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沈阳市沈河区第二人民医院内科,辽宁 沈阳 110043)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h内),不论患者在过去有无心脏病史[1]。近年来心源性猝死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我院近10年来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内科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中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2]的43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8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62.4岁。对入选的43例患者病例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
将43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分别按病因、诱发因素、猝死规律、心电图显示、现场心肺脑复苏抢救经过及生存与死亡的转归,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
在43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34例,占79.1%;心肌病4例,占9.3%;心律失常5例,占11.6%。
受不良情绪刺激者26例,占60.5%,劳累者17例,占39.5%。
春季5例,占11.6%,夏季7例,占16.3%;秋季11例,占25.6%;冬季20例,占46.5%。
心室颤动32例,占74.4%;短阵室速,RonT现象继发室颤7例,占16.3%;心室停顿4例,占9.3%。
复苏抢救成功19例,占44.2%,死亡24例占55.8%。
①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是主要病因,冠心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发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②不良情绪刺激与劳累易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血压升高、心电图异常、焦虑、恐惧、愤怒、激动、噩梦等,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在心脏结构异常情况下,加之某些功能改变,可影响心肌的稳定性,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应急时心肌面临暂时缺血和再灌注的双重危害,导致心室颤动而发生猝死。③猝死型冠心病以隆冬为好发季节,因气温下降,冷空气易使人体小动脉收缩、痉挛、冬季运动量小,饮水量少,血液黏膜度增高微小血栓易形成,易引起微循环障碍或栓塞等因素。
本组心源性猝死43例中有19例在猝死发生5~10 min内即刻现场迅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成功,其余24例均在10~20 min后进行CPR抢救无一例成功,符合文献报道[3]。
心脏骤停的预防迄今仍是一个现代医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在预防心脏骤停中的主要进展是识别心脏骤停的高危对象[3]。①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康复期及其后的慢性过程中,心脏骤停的潜在危险性较高。应及时选用抗心肌缺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做好冠心病的一、二级的预防治疗。②心律失常,尤其是频发、多源性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对有可能演变为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发现,及时选用抗室性心律失常药,应用β阻断剂或用消蚀术等方法处理,抑制或消除这些异位兴奋灶,对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很有帮助。③对三高患者(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应及时治疗,通过预防性服药,能有效挽救心脏骤停高危险因素患者的生命。如血胆固醇偏高者每天服用调脂药,可明显降低心脏病危险事件的发生。对高血糖患者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减轻对心血管的损害,对预防心源性猝死有益。④对因受不良情绪刺激和劳累诱发的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心理治疗。脱离引起精神紧张的社会、工作、生活环境,应用镇静或抗焦虑药及β阻断剂。⑤由于心源性猝死可以在家中、工作地点或于其场所随时随地发生,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半数患者生前无症状。因此普及心脏复苏抢救的知识教育,使基层医务人员和群众都能掌握这一措施,一旦发现立即就地抢救。
总之,通过对心源性猝死病因、诱发因素、预防措施及抢救治疗的了解,进行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可有效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1] Saxon LA. Sudden cardic death:Epidemiology and temporal trends[J].Rev Cardiovasc,2005,6(S2):12-20.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68.
[3] 王一镗.再谈心肺脑复苏的若干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200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