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舒敏,许军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患者杜某,女,7岁,四肢痿软、活动无力伴感觉障碍6年余。患儿家属诉其出生5个月时曾出现腹泻、发热症状,自行服用药物后痊愈(药物不详),自此后即发现患儿发育落后于同龄小孩,四肢痿软无力,9个月会坐,2岁可扶站,至今不能独自站立及行走,智力正常,病情无加重。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疾病”、“肌无力待查”、“多发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等,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患儿由祖父背至门诊。现症:神清,精神可,四肢活动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能独自扶墙站立数分钟,不能独立行走,需旁人于身后搀扶倚靠,感觉障碍以双下肢末端浅感觉减弱、麻木为主。纳少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上肢肌力4级,下肢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减低,下肢浅感觉减弱,深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腓肠肌加神经病理检查诊断:骨骼肌神经原性病理改变,骨骼肌代谢异常,周围神经损害可能以髓鞘病变为主,并导致骨骼肌的损害。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害,严重运动感觉神经髓鞘损害伴轴索改变。脊肌萎缩症基因检测、免疫学检查、头颅、胸腰骶段脊髓MRI、脑地形图、骨盆双髋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诊断:中医:痿症(筋损髓亏型);西医: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治则:调神益气、荣筋生髓。取穴:上星、内关;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委中、尺泽;华佗夹脊穴,足阳明经排刺。操作:仰卧位,取双侧内关,直刺0.5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1 min;上星平刺0.5寸,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直刺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 min;双侧尺泽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前臂或食指有抽动为度;双侧委中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以下肢有抽动为度。留针10 min后起针;俯卧位取华佗夹脊穴,T1~L5,直刺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足阳明经排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针灸治疗期间配合中药汤剂益精填髓,捏脊疗法,康复训练。
针刺4日后,患儿家长诉帮助其做康复运动时感觉患儿下肢活动力量较前增强,独自扶墙站立时间由数分钟增至20~30 min。针刺1周后,患儿可扶椅子做小幅度原地踏步运动。针刺4周后,患儿能在祖父双手扶助下缓慢步行5 m,无需倚靠。针刺12周后,患儿仅靠祖父单手扶助缓慢行走50 m,唯步态不稳,下肢力量不足,下肢远端感觉减弱较前明显好转。患者目前仍继续针灸治疗。
按: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格林巴利综合症是一种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的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表现是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脱髓鞘,多累及脊神经及其神经根,祖国医学将之归为“痿证”范畴,其发病是由于湿热毒邪内侵致脏气内伤,津液不布,气血不荣,阴精不充,筋脉、肌骨失养、痿弱,不能随意任用为症,治疗上以调神益气、荣筋生髓为原则。石学敏教授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是在神的主宰下完成,“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气为神之使,神为气之用,神存则机生,神去则机息。《灵枢·本脏》亦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故在观察病人神气盛衰的基础上,从调理神气出发,才能针(药)到病除[1]。故治疗上首取上星、内关以醒脑调神,配合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益气健脾,三阴交补肾益精、充养脑髓,极泉、委中疏通经络。《素问·痿论》云:“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气血化生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选阳明经之腧穴以疏调阳明之经气,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之功。针刺夹脊穴,能疏通督脉、统理阴阳,起到运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之效。本例患者病程长、病情重,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运用针灸治疗本病可明显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1]张智龙.石学敏院士御神思想管窥[J].中国针灸,2005,25(12):86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