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邱泽武
民众是灾难救援的主力军
王立祥,邱泽武
民众;灾难救援
R 129
如何将灾难减至最低程度,如何履行救人为本这一神圣使命,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摸索新的救援模式。然而无论是“把患者送到医院”的英美模式还是把“医院送到患者身边”的欧洲模式,及我国从成立第一支国际救援队后,到各地相继成立的专业队伍所做的种种尝试,在面临如此多的灾难时,仍不能满足重大灾难中大量伤员的救护要求。因为在大范围受灾情况下,往往没有足够的救援人员和装备,加之专业救援队伍受到时间、交通、地域等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难以在救援的黄金72 h内实施有效的救助。如四川汶川地震时,个别地域救援队未能及时到达,而玉树地震的高原环境就曾给个别前来救援的队伍以重创,出现了救援者成为被救援者的不利局面,使其不能保证专业救援的开展。即使是当地的专业救援队伍,在发生灾难时其本身也是受害对象,亦将难以胜任救援的需求;而此时只有将灾难现场的民众充分组织调动起来,于第1时间展开自救互救,才能有效弥补专业救援队伍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将救“人”为本的重要性落到实处。因此,民众才是灾难临头时救援的主力军。
民众在灾难救援时能够大显身手,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基于人们平时力量的积蓄。以往人们习惯地把救援定位在灾难发生后,而忽略了救援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救援前、救援中、救援后一个完整的救援链。救援如同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从战斗开始前就应该统筹规划、制定方案、储备人力物力,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认为,70%的救援应在平时做,这项工作刻不容缓。中国红十字会长期以来面向公众进行的救援训练,经过培训的民众学员在灾害面前表现出科学救援的良好素质,通过灾害救援的现场实践证明了平时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的重要性。四川汶川“5·12”地震那一刻,人称“最牛校长”的叶志平校长并不在学校,然而,1min 36 s,这是全校师生从教学楼疏散到操场的时间;无一伤亡,这是全校师生在一场惊天灾难中创下的纪录。叶志平用3年的时间到处筹资,一点点修复加固原本是危房的教学楼;一丝不苟地贯彻县教育局“每周1次安全教育课”的要求,并坚持每学期不厌其烦地演练紧急疏散,直到真正的灾难证明了这一切努力的意义。现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6万名培训教师和77万名志愿者服务于社区急救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获得救助。因此,在平时让民众拥有紧迫意识,获得包括急救在内的应对所有灾害及意外事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当灾难发生时,才可以更大程度发挥其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灾难救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确立民众是灾难救援主力军的理念,能有效地降低人力及财力成本。虽然平时向公民提供急救知识培训是有成本的,然而,它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可以抵消甚至远远高于成本。国内外证据表明,防灾备难时投入1美元,灾难损失时就节省4美元;有资深救灾专家认为,这一比例是1:9。根据欧盟统计,致命伤、重伤和轻伤的社会经济成本占欧盟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约1 800亿欧元)的2%。其工伤事故中,每年约有500万工人受伤导致缺勤3天以上,约有5 000名工人因此丢掉性命。如果我们将急救预防准备移到灾难发生之前,按照灾难经济学的经济效益理论就会得出“减负得正,以负换正”的结果。从受伤的经济后果考虑,减少过早死亡和因伤致残可产生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发挥民众在灾难救援中的主力军作用,除了能提供更快更有效的救援力量之外,亦是降低人力及财力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诚然,应对灾难公共危机事件,主要是由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负责管理统筹;近年来我国的突发事件屡屡发生,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建立了四级应急启动机制等,在应对灾难事件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灾难事件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突发性、破坏性以及要员的流动性等诸多因素,使我们很难在第1时间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并正常运转。比如当重大灾难发生时,政府部门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第1时间获得灾情信息,影响统筹指挥与应急机制的及时启动。故人们不应过分依赖国家应急系统,在面对灾难时真正做到不被动等待,依靠民众自身的力量,及时地投入到灾难救援的战斗中。
综上所述,一旦灾难降临时。只有将民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才能铸成我们捍卫生命的新的长城;只有坚持“个”自为战,“户”自为战,“村”自为战、“街”自为战、“区”自为战的战略战术,才能打赢这场不见硝烟的人民战争。
纵观今日世界,人类正处于百年不遇灾难频发的年代,尤其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灾害谱也在不断扩大,已经不只限于地震、海啸、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例如恐怖袭击、非常规战争、交通事故、生物化学物质泄漏、核污染等都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大敌。如何科学应对灾难,最大限度地将灾难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是全球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灾难一旦发生,救人就是第1位的,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履行这一职责,这始终是灾难救援的首要命题。笔者结合国内外救援的实例,将救援类比为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从战略的层面阐述民众是灾难救援主力军的理念,旨在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救援新路子。
为什么说民众是灾难救援的主力军呢?这首先是因为灾难现场第1时间展开救援的是绝大多数的普通群众,他们具有被救者和救助者的双重身份。国内外资料表明,在灾难现场通常作出第一反应的是邻居、朋友、家人或者社区其他成员,惟有他们通过角色转换,在不到5min的时间里,实施决定性的自救互救方法,使灾难中的伤员获得生存机会。比如1999年土耳其马尔马拉地震时,当时在倒塌的建筑中至少成功救出5万名幸存者,他们中98%是由邻居和其他当地居民解救出来的。而外来专业救援人员仅救出了350人。故以往人们所谈及的救援,多是指专业救援人员帮助受伤的民众摆脱困境,而受灾民众本身也把自己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更多地寄希望于专业救援人员来帮助自己及家人脱离危险,忽略了其既是被救者也是救助者的双重身份。
当灾难发生时,即使专业救援队伍到达迅速,也不如身处现场的民众更及时。受灾后“个”自为战,保证自身安全,而后“户”自为战,即以家庭为单位,家中成员间紧密关系便于现场施救,故家庭是展开急救挽救生命最前沿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可以是“村”自为战、“街”自为战乃至于“区”自为战,把可用人力以区域为单位组织起来,统一指挥协调互补,利用熟悉环境地形,机动灵活的优越性,进行快速准确的救援。在四川省一个小村抗震救灾中,民兵雷红在地震发生后左手骨折自行包扎处理后,又与其他4名民兵组成了现场战斗小组,先后救出37名受伤群众,引导疏散3 000多人。因此积极转换角色,将灾难事故的第一目击者,变成合格的第一救助人,充分发挥其在时间、地点、人力及熟悉周围环境的优越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保存自己、解救他人,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所以民众才是灾难现场能最及时有效发挥作用的主力军。
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王立祥);北京,解放军307医院消化科(邱泽武)
王立祥,E-mai l:wj j jwlx@163.com
2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