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国旗 刘丽敏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150001)
木防己汤方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二十四条,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三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取煮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四两,芒硝三两,茯苓四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条文分析:本条文是治疗饮邪迫肺,导致病人作喘的证治。其人膈间支饮,饮邪上行迫肺,肺气不利而见其人喘满;饮邪停于心下不去,故见心下痞坚;饮聚于膈,营卫运行不利,故见面色黧黑;寒饮内结,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可见病非初起,根据病史较长,治疗经过为吐下之法,攻吐伤正气,导致体质偏虚,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人参益虚。”可见本证除饮邪存在外尚有虚证存在,属于虚实夹杂之候。
根据以上症候,医圣张仲景根据临床所出现的情况提出了两套治疗方案:第一,“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第二,“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由此可见,虚与实是应用石膏的关键,仲景“虚者”用石膏,而“实者”去石膏。
如果能对仲景关于“虚”、“实”正确理解,那么就能够确切理解仲景应用石膏意图,从而理解石膏的功用。
1.关于虚实的理解:《金匮要略选读》认为,虚者指“心下虚软”,实者指“心下痞坚结实”,认为虚实指的是临床症候,进而指水邪轻重。然而笔者认为,虚指的是气虚、阳虚、正虚,实指的是水邪、腑实之实邪。原因有四:
第一,从实者加茯苓芒硝分析:茯苓利水,《本草衍义》载:“此物行水之功多”,《神农本草经》载:“利小便”。由此可知,“实”应为水邪之实邪。芒硝软坚散结,《药品化义》载:“味咸软坚,故能通燥结”。由此可知“实”应为腑实。合而言之,实指的是水邪、腑实之实邪,较为恰当。总之,要比“心下痞坚结实的症状”这种说法更为确切。与之相对应的“虚”自然指的是气虚、阳虚、正虚,即所谓的本虚之候,要比“心下虚软的临床症候”说法更准确些。
第二,从药物组成和“虚者即愈”分析:木防己善行膈间之饮,《本草拾遗》载:“木防己主风气,宣通”。桂枝通阳利水,行水。《本经疏证》载:“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水,曰补中”。人参大补元气。纵观三药,为通阳补气,所以说虚者为气虚、阳虚、正虚。
第三,以古代个别医家观点观之:“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医案金鉴》引李彣语:“木防己汤补虚散饮,虚者受补即愈,实者饮邪固结不解,故复发不愈”。
第四,根据病史及治疗史分析:患者病史较长(“得之数十日”),治疗经过为吐下之法(“医吐下之不愈”)。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人参益虚……”由此可见病人属于久病之人,必然正气亏虚,属于临床的虚证范畴。
2.从虚者用石膏分析,石膏功效除降逆平喘外尚有辛能助阳通阳之功。
仲景为什么应用石膏呢?《金匮要略选读》认为,“石膏辛凉重坠,清解郁热,降逆平喘”。
笔者认为,全文不曾提“热”字,亦不见热象,而且“脉沉紧”非热也,而执意说成是“内有郁热”也仅是以石膏寒凉,臆测仲景之意,即“以方测证”似有牵强之处。虽说临床应用兼有郁热之候,疗效肯定,但是并非仲景原意,后人常常把木防己汤应用于兼有郁热之膈间水饮,虽然收到较好疗效,但是殊不知未有郁热之水饮亦可应用,因为石膏除了清解郁热、降逆平喘以外,尚有辛以助阳通阳之功。仲景在此应用于误吐误下后的气虚与阳虚的膈间支饮,可兼有热邪,也可没有热邪。仲景以木防己之宣通行膈间水饮,以桂枝通阳利水助阳化气,以石膏辛以通阳助阳利水,且降逆平喘,人参补气,气生则阳长。“虚者”石膏配桂枝辛通阳气,桂枝得石膏而辛通助阳更盛,而又避免过于燥热,体现仲景治病把握分寸,掌握尺度,温热适中,故称其“和”。而对于以水邪偏盛夹有腑实之邪的“实者”,仲景则因石膏辛凉,有悖于“温药和之”而不用,并加茯苓使水邪从小便而去,用芒硝使肠腑之实随大便而解,给邪以出路,足见仲景用意之深矣!而仲景用石膏则取其辛性助阳,非独定喘也。
总之,笔者认为,本方中石膏以辛助阳、降逆平喘,不可拘泥于清解郁热,未有热者亦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