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闫红丽 殷秀伟
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中应用
李想 闫红丽 殷秀伟
颅脑损伤;并发症;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应用
颅脑损伤占全身损伤的15% ~20%,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三变(多变、易变、突变),并发症多及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做好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15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本组病例152例(CT或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其中男107例,女45例,年龄1岁半~7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88例,打击伤6例,坠落伤42例,跌伤16例。本组并发症:精神障碍17例,中枢性高热12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颅内感染2例。
表现为易激怒、适应能力差缓慢、表情淡漠、抑郁、恐惧。预见性护理措施:了解患者伤前的个性特征及心理承受能力,注意患者心理变化,采取心理疏导,加强护患沟通,关心体贴患者,消除恐惧心理,让患者坦然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其原因与颅脑损伤后胃酸分泌增加,伤后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血压及糖皮质激素使用等有关。本组有10例呕出或胃管内抽出咖啡样液体。护理措施: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呕吐物、排泄物等变化、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精心护理2~5 d后治愈。
其原因是颅脑损伤后,患者意识障碍、脱水治疗,咳嗽反射减弱,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又降低了呼吸道防御功能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因此,颅脑损伤后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后加强气道管理。把握“湿、翻、拍、咳”四字诀,即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按时吸痰翻身配合拍背,有效咳嗽排痰,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利用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
染 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颅内各分腔压力失衡,使脑脊液向压力减低区积聚,同时蛛网膜撕裂更易使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形成硬膜下积液。也有人认为脑萎缩及蛛网膜绒毛闭塞时,蛛网膜下腔可能存积大量CSF,当外伤时更易形成硬膜下积液[1],尤其是严重颅脑损伤后,手术时间长、术后放置引流管等因素引起颅内感染。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高热头痛及颈项强直等状况。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切口和引流管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引流时间不易过长、注意引流管位置、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防止引流管意外脱落移位。
于伤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表现为体温骤然升高为38.5℃ ~40℃,药物降温效果不佳,采取物理降温则有一定效果。因此对中枢性高热患者尽早使用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出现高热、深昏迷表示丘脑下部受损,出现中枢性高热或体温不升,提示有严重的颅脑损伤、出现体温正常后又升高,提示有继发感染的可能。因此要做好高热患者的护理、用亚低温方法加强脑保护。
预防各种并发症保持病房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病室定时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消毒1次/d,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支持性护理,避免并发症防止感染发生。
了解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掌握各种并发症的症状体征、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对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密切观察病情,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变化,积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和对并发症采取及时治疗,最大限度降低伤残、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1]闫金伟,刘道兵,王青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63例治疗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6):131-132.
462300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