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辽宁省建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建平 122400)
新生犊牛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王 伟
(辽宁省建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建平 122400)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犊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新生的犊牛由于环境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2010年初,建平县某奶牛场新生10日龄内的奶牛犊发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经综合诊断确诊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犊牛大肠杆菌病。
该奶牛场共饲养黑白花奶牛615头。其中,公牛2头,基础母牛432头,后备育成牛181头。自2010年1月开始至10月末共产犊276头,全部发病,死亡139头,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50.4%。
犊牛生后1 h左右开始腹泻,持续时间长达3~4 d,体重瘦弱,比以前产的犊牛体重可减轻15 kg左右。发病犊牛表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39.5℃~40.5℃,个别可达41℃。病初的粪便呈粥样状,含气泡、凝乳块,气味酸败恶臭。继之排水样便,肛门失禁,里急后重。尾根及膝关节被粪便污染。犊牛心跳加快、呼吸促迫、气喘,个别卧地不起,抽搐,如未经治疗,经1~2 d死亡。上述病牛多未喂初乳或喂量不足。
剖检12例病死犊牛,主要病理变化是急性胃肠炎和全身贫血。胃内蓄积大量凝乳块,胃粘膜充血水肿,胃内容物呈血水样,部分粘膜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肝脏、肾脏褪色,被膜下有出血点;胆囊充盈;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全身血液稀薄,脾肿大。
无菌采取病死犊牛内脏作细菌学检查。
组织涂片按常规作革兰氏染色,镜检见两端钝圆长约1~4 μl、宽0.5~0.6μl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
用远藤氏平板培养基接种病料置37℃温箱中,培养24 h,见有红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生长。该菌落经纯培养后作生化试验。
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柠檬酸盐(-)、靛基质(+)、硫化氢(-)、甲基经红反应(+)、弗卜二氏反应(-)。
注:+:产酸、产气;+:阳性;-:阴性。
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新生犊牛未及时摄取初乳或摄取初乳数量不足的疾病诱因。(1)对新生牛犊做到早补喂足够量的初乳。(2)对怀孕母牛加强饲养管理,喂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多的饲料。保持舍内干燥,加强运动,定期对畜舍地面、畜栏、食槽等进行消毒。对粪便要及时起垫,并作好发酵。分娩母畜乳头擦洗干净。
(1)消炎药物: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效果较佳。氟苯尼考注射液,剂量0.03 g/kg·bw,8 h1次。庆大霉素,1 500 U/kg·bw,2次/d。
(2)补液:常用林格尔氏液、糖盐水,配合重曹水、维生素C、乳酸钠。针对病情,对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和血液浓缩、身体中毒、败血症等采用对症疗法。
(1)建平县某奶牛场新生犊牛以拉稀为主症的疾病,经综合诊断确诊为“犊牛大肠杆菌病”。
(2)药物治疗以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效果最佳。
(3)加强孕母牛的饲养管理,及时补给足够量初乳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镁盐和维生素A等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具有提高机体抵抗力、排泄胎便和修复肠道上皮细胞等主要功效。
(4)本病流行时间长,死亡较多,是因该场未引起足够重视,确诊较迟。经确诊采取防治措施后,控制了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