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是甘肃畜牧业优势产业。在草食畜牧业行动的带动和专项资金扶持下,甘肃省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11年,全省牛存栏和出栏分别达到548万头和185万头,其中有5个县饲养量超过20万头,8个县区出栏量超过5万头,甘州区等9县区被列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
甘肃省结合肉牛产业大县建设实际和项目具体要求,按照择优扶持、集中连片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肉牛补贴数量由2009年的12万头,增加到今年的56万头;补贴资金由120万元,增加到560万元。项目实施县区由2009年的4市18个县区,扩大到2011年的5市25个县区,并实现了5市肉牛良补冻精配种全覆盖。3年来,项目区人工授精累计授配母牛80余万头,受胎率在80%以上,产犊成活率在95%以上。
为了组织实施好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甘肃省从组织管理、技术培训、制度完善、督导检查、宣传引导等方面开展了工作,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主要表现为“七个坚持”:
一是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为了保证项目按期完成,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甘肃省农牧厅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对项目执行各环节进行了细致研究,加大了对重点环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对项目建设任务进行具体分解,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技术小组对项目运行中有关技术方面的难题进行全程指导。
二是坚持规范运作。为了规范实施项目,各项目县畜牧部门对辖区内基础母牛存栏进行了详细摸底,对规模养殖户进行了走访,特别在项目实施前对养殖户的需求做了全面掌握,对有需求、积极性高、符合国家良种补贴条件的养殖户在村内进行了张榜公示,确保国家畜牧良种补贴种畜真正投入到确实需要补贴的规模养殖场及养殖户中。
三是坚持强化项目培训。结合该省实际,以“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工作,从牛人工授精、选种选配、编号、系谱档案的建立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坚持项目督导检查。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农牧厅、省畜牧管理总站多次派出技术骨干,对项目区进行督导、检查和技术咨询,督促各实施单位及时掌握和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五是坚持建档立卡,有据可查。按照农业部要求,该省项目县区统一印制了良种补贴肉牛、绵羊、牦牛品种登记卡,同时,积极开展良种补贴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为实现良补档案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督促配种员、养殖户和改良站点建立健全台账、配种记录、产犊记录,工作进度记录和项目管理档案。做到资料齐全,有据可查。部分县区人工授精站还制作了牌匾,标明“农业部良种补贴人工授精站”、配种员姓名、工作简历、技术水平、配种受胎率高低等。
六是坚持激励机制。为切实推动项目发展,部分项目县区制定了可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配种效益发挥好的村、组、户和养殖场(小区)由县畜牧兽医局加挂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示范村、示范场、示范户的牌子,对特别突出的村、组、户由县畜牧兽医局统一报县委县政府审核,并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中予以奖励。
七是坚持加强政策宣传。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县区通过县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对项目执行情况作了宣传报道,各县在乡镇、村、组及时公布项目进展情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国家良种补贴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