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姝婷 由继辉 李艳
辽宁省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辽宁沈阳 110016
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在内镜直视下用高频电刀将消化道的局部黏膜进行完整连续的切除,可用于治疗消化道的平坦型和隆起型早期肿瘤或癌前病变,使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在病变早期即可得以切除,并且经济、有效、微创,治疗效果良好[1,2]。笔者以2010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 例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胃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现阐述如下。
2010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12 例,其中男7 例,女5 例;年龄在4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7 岁;均经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早期胃癌3 例,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3 例,管状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4 例,早期食管癌2 例,病变均为隆起型或平坦型,直径在1.0~3.0 cm 之间,共16 个病灶;有胃癌手术史2 例,有食管癌手术史1 例。
术前给予EUS 检查,确诊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病灶的局部管壁结构完整,周围淋巴结无肿大,食管病变者术前给予1.5%复方碘溶液染色,胃部病变者给予0. 2%靛胭脂染色,染色后观察并确定病灶及周围区域的着色情况及结构。
根据染色情况用圈套器头端在距病灶0.3~0.5 cm 处对切除范围进行点状电凝标记,用内镜注射针在病灶黏膜下层注射含少量美蓝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使整个病灶明显隆起、病变抬举征阳性,注射量约5~30 mL,注射后能直接用圈套器圈套者直接进行圈套切除,不能直接用圈套器圈套者,在镜端安装透明帽,如病变组织能被提起,用高频电凝电切进行病灶切除,术中及术后注意观察创面有无出血、穿孔及病变组织的残留。
将切除组织完整包埋并给予切片检查,确定病灶的组织学类型,注意观察病灶底部及切缘是否有肿瘤组织残留。 术后给予患者禁食、补液、抑酸、止血、黏膜保护等治疗。
早期胃癌病灶的深度局限于黏膜内;早期食管癌的病灶深度局限于黏膜固有层内;切缘2mm 内及切除组织底部无肿瘤组织残留,则判断为完全切除。
病理检查结果为良性肿瘤者半年复查1 次,早期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分别于术后的1、3、6 和12 个月复查,以后每年胃镜复查1 次。 对疑有残留者给予再次切除。
观察患者的病灶成功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治疗效果。
12 例患者共16 个病灶,成功切除14 例,成功切除率为87.5%,其中2 例病灶分2 次切除,2 例病灶未完全切除;术中仅有少量渗血,未出现大出血及穿孔。
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技术,对早期癌的治疗效果与手术治疗相同,并且术后生存率可达90%[5],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适用于平坦型隆起的腺瘤、不适应圈套切除的浅表型病变、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等多种病变。
术前黏膜染色是确保及判断病灶是否成功切除的关键,染色后可以显示病灶的轮廓,确定切除范围,术后再次染色可以作为病灶是否彻底切除的判断依据。 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染色前应充分冲洗黏膜并吸净表面的黏液,染色剂与黏膜的接触时间及药量要充足,冲洗染液要彻底,避免将残留的染液作为着色病灶取材,影响诊断及效果判断。
本文研究中,病灶的成功切除率为87.5%,有2 例病灶未完全切除,术中仅有少量渗血,未出现大出血及穿孔,说明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效果良好、安全性高的手术方法,可推广使用。
[参考资料]
[1] 姜泊.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13-15.
[2] 纪海玲,郑静怡,覃冬香.EMR 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护理[J].广州医药,2007,38(5):77-78.
[3] 周平红,姚礼庆.食管胃早癌内镜诊断和内镜勃膜下切除[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175.
[4] 欧希龙,孙为豪,曹大中,等.内镜下薪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11.9(6):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