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俊,邬渊敏,吴敏雨,谈宏强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 200136)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其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发病涉及肝、脾、肾三脏[1],同时与胆密切相关。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侧重从胆论治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就其理论作一初步探讨。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与肝相连,两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由肝之精气所化生。《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皆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以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杂病源流犀烛》亦有“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之说。
情志活动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但与胆的主决断功能密不可分。《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对于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胃所主,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协调平衡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之间的关系,而肝的疏泄功能又与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可见脾胃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肝木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帮助脾胃化生足够的气血以营养全身。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医学见能》记载:“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同时,胆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难经正义》指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通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
心属火,为阴中之阳脏为君火,肝胆属木,胆为阳木,属少阳相火。心与肝(胆)为子母关系。且心与胆经络相连。《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医阶辨证》曰:“胸痛,心之俞,胆之脉络,痛引背胁。”《医学入门》称:“心胆相通,心病怔中,宜温胆汤,胆病战栗,癫狂亦补心。”可见胆病及心、心病及胆为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古代早就观察到,心痛发作时在肝胆经循行的胸、胁、肩、背等部位有放射痛,说明心绞痛与肝胆有关。心绞痛病位在心,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依赖心气的推动,但离不开肝胆之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受五脏六腑之精汁,通降下泄方得发挥功效。而胆属木,其性条达主升发,为荣卫之枢机。若情志不遂、胆气郁滞、疏泄失司则枢机不利,水火气机不得升降自如,则气滞血凝、气血运行不畅,累及心之血脉,使血脉不和、血液凝滞不畅,而致冠心病的发生。另外,脾胃属土,主运化水谷,升清降浊,其生理功能的正常须得木气疏泄才能通达。因此,胆气郁滞可导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汁郁结、气机不利,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胃不和,运化失职,津液内停,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水饮痰湿浊邪内生。少阳气机为水饮痰湿所阻遏,而致胆气上逆。日久则胆逆挟浊上犯心胸,阻遏心脉,心阳不振而发病。胆木能生心之君火,胆腑内寄相火,君相二者相辅相成、疏泄平调,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胆气有余、七情过极则气郁化火,胆中相火妄动,引动君火而致君相火旺,灼伤津血成痰瘀,痰瘀热互结,阻于心脉,闭而不通,发为心病。《伤寒论》对此早有记载:“少阳中风,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若情志抑郁,胆木化火,或气郁生痰,痰湿化热,均可上扰及心,耗劫心阴,使心的功能失调,出现烦躁易怒、心烦心悸、甚则惊悸不寐、癫狂等症。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精神因素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实验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使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凝集,从而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此外,作为心脏病基础的高脂血症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其形成与饮食物的运化失常以及长期的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易损脾胃,使脾胃运化失职、积湿生痰,而胆之排泄精汁,主三焦升降,与痰湿的形成尤为密切,其功能失调常可促发血脂升高和心脏病变。胆道与血管在脂质代谢方面有密切关系,而胆汁参与脂肪代谢利于血脂下降。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梗塞等均可使血中游离胆固醇增高,而冠心病的形成又与高血脂有关,所以说胆气郁结、实邪壅滞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疏肝利胆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法之一,胆与心相互为用的联系以及胆对心的影响,故在治疗由胆系疾病所致心病时可以考虑胆的因素,从胆论治。所谓“心病不愈,求之营卫”,心脏受损治以“调其营卫”。如《难经·第十四难》云:“治损之法奈何?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营卫调和有赖少阳气机调畅,故利少阳之疏机能调和营卫,治疗心病。明·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载:“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属腑,亦为奇恒之腑,其藏中有泄、泄中有藏,一方面协助六腑以传化物,另一方面疏泄清汁以助生化而贯彻上下、通行表里。胆的气机调畅则使心气旺盛,心血得以通畅无碍,以维持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反之则逆。因此,治疗时应根据不同证型,选用具有清热利湿、利胆止痛、祛痰化瘀、通阳泄浊、益气温阳、养阴扶正作用的方药治疗。有研究表明,温胆汤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影响[2],证实了用温胆汤治疗心病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临床以温胆汤、小柴胡汤等为基本方治疗心系疾病的报道逐年增多。祁宏等[3]用胆心宁汤治疗胆心综合征52例,治愈37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4.23%。林穗芳[4]用疏利宣通饮加味治疗胆心综合征42例,治愈 2例,显效28例,有效1l例,总有效率97.6%。邓铁涛[5]运用温胆汤治疗冠心病58例,显效 29例,有效 27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93.1%。李英杰[6]临床对胆胃不和、痰热扰心所致的心绞痛从胆论治取得满意效果。张金玺[7]用温胆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47例,治愈29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弓晓霞[8]运用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6例,显效82例,有效20例,无效4例,临床有效率为96.23%。临床上老年人同时患有胆道疾患和心脏疾病较多见,许多冠心病症状均由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引起,发生诱因多与情志不畅、高脂饮食或饮食过量有关,伴有高黏血症、血脂紊乱等,临床常见口干口苦、右胁胀满疼痛、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不适,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笔者临床治疗老年人冠心病伴随以上症状者,多选用疏肝利胆、宽胸理气佐以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之品,常选用蒿芩清胆汤化裁[9],药用青蒿、黄芩、柴胡、竹茹、枳壳、陈皮、栝楼、薤白、黄连、半夏、酸枣仁、桔梗、丹参等。如情志诱发者加疏肝理气之郁金、香附等,如饮食过量所致者加消积化滞之焦山楂、焦麦芽等,如高脂饮食诱发者或伴有血脂代谢紊乱者加决明子、生山楂、干荷叶等,如伴高黏血症加水蛭、三七等,如疼痛较为明显则加元胡、檀香之类。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很多,胆腑在冠心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常被忽略。中老年突发心绞痛、心律不齐等证,或经用扩冠药、抗心律失常药不效时,应考虑胆系疾患。老年人胆石症、胆囊炎发病率高,但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而被忽视。胆心综合征以胆病为本,心病为标,疏利胆腑往往心脏病亦除。但是胆系疾病引起心绞痛发作,往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的基础上发病,故应标本同治,在疏利肝胆的同时加用化湿降浊、活血化瘀之品,降低血液高黏状态及改善循环。胆心相通、胆心同治理论,对于研究心脏疾病进而丰富其理论和治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9.
[2] 文颖娟,邓中甲.温胆汤研究进展探析[J].光明中医,2008,23(8):1234-1237.
[3] 祁宏,许定仁.“胆心宁汤”治疗胆心综合征52例[J].江苏中医,2001,22(1):19.
[4] 林穗芳.疏利宣通饮加味治疗胆心综合征42例[J].中医研究,2000,13(2):31.
[5] 杜少辉.邓铁涛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冠心病58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6):842.857.
[6] 李萍,张朝香.李英杰主任医师从胆论治心绞痛验案1则[J].江苏中医药,2005,26(11):36.
[7] 张金玺.温胆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47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5,20(5):25.
[8] 弓晓霞.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0):563-564.
[9] 谈宏强,张叶青,田俊.田俊主任医师临床运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经验[J].光明中医,2011,26(8):1556-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