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铃通窍汤治疗三叉神经痛61例

2012-01-25 01:09宋秋云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5期
关键词:川楝子延胡索桃仁

宋秋云

(浙江省奉化市中医院,浙江 奉化 315500)

笔者对三叉神经痛患者予以自拟金铃通窍汤治疗,减少了止痛药物的药量,患者复发频率也明显减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奉化市中医院就诊的门诊三叉神经痛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男性18例,女性43例;年龄41~76岁,平均58.20岁;病程0.5~25年,平均6.80年。对照组49例,男性16例,女性33例;年龄40~71岁,平均56.70岁;病程0.5~26年,平均6.70年。均经头颅MRI检查,排除其他病变。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案 两组均予卡马西平缓释片0.1 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加服金铃通窍汤:川楝子10 g,延胡索30 g,赤芍10 g,川芎 10 g,桃仁 10 g,红花 6 g,全蝎 3 g,蜈蚣 2 条,蔓荆子 10 g,白蒺藜 10 g,藁本 10 g,白芷 10 g,黄芩 10 g,石菖蒲 10 g,甘草 10 g。瘀甚加水蛭3 g,虻虫1 g;热甚加牡丹皮10 g,生地黄10 g;痛甚加乳香10 g,没药6 g,细辛3 g;寒甚加干姜5 g,炮附子(先煎)10 g;气虚加党参10 g,黄芪15 g,山药10 g。每日1剂,上下午分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2~3个疗程。1个疗程后逐渐减少卡马西平片的用量,直至停用。

1.3 疗效评价[1]治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疼痛消失或减轻,随访1年以内复发。有效:治疗后疼痛消失或减轻,随访半年内复发。未愈:治疗前后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61例中,治愈6例,显效26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52%;对照组49例中,治愈3例,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3.4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服药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云“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1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内经》云“风气循风俯而上则为脑风,可见剧烈头痛”;《张氏医通》载“偏头痛者,其人平素有湿痰,加以风袭之,而郁久为火,总属少阳厥阴而两经”。多数学者认为,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为风、火、痰、瘀四邪杂至,相互交结于头面部,三阳经脉瘀阻,气血不通所致。

笔者自拟金铃通窍汤中以川楝子、延胡索为主药,延胡索始载于《开宝本草》,性温,味辛苦,入心、脾、肝、肺,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归纳延胡索有“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并推崇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发现其含有10多种生物碱,包括叔胺类如延胡索乙素和季胺类如脱氢延胡索碱。其中,延胡索乙素的镇痛作用最强,并具有明显的催眠作用。延胡索能显著提高痛阈,增加血流量,改善神经营养供给,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要药,笔者临床上使用大剂量延胡索并辅以川楝子行气止痛 (即古方金铃子散),对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同时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桃仁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止痛;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川芎活血行气,上行于头,祛瘀止痛;赤芍活血凉血,兼防辛温药化热;全蝎、蜈蚣搜风通络止痛;三叉神经痛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久痛易入络,加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不但能达到搜风通络止痛之效,而且能引诸药直达病所;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止痛;白蒺藜平肝疏肝,解郁止痛;白芷芳香上达,祛风止痛;黄芩清热泻火止痛;石菖蒲化痰降浊,开窍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水蛭、虻虫破血祛瘀;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乳香、没药、细辛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干姜、附子温经散寒止痛;党参、黄芪、山药补气健脾。诸药配伍,共达理气活血,化痰泻火,通窍止痛之功效。从而使气血充足、经络疏通、血脉流畅,疼痛得止。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缠绵难愈,常规应用卡马西平片数周或数月。此药不良反应有头昏、嗜睡、共济失调,少数患者可有胃肠功能障碍,还可出现皮疹、血尿、白细胞或血小板明显减少等。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三叉神经痛,减少不良反应成为首要责任。本方集理气、活血,化痰、泻火药为一方,功专而效宏。患者经治后症状明显好转,疼痛消失,服药1个月后均能减少卡马西平片的剂量,2~3个月后基本能停用卡马西平,有效的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本观察表明,中医中药不良反应较卡马西平少,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猜你喜欢
川楝子延胡索桃仁
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延胡索总碱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的研究
桃仁和酒
延胡索乙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桃仁高粱粥治好我的瘙痒症
绞股蓝水提醇沉液抗川楝子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分子印迹复合膜在拆分延胡索乙素对映体中的应用
嘴唇干裂用桃仁
川楝子治病验方
市售延胡索颗粒和醋延胡索颗粒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