使岗位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医院的长足发展。在岗位设置时,把握好理想与现实的尺度,既要对现有岗位进行调整,又不可脱离实际。岗位设置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对于医院人事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医院现有的用人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岗位设置作为一项新的且涉及广大职工利益的人事制度改革,职工和领导都或多或少地感到陌生,但因为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相关,所以大家又非常关心。在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岗位聘用实施细则》过程中,广泛宣传相关政策,积极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使大家明确岗位设置的规定、目的、原则和意义,并充分发动职工积极参与;同时,系统地征求群众意见,积极采纳职工合理建议,为制定医院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岗位设置工作的顺利、稳步开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我院此次岗位设置是以“因事设岗,因岗设职”为指导原则,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管理、工勤岗位为辅,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需要,结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梯队和工作性质等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结构比例。通过岗位设置后,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率得到明显提高,改革前中级岗位聘任率仅为70%,部分临床医技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任职资格8年以上无法聘任,改革后中级岗位聘任率达到95%,以往“评审缺指标,聘任缺岗位”让专业技术人员产生极大消极情绪的现象也得到大大改观。
医院岗位设置管理对消除医院现有人事管理的弊端、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4]。其重点和核心内容是人岗分离、竞聘上岗、以岗定薪、薪随岗变,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开展和实施岗位设置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求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相关工资配套政策,以达到工资核算与岗位相结合的目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岗位设置手段,有效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同时,可以通过聘任合同来有效约束职工和医院的行为,从而切实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我院在正式启动岗位设置工作之前,在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原则下[5],认真对职工基本情况摸底,摸清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其结构。对于岗位设置的各项政策做到公开透明,政策公示和聘任结果公示期间,对于个别职工的不理解、不支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由人事科查实每个职工的工龄、学历、职称、职务、聘任时间、科研、论文发表、获奖、年度考核等情况,确保数据信息准确无误,最后逐一细化为分值。然后根据评分进行排序,实行“模拟聘任”,预先大致掌握整个岗位设置工作的走向与矛盾集中之所在,有效地将职工与医院、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矛盾降到最小。岗位设置工作完成后,全院320名职工均对聘任结果均无异议,得到群众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和肯定。
在我院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对于岗位级别的认定采取民主推荐、自愿选择、竞争上岗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对于无争议或争议不大的岗位,在科室内部进行民主推荐;对于申报人员超出核定职数的情况,根据个人申报,进行竞聘上岗,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思想素质、工作能力、任职条件、工作绩效等方面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由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分,以此来确定各岗位人员初步级别;对于竞聘当中总分值相同者,则由专家组根据职工的日常表现以及工作成绩、工作贡献情况给予专家组联合推荐,确定最终人选;此次岗位设置工作中,由于部分工人身份的职工参加工作后取得了专业技术职称,且一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医院本着人性化管理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意职工在工人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之间作出自愿选择。
由于医院工作量日趋增大,全院各科室普遍出现医务人员紧缺的工作瓶颈。按照卫生部医院床位与卫生技术人员之比为1∶1.6的要求[6],我院应有岗位职数320个,但上级部门只下达职数191个,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确定岗位总数是岗位设置工作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许多事业单位实有职工数基本都超过核定编制数,如果岗位总数完全按照编制数确定,不仅会出现部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无岗可聘,而且因岗位总数不足,相应各岗位等级人数减少,部分人员无法取得相应等级岗位,因此,如果在编制数内设岗,则不能实现科学设岗。
我院工勤人员是由专业技术岗位转换到工勤岗位的人员或年龄偏大的普通工人。随着医院各项条件的改善,以前的司炉工、挂号员、水电工的岗位都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所有人员的编制不属于医院,工勤人员均被相应的社会服务中心所聘任和管理。我院现仅有的20名工勤人员多半为老职工,因职数的缺乏,在此次工作中他们未能参加岗位设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热情。
部分以前从事挂号员工作的人员,由于工作需要,先后取得了会计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但其身份却仍为“工人”。在此次的岗位设置中,允许其重新选择身份,由“工人”转为“专业技术人员”,由此而来便涉及到转换身份人员中的女同志退休年龄也会随之改变,由以前的50岁退休改为55岁退休,结果势必会影响到财务人员的新老交替和队伍素质的提高。建议在以后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对于此类人员的聘任要慎之又慎,应适当提高转换岗位的设置要求,使此项工作更加严谨。
总之,医院岗位设置管理,不仅可以稳定医务人员队伍,也为医院人才规划和各类专科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构建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素质精良的医疗骨干队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竞争局面[7],使医院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使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1]刘亮,林贵喜,张秀英,等.梳理组织体系强化岗位管理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J].现代医院,2008,8(9),108-110.
[2]王环增.积极推进卫生人事制度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1-3.
[3]谭天林,陈昌远,李雪,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38-39.
[4]杨广益.岗位设置管理在水利测绘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性探讨[J].现代测绘,2008(9):24-25.
[5]苗百超,陈立明.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42-44.
[6]孙珍娟.青岛市某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89-290.
[7]张红妹.实施岗位设置聘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1,31(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