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2012-01-25 08:12:04武警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磁共振中心广东深圳518029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蝶骨鼻咽上颌

1.武警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磁共振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29)

2.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磁共振中心(山东 济南 250021)

曹慧芳1 胡 姣1 魏 娜1 史 浩2 王光斌2

鼻咽纤维血管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NPAF)又名男性青春期出血性纤维瘤,是鼻咽顶部后鼻孔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血供丰富,局部具有侵袭性,术后复发率高,根治困难,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搜集2007年3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探讨本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1年10月经CT和MRI诊断及临床证实的19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均为男性,年龄10岁~33岁,平均18.5岁,所有病例都有鼻塞和反复鼻出血,另伴有耳堵耳鸣、听力减退6例,呼吸困难2例,嗅觉减低5例,视力下降2例,面颊部肿胀4例,眼球移位1例。查体均于鼻腔后部可见淡红色肿物,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表面有血管纹,触诊肿块质硬,易出血。入院至确诊时间为3天-18天,平均为6天。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 16层螺旋CT扫描仪,层厚和层距均为5mm,均扫描轴位和冠状位,先平扫后增强扫描,所使用造影剂为300mgI/ mL 碘海醇8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后扫描,常规照软组织窗像和骨窗像。MRI检查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颈线圈。全部病例均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行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扫描范围自口咽至鞍上池水平。成像参数:T1WI 500/15ms,T2WI 4400/119ms,层厚5mm,层间距0.5mm。激励次数2次,矩阵256X256,所有病例均行Gd-DTPA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静脉推注,剂量为0.2ml/kg。

1.3 图像分析 由有经验的3名CT及2名MRI诊断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内容包括肿块的大小、侵及的范围,同时观察CT、MRI在诊断该病时有无特征性表现,以诊断是否符合病理组织学和随访结果作为判断标准。肿瘤按Chandler[1]标准进行分期:I期肿瘤局限于鼻咽部;Ⅱ期肿瘤扩展至鼻腔和蝶窦;Ⅲ期肿瘤扩展至上颌窦、筛窦、翼腭窝、颞下窝、眼眶(眶上裂、眶下裂、眶内),颊部;Ⅳ期肿瘤侵入颅内。

结 果

19例鼻咽纤维血管瘤13例位于鼻咽顶部后鼻孔区,6例位于鼻腔,3cm以下3例,3cm~5cm 9例,5cm以上7例。肿瘤侵犯部位按Chandler标准分期为Ⅰ期5例,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5例。CT平扫多为等密度和稍低密度,CT值35 Hu~68Hu,部分病变内可见更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9例均匀强化,10例强化不均匀。多数肿瘤边界清楚,少数肿瘤边界不清。其中13例病例可见肿瘤突入后鼻孔、翼腭窝、颞下窝或上颌窦,邻近骨质压迫吸收,受累肌间隙显示不清。MR平扫T1WI像为低~中等信号强度,T2WI像为中~高信号强度。瘤内较多流空血管。注射钆喷酸葡胺造影剂后肿瘤增强明显,其中14例见血管流空效应形成的“椒盐征”,矢状层面可较明显显示肿瘤来源于鼻咽顶~后壁。术前CT或MRI诊断为NPAF17例,2例Ⅳ期肿瘤因肿瘤范围较大,蝶骨骨质破坏较明显且侵入颅内而误诊为鼻咽恶性肿瘤。

图1-3 鼻咽纤维血管瘤。图1 CT平扫轴位见以左侧翼腭窝、颞下窝为中心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图2、3增强后明显强化,肿块广泛累及左侧翼腭窝、颞下窝、鼻后孔、上颌窦后壁、后组筛窦、蝶窦、眶尖、面颊部。图4-7鼻咽纤维血管瘤。图4、5MRI平扫见左侧颞下窝不均匀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图6、7增强后明显强化,并见血管流空效应形成的“椒盐征”。肿瘤累及左侧上颌窦后壁、鼻咽部,并双侧上颌窦炎症(左侧上颌窦囊肿)。

讨 论

3.1 NPAF常发生于10~25岁青年男性,起源于颅底鼻咽顶和后鼻孔区,其组织来源目前认为纤维组织,该瘤位于鼻咽顶部、颞下窝、枕骨结节、蝶骨翼突及翼突内侧板的骨膜部[2]。肿瘤由纤维组织及血管构成,瘤体血管丰富,血管壁薄,缺乏弹性,容易受损发生严重大出血,是一种良性肿瘤,就诊时肿瘤往往较大,基底广泛,手术后复发率高,很难根治,被认为是耳鼻喉科肿瘤中一种特殊的肿瘤。本病在病理上虽属良性,但其生长侵润性强,肿瘤可沿颅底骨的自然孔道和骨缝侵犯,向前由鼻孔直接进入鼻腔从而侵及筛窦和上颌窦,向外通过翼颌间隙进入翼腭窝或颞下间隙,或经眶上、下裂进入眼眶,向上破坏蝶窦及蝶骨大翼侵入海绵窦,向后外破坏翼板侵入翼窝或嚼肌间隙[3]。I期和Ⅱ期肿瘤相对较小,呈类圆形,边缘光滑,仅侵犯鼻咽部后鼻孔和鼻腔,手术易完整切除;Ⅲ期肿瘤较大向外扩展至翼腭窝、颞下窝,上颌窦后壁受压变形,是其特征性表现。Ⅳ期肿瘤可沿颅底孔隙或直接破坏蝶骨累及颅内、海绵窦和颅中窝。本组病例术前CT或MRI诊断准确率为89.4%(17/19),2例Ⅳ期肿瘤因肿瘤范围较大,蝶骨骨质破坏较明显且侵入颅内而误诊为鼻咽恶性肿瘤, 分别于术后3、6个月内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时肿瘤残留所致。避免残留的关键是术前对肿瘤的范围充分了解,术中准确估计肿瘤的基底部,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对肿瘤的侵袭性有充分的了解,其中对肿瘤范围的了解最为重要。因此,肿瘤能否完整切除,以及判断预后,取决于术前影像学的早期发现及准确定位。CT或MRI检查应作为NPAF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方法。

