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消渴病古方阐述

2012-01-25 05:57许云祥陈贵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古方处方针灸

许云祥,张 丽,陈贵珍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针灸治疗消渴病古方阐述

许云祥1,张 丽1,陈贵珍2△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消渴病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治疗消渴病的研究,逐渐从针灸降糖的疗效以及机理研究过渡到针灸对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因而,通过概述中医对消渴的认识、针灸治则处方历史沿革及挖掘针灸治疗消渴的古方,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与体会,总结针灸减轻和消除消渴所致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针灸处方,阐述针灸消渴古方的临床指导意义,从现代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消渴(糖尿病)的有效性。

消渴;糖尿病;针灸;古方

针灸治疗消渴的古方众多,现择其要者阐述,以飨同道。

1 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

消渴病属现代医学糖尿病范畴,两千多年前《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千金方·论证》:“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诸病源候论·消渴候》曰:“其病变多发痈疽。”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兼证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古代根据消渴病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将本证分为脾瘅、消渴、消瘅。《证治准绳·消瘅》则根据“三多”症状的主次先后将本病渴而多饮分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

2 消渴病针灸治则处方历史沿革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总之,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如《千金要方》将《甲乙经》中的循五经取穴扩大到循八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孙氏最早提出的“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佳”,主张消渴宜早期治疗,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而“凡消渴病经有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则提示消渴后期易并发感染,故不宜用化脓灸,且针刺操作宜注意严格消毒。宋·《针灸资生经》又添列8个治疗消渴的新穴位,如商丘、关冲、曲池、劳宫、中膂俞、兑端、水沟、阳纲。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疗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针灸学》对针灸用穴补充至82个,针灸疗法有耳针、穴位注射、刺激神经干疗法、穴位埋线、梅花针加捏脊综合疗法等。

3 针灸治疗消渴病的古方举隅

3.1 养阴生津类消渴病针灸古方

楼善全消渴1方出于《医学纲目》,处方组成为玉液、足三里、关元、廉泉,本方有补气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对消渴初期患者有效。针刺补泻并用,足三里、关元用补法,廉泉用补法,玉液或补或泻,针刺0.3cm~1cm,留针20min,每日1次。楼善全消渴2方出于《医学纲目》,处方组成为胃俞、心俞、膻中,本方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对气阴两虚之消渴、咽干者有效。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加灸更好,每日1次。王执中消渴1方出于《针灸资生经》,处方组成为大肠俞、周荣。对食不下、喜饮者有效。先俯卧位针大肠俞,刺入2.5cm~4cm,得气后持续运针2min,出针;再仰卧位针周荣,斜刺0.5cm~1cm,得气后留针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大成消渴方出于《针灸大成》,处方组成为水沟、承浆、玉液、金津、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本方具有养阴生津、止渴作用,对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口渴多饮、小便多、消瘦等症有效。水沟、承浆均直刺0.5cm~1cm,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曲池直刺 3cm~5cm,劳宫、太冲、行间直刺1.5cm ~2cm,商丘、然谷、隐白直刺 1cm ~1.5cm,若患消渴百日以上,切不可灸。隔日1次,7~10次1个疗程。

3.2 养阴清热类消渴病针灸古方

玉龙消渴方出于《玉龙歌》。歌曰:“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本方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对消渴之上消证有效。点刺泻血。千金消渴方出于《千金要方》,处方组成为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本方具有生津止渴、清降肺火的作用,对消渴嗜饮者有效。针刺用泻法,留针20min,关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王执中消渴2方出于《针灸资生经》,处方组成为三间、肺俞、不容、章门、商阳、窍阴、兑端,本方有养阴清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对口干者有效。肺俞用补法,艾炷灸7~14壮,兑端点刺出血,余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李学川消渴方出于《针灸逢源》,处方组成为人中、关冲、脾俞、中脘、足三里、公孙、照海、太溪,本方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对消渴证有效。先刺脾俞,再刺人中、中脘、关冲、足三里、公孙、照海、太溪,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每日1次,7次1个疗程。百证消渴方出于《百证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本方有清热滋阴之功,对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小便多、消瘦、骨蒸、盗汗等症有效。针用平补平泻法。普济消渴方出于《普济方》,处方组成为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本方有补肾滋阴、清热生津的作用,对消渴的口舌干燥、嗜饮者有效。诸穴皆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伴面赤大躁、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加期门、关元,若妇女有孕者禁刺关元。廖润鸿消渴2方出于《针灸集成》,处方组成为人中、兑端、隐白、承浆、然谷、神门、内关、三焦俞,本方有清热滋阴、生津止渴的作用,对消渴饮量多者有效。先刺人中、承浆,得气后再刺内关、神门、然谷,后刺兑端、出血。均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出针,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赵而康消渴方出于《中华针灸学》,处方组成为上消:肺俞三分,金津出血,玉液出血,内关五分,鱼际二分,少府一分;中消:肺俞三分,脾俞三分,金津出血,玉液出血,中脘七分,少商一分,大都三分,丰隆三分;下消:心俞三分,肾俞三分,气海五分,关元五分,然谷三分,涌泉三分。

