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勋超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重庆 402160)
曾朝芬主任中医师为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国家重点专科在建科室、重庆市重点专科——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创始人之一,重庆市名中医,从事医疗、教学、科研30年。现将曾朝芬主任中医师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疼痛性质为牵涉痛,是继发性头痛的一种。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多有头、颈部损伤史。曾师认为,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本病的诊断,忽视了颈椎病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颈椎X线摄片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治疗方法可缓解其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易反复发作。如中药口服、外敷治疗能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但无法将内部粘连松解,恢复内部平衡;封闭疗法虽能暂时缓解疼痛症状,但封闭药物均属糖皮质激素类,虽能抑制组织炎性反应,减少炎性渗出,但同时也抑制和破坏结缔组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粘连、瘢痕而恢复平衡。
曾师认为,针刀治疗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既有中医针灸针的调节功能,又有西医的闭合手术功能,切开肿胀的后关节突关节囊、剥离松解被卡压的神经、松解颈部肌筋膜中挛缩的硬性条索、切碎痛性结节,辅以手法纠正关节错位及关节应力不平衡,从而达到彻底松解痊愈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针刀治疗。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用Ⅰ型3或4号小针刀进行操作。患者俯卧位,胸前垫枕,使颈部前屈,下颌置于床缘外,头自然下垂,充分显露颈枕部。确认C1~C6处的棘突,此类患者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多在枕外隆突、上项线、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C2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乳突后缘、乳突尖下缘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C1~C6棘突及其两侧关节突关节和横突的前、后结节等处,每次取7~12个点,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针头刺入达骨面,回抽无血液,每点1 mL,3~5 min后快速进针刀,刀口线与患者身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皮肤表面缓慢探索进针,针刀到达骨面后纵切3~5刀,横行剥离2~3下,刀下有松动感时出刀出针,在针眼处用无菌纱块压迫1~3 min以压迫止血,外敷创可贴包扎。每周治疗1次,3次为1疗程。注意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走行一致,操作时手法要轻柔,不可粗暴。(2)针刀手法。目的是进一步松解及防止再度粘连影响疗效,针刀术后患者体位不变,助手站于治疗床旁,双手放于患者双肩上;医生一手托住下颏部,手背抵于床头,另一手压于患者的后头部,使其颈尽量屈曲;然后助手与医生对抗牵引2~3次即可。如有错位者,作相应的手法如仰卧旋转复位、或拔伸钳式复位、牵引下推压复位等手法矫治颈椎小关节紊乱。每周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正骨治脊根据患者是否有颈椎错位,如有错位者,行针刀松解术后须正骨治脊颈椎复位。依据患者颈椎错位方式,作相应的正骨治脊手法。如枕环、寰枢关节错位者,作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侧转,缓慢摇动1~2下,患者放松头部后,将头转至最大幅度时,用手腕有限度的快速瞬间“闪动力”向头侧顿拉,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如颈椎左右水平侧摆式错位者,作颈椎侧向扳按整复法:患者仰卧,操作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向隆起处,另一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先牵引并渐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向患侧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手同时作一搬一按一牵联合“闪动力”,拇指可触到整复关节的弹跳感并多可听到关节弹响声。如颈椎旋转式错位,作颈椎推正整复:患者仰卧,低枕,以左颈椎矫正为例,操作者半蹲于患者头侧部左后侧,两手拇指食指张开,分别置于患者两边脸颊,食指与脸平行,拇食指固定后,另3指扣住头颅,并将患者脸部往右侧至适当的角度,以不可使患者颈部肌肉僵硬为度,此时,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左手拇指的第1、2关节之间扣住患椎间之关节突,右手将患者头部上托至适度角度,并以上手推,下手内带方式,以向前、向上45°实施整复矫正。(3)枕颔牵引或颈围固定。针刀松解和手法后行颈椎牵引的主要目的是拉伸紧张或痉挛的骨骼肌,并起到制动的作用,且可增加椎间隙和扩大椎间孔的作用,解除机械压迫,恢复颈椎动态平衡。牵引重量或颈围固定以患者个体重量和患者自我感觉舒适为依据,力从5~15 kg不等,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15次。(4)预防复发。患者经治疗后,平时注意保暖,也要劳逸结合,纠正错误姿势,改变不良习惯,避免颈部过度劳累及异常受力,调整枕头,定时做颈部保健操,平衡颈部肌群,以防颈部再次损伤及复发。
魏某,女性,83岁。主诉:反复头痛10年余。10年来后枕部木痛、跳痛,有时牵及头顶痛,甚至涉及前额及眼眶,有紧箍压迫感,右侧乳突、耳后、颞部疼痛,伴有右侧肩、背、上肢疼痛。低头时间长、紧张、饮酒、寒冷可诱发疼痛。常服麦角胺、卡马西平等可暂时止痛。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C2~C7椎体前、侧、后缘骨赘形成,C2/C3及C3/C4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颈、颅CT平扫无异常。诊断:颈源性头痛。针刀治疗: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用Ⅰ型3或4号小针刀进行操作。第1次患者俯卧位,胸前垫枕,使颈部前屈,下颌置于床缘外,头自然下垂,充分显露颈枕部。确认C1~C6处的棘突,横线为5个点(中点为枕外粗隆,在上项线上向两侧旁开2.5 cm为2个点,再向外旁开2.5 cm为2个点。这5个点为项韧带的止点、胸锁乳头肌的后侧止点、斜方肌的起点、头后小直肌止点、头后大直肌止点及头上斜肌止点、头最长肌的止点、头半棘肌的止点)、竖线为7个点(分别为C1~C7棘突顶点为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及头下斜肌、头夹肌、斜方肌、颈夹肌的起点,项韧带起点,棘间韧带)。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针头刺入达骨面,回抽无血液,每点1 mL,3~5 min后快速进针刀,刀口线与患者身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皮肤表面缓慢探索进针,针刀到达骨面后纵切3~5刀,横行剥离2~3下,刀下有松动感时出刀出针,在针眼处用无菌纱块压迫1~3 min以压迫止血,外敷创可贴包扎。第2次松解C2~C7棘突旁开1.5 cm的关节突关节囊韧带及肩胛骨内上角的肩胛提肌止点,体位、操作等同前。第3次松解C1~C7横突前后结节处的头最长肌、颈最长肌、头半棘肌的起止点,体位取仰卧侧头位,余操作同前。每周治疗1次,3次为1疗程。注意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走行一致,操作时手法要轻柔,不可粗暴,以骨性标志为依据,避免进刀过深伤及重要组织、神经、血管。针刀后均配合手法治疗:针刀术后患者体位不变,助手站于治疗床旁,双手放于患者双肩上;医生一手托住下颏部,手背抵于床头,另一手压于患者的后头部,使其颈尽量屈曲;然后助手与医生对抗牵引2~3次即可。颈围固定,并嘱保暖、调枕头、练颈保健操。3次治疗完毕,头痛消除。随访2年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