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正,郭 义,郭永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300193)
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引起的反应。针灸作用不同于药物,它往往不直接作用于病原体,也很少直接作用于患病的组织器官。针灸作用特点的研究是针灸作用规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对于了解针灸治病的机理,掌握针灸治疗规律,合理认识和应用针灸疗法,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参照对比《实验针灸学》各版教材中关于针灸作用基本特点的论述,总结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针或灸,应用一定手法刺激体表的特定部位,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实验针灸学》教材从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首次编写并应用于本科教学以来,20多年来,关于针灸作用规律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实验针灸学》教材不断更新,其中关于“针灸作用基本特点”的论述虽不尽相同,但都基本肯定针灸作用是一种调节作用或调整作用。如汤德安编写的《实验针灸学》教材中,认为针灸作用特点的实质在于针灸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调整[1]。林文注主编的《实验针灸学》从针灸的镇痛、增强免疫防卫和调整功能等方面论述针灸的作用[2],实际上均为针灸调节作用的结果。邓春雷编写的教材中认为针灸是一种建立在整体反应和自我稳定(平衡)调节基础上的自然疗法[3]。李忠仁版《实验针灸学》中认为针灸治病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激发机体内在生理调节机制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4]。
针灸的这种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和整体性,这一特点得到了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大量资料佐证。针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指针灸穴位能产生兴奋或抑制等双向效应,作用方向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例如针灸内关穴,可使高血压者的血压降低,在休克急救时可致血压上升,而对正常的血压影响不明显。整体性是指针灸可以多水平、多靶点对机体进行调节,例如针灸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通过调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使胃肠动力、胃酸分泌得到调整,胃肠粘膜得到保护,以达到治疗目的。而西药则一般没有双向调节的特征,而且作用靶点也比较固定单一。绝大多数药物需进入消化道或通过静脉,吸收后而起作用,它们或通过改变理化环境,或通过参与或干扰细胞物质代谢,或通过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或通过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道等作用机制参与机体各种生理生化过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绝大多数药物对机体是非感知性刺激,而针灸作用于机体则是感知性的。这种感知性的刺激会首先激发穴位感受装置,然后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将针刺信息传导、整合,最后作用于效应器官产生治疗作用。
所谓特点,应该指的是“人无我有”,针灸作用的特点应该和药物的作用特点有所区别。李忠仁版教材中认为针灸作用的特点具有早期性和功能性。所谓早期性是指针灸对于疾病的早期或新病疗效显著;功能性是指针灸对于功能失调的疾病具有治疗优势。但是按照疾病发展的趋势,任何一种疗法包括药物在早期干预肯定好于晚期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准则。疾病早期,病情还比较轻,各种时常紊乱的生理功能和生化指标还易调整到正常状态。药物治疗特点同样具有早期性、功能性特点,这不是针灸作用所特有的,不应属于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邓春雷版教材中指出针灸作用在机体激起的效应有速迟、久暂和强弱之分,是指针灸作用于机体后在体内引起反应的快慢、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参与反应的系统、器官与组织的种类不同,并且各有侧重。但是药物似乎也有类似的作用特点,药物通过吸收等进入血液后,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作用,而且根据机体功能状态和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在体内引起的反应也有快慢和强弱之分,持续时间也各有长短,所以说这也不是针灸作用所特有的治疗特点。
针灸作用除了具有良性双向调节和整体调节特点外,还具有品质调节和自限调节的特点,这也是药物作用所不能达到的。所谓品质调节特点是指针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节系统品质,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以保持各生理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调节系统品质是度量调节系统调节能力大小的一个参量。可以说针灸的品质调节扩展了针灸作用特点的内涵。不但解释了为什么针灸对生理功能紊乱有双向调节和整体调节作用,而且解释了针灸为什么能对正常机体呈现防病保健的作用,表现为对随后受到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偏离度显著减少。足三里穴是临床常用的保健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经常艾灸足三里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防病能力。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是针灸防病保健功能的一个高度概括[6]。针灸作用的自限调节是指针灸调节功能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针灸对功能的调节作用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机能储备,超出生理调节范围,针灸将不能发挥作用,如针刺麻醉中的针痛不全。了解针灸调节作用的有限性,将有利于在临床上合理地认识与运用针灸疗法,从而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维持内环境生理生化参量相对稳定的复杂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能对各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因素作出主动的调节反应。针灸正是通过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或诱导体内的这些调节系统,调动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提高其调节品质,使异常功能趋向正常化。针灸治疗在调节功能这一重要环节上发挥着比药物更符合生理学规律的作用[7],因此,掌握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可以更好的开拓提高针灸疗效研究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1] 汤德安.实验针灸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6
[2] 林文注.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88:125-194
[3] 邓春雷.实验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4
[4] 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5
[5] 吕圭源.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23
[6] 康婧青.论针灸的品质调节[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608-609
[7] 陈汉平.关于针灸调节作用规律与机制的思考[J].上海针灸杂志,1992,1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