3.3 温补肾阳类针灸消渴病古方

胜玉消渴方出于《胜玉歌》:“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本方亦有温肾壮阳之功,对老年消渴所致小便多有效。命门、肾俞均用艾灸或温针灸。廖润鸿消渴1方出于《针灸集成》,处方组成为然谷、肾俞、腰俞、肺俞、中膂俞,本方有益肾补虚、生津止渴作用,对肾虚消渴证有效。可用灸法,各灸3壮,或用针刺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4 针灸治疗消渴古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证明了《内经》将消渴病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依次称为脾瘅、消渴、消瘅的科学性,以及分期辨证论治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但宋以后的医家未能深入研究和掌握《内经》分期辨证论治的精髓,以致使三消辨证说长期统治医界,禁锢了针灸治疗消渴的学术发展。因此,我们在运用针灸治疗消渴病时必须注意三期的病机特点和阴虚、燥热、血瘀的调治。《内经》三期分消渴法是:一期(消渴病前期)即脾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虚”。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辛劳少逸,可表现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此期病人多形体肥胖但无典型消渴病表现;二期(消渴病期)即消渴,此期的特征是“阴虚化热”,可表现为阴虚燥热、二阳结热、湿热困睥、肝郁化热、气阴两伤;三期(消渴病并发症期)即消瘅,其特征是气血逆流、血脉不活、经脉瘀阻,可逐渐出现皮肤、肌肉、脉、筋骨、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急慢性病变。

消渴病前期多取金津、玉液、承浆、水沟、廉泉、曲池、太冲、行间(养阴平肝、生津止渴);消渴病期多用胃俞、心俞、膻中(益气养阴)、太溪、阳陵泉(益气生津)、大肠俞、周荣(清热滋阴、生津止渴)等;消渴病并发症期处方涉及较少,消渴所致之癃闭用太溪(益肾通小便);若伴面赤大躁、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加期门、关元、承浆、意舍、关冲、然谷(补肾滋阴、清热生津、通络止痛);消渴之肾竭取行间、涌泉(清热滋阴);肾败腰虚小便频取命门、肾俞(温肾壮阳)。临床多灸少针,辅以刺血疗法、针刺手法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多用平补平泻、补法、提插捻转手法,留针 20min~30min,10d~30d 1个疗程,疗程间隔3d~5d。

笔者临床上用针灸疗法治疗消渴病,以早期及后期患者为多见,由于大多数早期患者不愿意及医生不主张服用药物治疗,且症状不甚明显,或仅见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后期则因并发症的出现,且药物的副作用日益明显,脏器衰竭时有发生,此时安全有效的针灸疗法的优势凸显。临证取穴早期以肺俞、胰俞、脾俞为主穴,疲乏无力加足三里,多饮加关冲;后期以胰俞、脾俞、肾俞、三阴交为主,皮肤瘙痒加肺俞、曲池、血海,手足麻痹加太白、太冲、合谷、阳池,健忘加百会、神门、大椎,胃胀纳呆加中脘、足三里、公孙,口眼歪斜加翳风、合谷。临床以针刺法为主,补虚泻实,并配合多种特色疗法,如激光针灸、穴位埋线、耳穴压豆等。早期单用针灸即可获良效,后期应在明确诊断并发症的前提下,针药结合,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5 从现代实验研究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有效性

陈伟江等[1]对 28例糖尿病患者针刺背俞穴(主穴为膈俞、胰俞、肝俞、足三里,配穴为多饮加肺俞,多食加胃俞,多尿加肾俞)前后空腹血糖及24h尿糖定量变化观察表明,针刺后空腹血糖及24h尿糖定量均明显下降(P<0.01)。宋灵仙等[2]将 9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其中1组为针灸配合减量西药组,2组为针灸配合等量西药组,3组为纯西药对照组。1组与2组均取三焦经穴阳池、外关为主穴,再根据肺、脾、肾虚损情况的不同,分别配以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1组、2组的有效率及空腹血糖(FBG)、尿糖、血脂等指标与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廖辉等[3]随机将7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针刺组(A组)、艾灸组(B组)、针刺加艾灸组(C组),取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24h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均有升高(P<0.05),但以针刺加艾灸组的效果最佳(P<0.01)。曲齐生等[4]采用针刺夹脊穴为主,配合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穴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120例,治疗8周后患者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基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下降(P<0.05或P<0.01),而胰岛素敏感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P <0.05或 P <0.01)。何玲等[5]采用 2% 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模型,针刺肝胆经原、合穴,观察其降糖作用及对丙酮酸激酶(PK)活性、肝糖元含量的调节作用,并与传统的“三焦”治法相比较(各经均取原、合穴)。结果显示,肝胆经组降糖作用最好,优于上焦组(P<0.0001),优于下焦组(P<0.001),并使丙酮酸激酶活性、肝糖元含量最接近正常对照组。孙志等[6]将造模成功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模型组,同时将普食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针刺组取“后三里”(相当于足三里)、内庭和胰俞穴针刺治疗;西药组用罗格列酮灌胃,模型组用双蒸水灌胃,1次/d,连续4周后,针刺组在血糖、血脂明显降低的同时,血清胰岛素、抵抗素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确切,取穴方便,安全无副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血脂,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血流变等作用,并可缓解糖尿病症状,减少并发症且疗法多样,操作简便。随着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使得系统研究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机理成为可能。

[1]陈伟江,王大力.针刺背俞穴治疗糖尿病28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65-66.

[2]宋灵仙,王哲慧.从三焦经穴论治糖尿病9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4-6.

[3]廖 辉,席 萍,陈 强,等.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7):482-484.

[4]曲齐生,杨善军.针刺夹脊穴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7,24(1):50-51.

[5]何 玲,王瑞辉,张卫华,等.针刺肝胆经穴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与机理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7(1):95-97.

[6]孙 志,马 丽,韩海荣.针灸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素的作用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0):718-720.

R255.4

A

1006-3250(2012)02-0196-03

许云祥(1969-),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从事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陈贵珍(1972-),女,福建建瓯人,副研究员,在站博士后,从事针灸治病机理研究,E-mail:cgzhen2000@163.com。

2011-11-01

猜你喜欢
古方处方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含杜仲古今方剂的对比研究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临证方药运用探讨
人间处方
加大对中医经古方保护的建议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纪晓岚论拘方治病病必殆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