3.2 结合本组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CT、MR不但能对该病做出明确诊断,而且还是术前获得肿瘤分期最重要的方法。从瘤体生长方式分析,CT的冠状位图像及MR的多方位图像能充分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准确了解肿瘤的侵犯范围,对手术方法、手术径路的选择、手术能否切除均具有比较有价值的临床指导作用[4]。Ⅰ、Ⅱ期的肿瘤较小,局限于鼻咽部或侵入鼻腔、蝶窦,手术可完整摘除肿瘤,达到根治。Ⅲ期肿瘤较大向外扩展至翼腭窝、颞下窝,上颌窦后壁受压变形,并可累及同侧的眼眶。有文献[5,6]认为,翼腭窝扩大是本病较有特征性的改变,发生率达87%,本组有8例出现该征象,发生率为42%。Ⅳ期肿瘤则扩展至颅内,Mokhtar[7]等人认为,NPAF颅内侵犯的路径包括:①由颞下窝侵入颅中窝;②从翼腭窝进入眶上裂、眶下裂;③经蝶窦上壁侵入海绵窦或(和)垂体窝;④由筛骨水平侵入或破裂孔侵入颅中窝。本组有2例蝶骨骨质破坏较明显且侵入颅内误诊为恶性肿瘤。从瘤体影像表现分析,CT可以很好地显示颅底骨质的改变,其与恶性肿瘤的骨质破坏不同,它主要通过压迫作用导致骨质吸收;采用脂肪抑制序列的MRI技术对鉴别鼻旁窦堵塞性病变也有很好的帮助。而且由于NPAF的血供极其丰富,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均出现明显的强化且强化速度快,CT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的强化程度与血管密度接近,MRI增强T1-权重像可见血管流空效应形成的“椒盐征”,本组19例均出现明显强化。14例于磁共振T1WI强化扫描显示“椒盐征”,而鼻咽其他病变在CT和MR上远不及NPAF强化程度高,可资鉴别。

3.3 鉴别诊断应包括:①鼻咽恶性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且常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破坏为不规则或虫蚀状,无显著受压表现。鼻咽纤维血管瘤血供极丰富,增强后强化极显著,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沿颅底孔隙生长,可呈哑铃状或多头状,颅底骨质受压改变,孔隙变大[8-10]。②鼻息肉:CT密度较低,密度近似水,MR接近于液性信号,患侧常合并鼻窦炎,临床无反复鼻衄的症状,增强后无强化,相邻骨结构可轻度吸收变薄,但无破坏。③恶性肉芽肿:40岁以后发病率高,中线生长,有特征性恶臭。④NHL强化不如鼻咽纤维血管瘤明显,若有全身其他部位病变更支持NHL诊断[11]。

总之,CT和MRI诊断NPAF准确率高,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边界及范围、显示邻近骨质吸收、受压和破坏情况,能较好地确定本病的诊断及分期,并对手术治疗、预后评估及其他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有重要指导作用,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1.Chandler JR,Goulding R,Moskoitz L,et al.Nasopharyngeal angiofigroms:staging and management[J].Ann OtolRhinol Laryngol,1984,93:322-329.

2.Yadav SP, Singh I, Chanda R, et al.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Otolaryngol,2002,31(5):346-350.

3.Silver AJ.CT of the nasopharynx and relation space[J].Radiol,1983,147:726-738.

4.Sennes LU, Butugan O, Sanchez TG, et al.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the routes of invasion[J]. Rhinology, 2003,41(4):235-240.

5.Sennes LU, Butugan O, Sanchez TG, et al.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the routes of invasion[J]. Rhinology,2003,41(4):235-240.

6.Paris J, Guelfucci B, Moulin G,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1,258(3):120-124.

7.Mokhtar M,Badrawy R,Osman M.The juvenile angiofibroma of the nasopharyna[J].J Egypt Med Assoc,1972(2),55(8):692-703.

8.李伟宁,陈韵彬,吴君心,等.鼻咽癌侵犯翼腭窝的MRI特征[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5):24-26.

9.程友.以Horner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02,9(4):5.

10.陆锦贵,陈午才.鼻咽少见恶性肿瘤的CT诊断--附14例报告[J].罕少疾病杂志,2006,13(2):4-6.

11.陆锦贵,陈午才.鼻咽、口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4,2(2):20-22.

猜你喜欢
蝶骨鼻咽上颌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Sphenoid wing meningioma presenting as cognitive impairment
视频脑电图监测中蝶骨电极加做过度换气提高检查阳性率的护理配合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西南军医(2016年4期)2016-01-23 02:19:23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磁共振成像(2015年5期)2015-12-23 08:52:50
Ⅲ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手术策略
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1例
河北医药(2015年13期)2015-11-13 06:20:07
玻璃纤维桩在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的生物力学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